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杜陵叟》(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Posted 官吏

篇首语: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杜陵叟》(白居易)原文及翻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杜陵叟》(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2、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人物背景》(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杜陵叟》(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诗选 杜陵叟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 白居易诗选 杜陵叟

【原文】 杜陵1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2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3,急敛暴征求考课4。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5。 白麻纸上书德音6,京畿7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8,手持敕牒榜乡村9。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十。

【注释】 1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2秀:指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3长吏:官员。申破:指向上级奏明真相。 4考课: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以定职位的升降,此处指作为考核标准的征税任务。 5恻隐:怜悯、同情。弊:劳瘁困顿。 6白麻纸:在唐代,一般的诏书使用黄麻纸,重要的诏书用白麻纸。德音:一种诏书,内容多为免租、赦罪等与「施恩」有关的事。 7京畿:唐代设有京畿采访使,管辖都城长安周围的四十多县。这里指靠近京城的地方。放:免。 8里胥:里正,古代的乡村小官。方:才。 9敕牒:指免除租税的命令。榜:张贴、张挂。 十蠲:免除。

【译文】 杜陵老人在杜陵居住,靠耕种一顷多贫瘠的田地维持每年的生活。今年三月份无雨,又刮著旱风,庄稼大多没有抽穗开花就枯死了;九月份早寒,降下了寒霜,庄稼的子粒还未长饱就都干了。地方官明知灾情却不上报,反而凶暴地加紧征税,以求税收达标而获得升迁。卖掉了桑园和田地来缴税,可明年该怎么生活?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走我们口中的粮食,虐人害物的家伙便是豺狼,不一定非要长著钩一般尖锐的爪和锯一般锋利的牙。不知是谁将灾情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怜悯百姓的困苦,颁布了广布恩德的诏命,免除了京城附近一年的赋税。可是直到昨天里正才拿着公文到来,张榜宣布诏命。这时十家中已经有九家都交完了税,大家只是领受了皇帝的虚恩而已!

