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佚名《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Posted 南风

篇首语: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佚名《西洲曲》原文及翻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佚名《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2、古诗词大全 戴叔伦《苏溪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佚名《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及注释

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著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著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著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著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1《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2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3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4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5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6乌臼:现在写作「乌桕」。7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8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9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十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⒀尽日:整天。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著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鉴赏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5]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西洲曲创作特点

  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2.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4.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西洲曲争议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个问题,很难成定论。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确实道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然而,如何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却是学术界争议已久的问题,直到目前为止,也未能统一认识。

  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后来杜甫的《月夜》,写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正是使用同样的手法。通过她的种种情况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的设想;若不这样理解,那将是越理越乱,最终变成一团乱麻,使人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

  最早着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的《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其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见《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陈志明文)。《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也许正因如此,「有人说这诗是若干短章的拼合,内容未必是完整统一的」(余冠英《谈西洲曲》)。但诚如余先生所言:「这话我却不敢信,因为诗的起讫都提到『西洲』,中间也一再提到『西洲』,分明首尾可以贯串,全篇必然是一个整体,且必然道著一个与西洲有关的故事。」(同上)可以说,如果《西洲曲》不是一个整体,那么所谓「《西洲曲》标志著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便无从谈起。因此,求得《西洲曲》诗意的完整而畅达的解释,便直接关乎其文学史地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对《西洲曲》这篇名作的「猜想」远未完成,而不仅仅是一个「诗无达诂」的问题。

  余冠英先生在《西洲曲》的注释中说: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诗中有许多辞句表明季节,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因为还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

  这一具有经典性的解释,至少意在解决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这首诗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思念之歌。游国恩先生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心事;叶玉华先生则认为全诗部是女子的口吻(参见余冠英《古代文学杂论·谈西洲曲》)。余冠英先生确定「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而以为「篇末四句当然是女子的口气,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作为第三者的叙述」(同上),可以说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已无疑义。第二,诗中女子居于江南,而其情郎住于江北,西洲则是二人共同纪念的地方。余先生说:「西洲固然不是诗中女子现在居住之地,也不是男子现在居住之地,它是另一个地方。……它何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中的洲呢?」(同上)第三,这首诗写的是「四季相思」。

  显然,上述三个问题正是理解《西洲曲》的关键。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已不成问题,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那么,后两个问题虽很少有人再有疑问,但笔者感到,要想贯通全诗,其中仍有阻隔。首先,女子居于江南,其情郎居于江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西洲与江南、江北的关系是什么呢?一般据诗中「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认为西洲距女子居处不远,或谓即在江南,或谓距江南岸不远而两桨可渡。那么,其与江北便相距甚遥。但是,诗末却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两句千古传颂,正因其涉想新奇,情思无限;它寄托的显然是这位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如果西洲离女子居处不远,「吹梦」又有何必要?其次,正如余冠英先生所说:「这首诗表面看来像是若干首绝句联接而成,其实是两句一截。」(同上)所谓「两句一截」,正是从诗意着眼的;所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正说明整首诗诗意的完整、统一而浑然一体。以「两句一截」的形式而写「四季相思」,不仅少见,而且很可能会破坏诗意的完整、统一。诗歌所写,乃一位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尤其是她的一连串的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比如,从开门盼郎至出门采莲.从采莲南塘至低首弄莲,这显然是这位女子的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怎么可以分散到几个月去写呢?现代影视艺术有所谓「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我想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诗歌所涉地点不确或理解有误,便难以真正弄清其所涉时间。这两个问题的幽暗不明,便使得整首诗诗意难以连贯,许多解释也就龃龉难合。其实,诗歌的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向无异议,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则明确地显示出西洲即是这位女子的情郎所居之地,它正在江北。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真正确切把握「南风吹梦」的诗意。范云《闺思》诗有「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皆从《西洲曲》化出;他们对「南风吹梦」诗意的理解,正说明西洲只能是情郎所居之地。温庭筠《西洲曲》谓「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在长江南岸,既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而据「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之句,可知诗中女子距南塘之地不远。《新唐书·地理志》说:「钟陵,贞元中又更名,县南有东湖。元和三年,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耿湋《春日洪州即事》亦云:「钟陵春日好,春水满南塘。」可见南塘在钟陵附近,即在今江西南昌附近。因此,诗中女子乃居于南昌附近,其与西洲相去远矣;所谓「南风」、「吹梦」,正以此也。借用余冠英先生的话说:「『江北』可不见得近啊!要是近,就不会有这许多梦,许多愁,也就没有这首诗了。」(《谈西洲曲》)笔者以为,西洲正在江北,《西洲曲》所谓「江北」亦正指西洲。

