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苏轼 答谢民师书》(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苏轼 答谢民师书》(苏轼)诗句译文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苏轼 答谢民师书》(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2、古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古诗词大全 《苏轼 答谢民师书》(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苏轼 答谢民师书 苏轼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苏轼 答谢民师书

【原文】 近奉违1,亟辱问讯2,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3。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4,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5,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事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6,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彫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彫虫」乎?使贾谊见孔子7,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8,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9,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十,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不宣。

【注释】 1奉违:离别。奉:敬辞。 2亟:屡次。辱:承蒙。 3缙绅:官僚士大夫。 4一日之雅:一天的交往。 5倾盖如故:一见如故。倾盖:指途中相遇,两人车盖倾斜。 6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 7贾谊:西汉人,少年时即精通诸家书,后被召为博士。 8惠力:寺名,一作慧力寺,临近谢民师的家乡。 9临江:治所在今江西清江。 十峡山寺:在今广东清远县。

【译文】 分别不久,就承蒙你多次来信问候,得知你近来生活得很好,深感欣慰。我生性刚直简慢,学问迂阔、才质低下,因此被贬谪多年,不敢再和士大夫同列。自从渡海北归以来,见到往日的亲戚朋友,我精神上恍恍惚惚,就像和他们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何况我和你从前没有一天的来往,哪敢要求和你交往呢?承蒙你几次来看我,交谈时间虽短,却像老朋友一样,真是幸运之至,出乎意料之外,不是用言语表达得了的。 你给我看的书信以及诗、赋和各类文章,我已经反复熟读了。大体说来,作文应该像舒卷自如的云霞,自然流淌的溪水,原本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只是常常在它应当飘行的时候就飘行,常常在它不能不停下来的时候就停下来,条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孔子说:「言词没有文采,就传播得不远。」又说:「言词,能够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说到言词能够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就怀疑这种说法是不重视文采,这种怀疑是很不对的。要把事物的精妙之处探求出来,就像要拴住风、捉住影子那样困难,能做到在心里透彻了解事物特点的人,大概在千万个人中也遇不到一个,更何况能使之在语言和文字上都表达清楚呢!能够做到这样,才能称为言辞表达出了意思。能使言词清楚地表达出意思来,他的文采就一辈子也用不尽了。扬雄喜欢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言词来文饰浅薄简单的道理,如果直接说出来,那人人都能明白。这正是他所说的彫虫篆刻一类的文字游戏,他的《太玄》《法言》都是这类作品,可他却偏只悔恨写了赋,这是为什么呢?终身都在搞彫虫篆刻的玩艺,只是把句子的音节改变一下,便称为「经」,这可以吗?屈原作《离骚经》,那是承继《风》《雅》精神,加以变化而形成的,即使说它能和日月争夺光辉也是可以的,能因为它形式上像赋而把它称为彫虫一类的作品吗?假使贾谊和孔子同时,他的道德和才能达到「进入厅堂」的水平也是绰绰有余的,而扬雄竟然因为贾谊作过赋而鄙视他,甚至把他和司马相如列为一类。扬雄像这类见识浅陋的例子很多。这些可以和聪明人谈,很难和平庸的人说清楚,这里因为谈论文章,不过偶然提到罢了。欧阳文忠公说过:「文章如同精美的金玉,市场上自有定价,不能凭着人们的一张嘴来决定它的贵贱。」胡乱讲了这么多,哪能对你有益处呢,我感到非常惭愧恐惧! 你要我给惠力寺「法雨堂」写两个字,我本来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来到底不好;又因为船中地方窄小很难动笔,所以没有完成您的嘱托。但我将要经过临江,到那里后,我会去寺中游览,可能寺中僧人要我写点什么留下来,我就在寺院写几句话,来安慰你思念父母的心意。今日到了峡山寺,稍稍停留一下就离开。我们相距越来越远,希望你千万随时保重自己。不再一一尽述。

【评析】 谢民师,名举廉,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轼自琼州遇赦北还,十月过海至广州。时谢民师任广州推官,曾携诗文谒见苏轼,深得苏轼赞赏。苏轼离开广州后,谢民师多次函候。本文即是苏轼行至广东清远时写给谢民师的复函,以简洁朴实的文笔倾谈了个人的心绪,并阐述了对诗文创作的见解,也是一篇相当精彩的文论。

古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 系列:宋词三百首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像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著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藉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礡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像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像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迳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苏轼 论范增》(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苏轼论范增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论范增【原文】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1,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2。苏子曰:增

古诗词大全 《苏轼 论范增》(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苏轼论范增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论范增【原文】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1,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2。苏子曰:增

古诗词大全 《江城子·别徐州》(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江城子·别徐州苏轼系列:关于伤怀的古诗词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古诗词大全 《江城子·别徐州》(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江城子·别徐州苏轼系列:关于伤怀的古诗词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古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系列:宋词三百首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古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系列:宋词三百首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古诗词大全 《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系列:宋词三百首永遇乐·明月如霜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铮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

古诗词大全 《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系列:宋词三百首永遇乐·明月如霜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铮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

古诗词大全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系列:古诗三百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赏析  人生在世,总是到

古诗词大全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系列:古诗三百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赏析  人生在世,总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