【赏析】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至次年春天,长安周边和江南的广大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新任左拾遗的白居易上疏为民请命,请求皇帝下诏减免租税。虽然唐宪宗批准了白居易的请求,并下了罪己诏,但百姓并没能得到实惠,免租成了一场骗局。白居易因此创作了《杜陵叟》和《轻肥》两首讽喻诗。 《杜陵叟》用严重的灾情为背景,展现了凶暴的官吏「急敛暴征」,强逼受灾的百姓「典桑卖地纳官租」,直到「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才「手持敕牒榜乡村」,宣示皇帝的「德音」的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很有艺术感染力。白居易自称这首诗是因「伤农夫之困」而创作的。他通过「杜陵叟」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对天下所有农民共同的遭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因为对「农夫之困」感同身受,他在写到「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时候,悲愤之情无法抑制,以致改用第一人称,借用「杜陵叟」的口,发出了「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的控诉,更作出了「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样直接的判断。身为封建王朝的官员,能够用如此激烈的言辞抨击封建官吏,其勇气着实令人敬佩。而「杜陵叟」这一形象,至今仍极具艺术价值。 对于官吏的横征暴敛,尽管白居易只用了两句来进行正面描写,着墨不多,但他却通过前面严重灾情的铺垫和后面一针见血的控诉,将「明知」百姓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几乎颗粒无收,已经面临饥荒乃至死亡的威胁,却「不申破」,并且还要「急敛暴征」以「求考课」的官吏们凶暴的形象描写得更加逼真。 《杜陵叟》看似抨击了官吏却歌颂了皇帝,实际上诗人揭露了更为隐秘的社会矛盾。诗歌对于官吏的抨击,集中于「求考课」和「方到门」两点。官吏们「急敛暴征」的目的是「求考课」,而考课的标准,恰恰是皇帝决定的,因此官吏们「急敛暴征」实质上是为皇帝服务。「德音」乃是皇帝的诏命,地方官吏们如无强力的支持,怎敢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方到门」、「榜乡村」呢?一方面「恻隐」、「书德音」,另一方面却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皇帝是昏是明,岂不是昭然若揭吗?白居易能够凭著一颗「伤农夫之困」的心,挥笔揭露问题的本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人物背景》(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诗选 人物背景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 白居易诗选 人物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因曾任太子少傅之职而白被称为「白傅」, 又因死后谥号「文」而被后世称为「白文公」。白居易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省),因此创作诗文时经常署名「太原白居易」。 白居易一家在他曾祖父时迁到了今陕西渭南一带。白居易的祖父「幼好学,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白居易语),曾在河南任职,阎家寄居在今河南新郑一带,白居易就出生在这里。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历任彭城县令、徐州和襄州别驾,四十一岁时娶了善良贤惠、颇有见识的陈氏为妻。白居易兄弟共四人,弟弟白行简官至主客郎中,亦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诗人和小说家。 白居易天赋过人,六七个月大时,尚未能言,却已将乳母指著读给他听的「之」、「无」二字牢记于心,此后旁人要他指认,他竟能明辨无误。三岁时,白居易开始由母亲陈氏手把手地教导著学习写字;五六岁时即开始学习写诗;九岁时已通音韵。白居易在《襄州别驾府君事状》中写道:「及别驾府君(即白季庚)即世,诸子尚幼,未就师学;夫人亲执《诗》、《书》,昼夜教导,循循善诱,未尝以一篦一杖加之。十余年间,诸子皆以文学仕进,官至清近,实夫人慈训所致也。」一生感念对自己兄弟几人的学业严格要求而又慈爱有加的母亲。 白居易少年时适逢藩镇动乱,父亲白季庚任所屡变,白居易也就随之辗转于江南各地。十五六岁时,白居易为了考取进士而「苦节读书」;二十岁左右时更是「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总算是通过了宣州府的乡试。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来到了唐王朝的首都长安。第二年正月,他依照唐代「行卷」的习尚,给给事中陈京写了一封信,并附有二十篇杂文和一百首诗,希望陈京能够赏识他这个「上无朝廷附离之援」(白居易在信中对自己的描述)的年轻人。就在这一年,白居易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取了进士。他是一同登第的十七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却是唐代知名文人中考中进士比较晚的一个。 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负责图书典籍校勘和整理。同年,白居易结识了「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谊同金石,爱等弟兄」的莫逆之交——元稹。此后二人「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共同开创了一个诗风平易流畅的诗歌流派,将以二人姓氏命名的「元白诗派」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史册之上。 当时,除了乡试、书判拔萃科等选拔人才的考试之外,还有一门皇帝亲自主持的特殊考试——制举考试。制举考试较其他考试影响更大,登科后可以立即获得朝廷的委任,而且被委任的多为美职、要职,也更易得到升迁。于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辞去了校书郎的职务,和元稹一同退居华阳观,用数月的时间闭门揣摩时事,为参加制举考试做准备。其间白居易撰写了《策林》七十五篇,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社会问题,都提出了应对方案。 同年,白居易与元稹双双在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中折桂,元稹中第三等(该科考试无第一等、第二等,故第三等实际上也就是第一等),白居易则因对策语直而位列第四等。此后,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厔(今陕西周至)尉;元和二年秋,被调任为进士考官,考试结束后,又补集贤院校理。不久,白居易又被正式任命为翰林学士——这是他仕途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次年,白居易相继被任命为制策考官、左拾遗,仍为翰林学士;元和五年,又被任命为京兆府户曹参军,充翰林学士,负责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的谋划。这一时期,白居易「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奏请蠲租税、放宫人、绝进奉、禁掠卖良人,展现出了很高的政治热情。 同时,白居易也进入了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著名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讽喻诗都创作于这一时期。他和元稹、李绅也形成了以新乐府诗为轴心,作品内容、风格、思想倾向都相近的创作群体,发起了后人所称的「新乐府运动」。然而随着元和五年白居易卸任左拾遗之职,元稹被贬江陵,新乐府运动很快趋于消歇了。 元和五年以后,虽然仍有元稹的《古题乐府》等作品继承著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但是从理论上对新乐府运动进行系统的总结,还需等到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创作的《与元九书》问世后,此时元白诗派主要的创作方向已经开始向「元和体」转变了。 元和六年至十年,白居易回乡为母亲守孝,其后被任命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负责陪侍太子读书,并讽谏太子的过失。在此期间,尤其是元和七年前后,他刚过不惑之年时所作的诗,充分地展现了他心态上的转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适意》二首: 「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置心世事外,无害亦无忧。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 「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中年忝班列,备见朝廷事。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况予方且介,举动多忤累。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 元和十年夏,藩镇叛乱,力主讨伐藩镇的宰相武元衡遭暗杀。白居易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第一个上疏请求限期彻查,缉拿凶手,却被宰相韦贯之等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与白居易素有嫌隙之辈也趁机诽谤,说白居易的母亲本系看花时失足坠井而死,白居易却作《赏花》、《新井》二诗,实在有违名教,使得白居易于当年秋被贬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刺史,后又被追贬为江州司马。 这一次沉重的打击,不仅是白居易政治生涯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更使他的理想迅速而彻底地从「志在兼济」转为了「独善其身」。他一面挂著闲职,一面建起庐山草堂、结交僧侣道士,「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他的诗歌作品,也鲜有从前那种现实感强烈的讽喻诗,多为抒发个人情感、闲静恬淡的闲适诗和感伤诗。 元和十三年(818)冬,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他到任后,率领百姓植柳种果,改善民生,受到百姓交口称赞,但却仍然保持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元和十五年,白居易奉召返回都城长安,被任命为尚书司门员外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被任命为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转上柱国。然而尽管仕途出现了转机,白居易却不再拥有高涨的政治热情,再加上此时的朝廷朋党相互倾轧,国事日非,更使得他心无留意,只想着逃离政治斗争的漩涡。 长庆二年,白居易外调的请求获准,出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他主持了修缮、疏通城中水井,以及筑堤蓄水灌溉农田的利民工程。任满调离之时,他还将治水心得写成《钱塘湖石记》,刻石以示后任,并将俸禄留在州库之中,充作公家救急之用。其后他在苏州任职,也深得百姓爱戴,卸任之际苏州父老竟相携涕送了十里之遥。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白居易被任命为秘书监(秘书省的最高长官),又一次回到长安;次年,被任命为刑部侍郎(司法部门的副长官)。大和三年春,时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深感年老体衰、宦途多险,决心引退,遂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半隐半仕于东都洛阳(今属河南)。此后,他饮酒、弹琴、赋诗、游历,过著既全富贵,又远祸保身的「中隐」生活。大和五年,元稹去世。此后,「诗豪」刘禹锡成为了白居易新的诗友,二人「朝觞夕咏」,和诗唱酬,被世人并称为「刘白」。唐武宗会昌二年(842),白居易终于以刑部尚书的身份正式退休。 会昌四年(844),七十三岁高龄的白居易为开凿龙门八节险滩,解除舟民往来的艰险而四处游说,募集资金,并写下了「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之一)的诗句。 会昌六年(846),白居易溘然长逝,一颗璀璨的诗坛巨星陨落了。白居易的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在了洛阳龙门香山寺北侧的琵琶峰顶,著名诗人李商隐为他撰写了墓志。 白居易是唐代文坛堪称高产的作家。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取材广泛,加上他笔耕勤奋,使得他作品的数量在唐代首屈一指。他在去世前一年所写的《白氏集后记》中称自己所写的「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今天他的诗作留传下来的有二千八百三十余首。 白居易的文集中所收的作品,涵盖了当时除「檄」外全部的十五种文学体裁(诗、赋、策、论、箴、判、赞、颂、碑、铭、书、序、文、表、记)。宋朝初年所编的《文苑英华》将文体分为三十八类,其中有二十五类中收录了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能够在各种文体上都有所建树,与他身为文人官僚,有大量的机会写作公案文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不仅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代文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晚唐批评家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他称为「广大教化主」,对他的推崇可见一斑。他对当时和后世文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树立了人格典范。诗品出于人品,综观白居易一生,无论是前期作为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所主张的「为人生」的文学观,还是后期乐天知命,对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所进行的实践和改造,都给后代知识分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开掘和扩展了诗歌的领域。正如明代的江进之在《雪涛小书》中所说的,白居易「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取境,异事同功,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第三,平易的诗风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白居易的诗以风格平易著称,这使其不但在宫廷之中,而且在民间也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甚至还远播到了朝鲜、日本、越南和暹罗(今泰国)。在时间跨度上,白诗的影响也相当长远。从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苟鹤,宋代的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一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诗的影响。此外,元、明、清三代广有借白诗中的故事编写戏曲的剧作家,白朴、洪升分别据《长恨歌》编写了《梧桐雨》和《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分别据《琵琶行》编写了《青衫泪》、《四弦秋》。而白诗的词句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的例子就更多了。 第四,推动了诗歌体貌与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元稹曾在为《白氏长庆集》作序时总结道:「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讽喻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字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还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位将自己的作品编集的人。他将全部诗作分为讽喻、感伤、闲适、杂律四类,其中感伤和闲适两类,在题材和主题上多有重叠,所抒发的情感也看不出明显的差别,分类的依据在于阅读对象的不同——闲适诗是昭示于世的场面话,感伤诗则是对至亲密友吐露的私房话。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白居易诗作所涉题材的广泛。可以说,没有不能入白诗的题材,也没有不能用白诗表现的内容。仕途沉浮、人事流转、生老病死,种种主题无不可以在白居易的诗中找到。梳理这些林林总总的诗作,仿佛阅读了一部详细的回忆录,回顾和总结了他的一生。 白居易正是借助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将生活的各个层面一一加以展现,打破了诗歌创作固有的美学观,将人们对诗歌的表意和叙述能力的认定,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新局面。如果说开元、天宝时代的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主要着眼于感发情兴,那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就是着眼于记录生活。这也正是「唐人以李白为天才绝,白乐天(为)人才绝」(宋·叶廷《海录碎事》)的原因所在。而白居易的这种创作风格,给后世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

相关参考

词语大全 杜陵叟   [dù líng sǒu]什么意思

杜陵叟  [dùlíngsǒu][杜陵叟]基本解释1.指杜陵的老农夫。2.指唐杜甫。[杜陵叟]详细解释指杜陵的老农夫。唐白居易《新乐府·杜陵叟》:“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词语大全 杜陵叟   [dù líng sǒu]什么意思

杜陵叟  [dùlíngsǒu][杜陵叟]基本解释1.指杜陵的老农夫。2.指唐杜甫。[杜陵叟]详细解释指杜陵的老农夫。唐白居易《新乐府·杜陵叟》:“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古诗词大全 《伤农夫之困》赏析

  杜陵叟  伤农夫之困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  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古诗词大全 《伤农夫之困》赏析

  杜陵叟  伤农夫之困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  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人物背景》(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诗选人物背景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人物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因曾任太子少傅之职而白被称为「白傅」,又因死后谥号「文」而被后世称为「白文公」。白

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人物背景》(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诗选人物背景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人物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因曾任太子少傅之职而白被称为「白傅」,又因死后谥号「文」而被后世称为「白文公」。白

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杭州春望》(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诗选杭州春望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杭州春望【原文】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1庙,柳色春藏苏小2家。红袖织绫夸柿蒂3,青旗沽酒趁梨花4。谁开湖寺西南路,草

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杭州春望》(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诗选杭州春望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杭州春望【原文】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1庙,柳色春藏苏小2家。红袖织绫夸柿蒂3,青旗沽酒趁梨花4。谁开湖寺西南路,草

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诗选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1古道,晴翠2接荒城。又送王孙3去,萋萋满别情。【注释】

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诗选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诗选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1古道,晴翠2接荒城。又送王孙3去,萋萋满别情。【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