  确定了诗歌所涉地点,则诗意的贯通便较为容易了。首二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下」者,到也。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下」正是「到」的意思。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其意甚明。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此时所思。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如上所述,谓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实不然。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文生解。《礼记·月令》诚有「仲夏鵙始鸣」之载,《诗·豳风·七月》亦有「七月鸣鵙」之句,「鵙」即为伯劳;但伯劳「始鸣」与「伯劳飞」井非一回事是显然可见的。因此,《西洲曲》所涉时节决不用「猜」,「采莲南塘秋」已作了明确说明;至于采莲时节又有「莲花过人头」亦并不奇怪,故亦不必再分初秋、中秋和深秋。所以,秋天便是《西洲曲》的季节背景。「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正是在秋日怀人时节,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从而有所盼望。先说「忆梅下西洲」,而后补充自己曾经「折梅寄江北」,正表明心情的迫切和思念之深重,极为切合此时女子的心态。实际上,忆及折梅、寄梅之事,只是一个「引子」,是绵绵之思的开始。

  诗篇在写了女子想到西洲以后,插叙了一下女子的打扮及其美丽的容貌,即「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入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单交代。「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所谓「两桨桥头渡」,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实这是误解。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藉以指船。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正好贯通。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呈现出来。如上所说,盼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希望。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情形。研究者早已指出,「莲」与「怜」谐音双关,则「青如水」的「莲子」正是女主人公纯洁爱情的象征,也就难怪其如此爱怜,以至于「置莲怀袖中」了;「莲心彻底红」,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象征。在此情形之下,这位女子盼郎归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以至于「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了。诗歌对女主人公翘首以望飞鸿的描绘可谓生动传神,韵味悠长。「望飞鸿」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动作,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所谓「鸿雁传书」。然而信也没有。以下所谓「鸿飞满西洲」,并非女主人公看到了大雁飞满西洲,而是一种猜度之词。其意是说,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青楼」,漆成青色的楼,在南朝所指不一。曹植《美女篇》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则「青楼」指显贵家之闺阁。《南齐书·东昏侯纪》谓:「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则「青楼」指帝王所居。梁诗人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青楼」便指妓院了。「望郎上青楼」句显示了《西洲曲》带有文人诗的色彩。青楼虽高却仍然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著。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较长时间的扶栏眺望,自然会注意到平常所不注意的事情;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写出女主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与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鸦雏色」还显示著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著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栏杆」二句写女主人公对近景的仔细而又是漫不经心的注意,「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  是对眼前远景的观察。余冠英先生说:「以上二句似倒装。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一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海水』即指江水。」(《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鲁迅先生在小说《白光》中有这样的描绘:「空中青碧倒如一片海……」其境正似「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的「海水摇空绿」。不过.从下文「海水梦悠悠」句看,「海水」似有实指,而不仅仅是一个比喻。与其说「海水」即指江水,勿宁说它指的是湖水。这不仅因为内地许多湖即名为海,而且上文所引《新唐书·地理志》正指出南塘附近有一「东湖」。

  诗歌至此,女主人公盼君君不归,等书书不到,心情陷入无端的愁怅。「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怀;他们的愁思像蓝天、湖水,无边无际,缠绵不绝。此时,便只有在梦中相见的希望了。「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奇鲜美、生动感人。它是情之所至,那是因为女主人公自「日暮」盼郎,经历了南塘采莲、望郎登楼等一系列活动,至此天色已晚,她必须就寝休息了,盼望梦中相见是所剩惟一的希望;它涉想新奇,乃是因为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综上可见,《西洲曲》乃心系西洲、怀念郎君之作。其所涉地点只有两处,一是郎君所在地西洲,一是女子所在地南塘附近;一在江北,一在江南,且相距甚遥。其中人物,出场的是女子,幕后的是情郎;全诗既可以看成以第三人称而写女子,亦可视为女子自道,或者其中既有女子自道,亦有以第三人称而作的叙述,但其中没有男子的声音或描写,则是显然的。本诗的时间,不是写四季,也不是写春夏秋三季或夏秋两季,而就是写秋天;而且其中所写,只是秋日某天下午至天黑这段时间里,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有这些,实际上又可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这位女子的相思之情。《西洲曲》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言情之绝唱」。

诗词作品:西洲曲 诗词作者:【南北朝佚名 诗词归类:【乐府】、【民歌】、【梅花】、【女子】、【思念】

古诗词大全 戴叔伦《苏溪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溪亭原文: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翻译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濛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苏溪亭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濛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濛,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诗词作品:苏溪亭 诗词作者:【唐代戴叔伦 诗词归类:【春天】、【闺怨】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西洲曲[作者]佚名 [朝代]南北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

古诗词大全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西洲曲[作者]佚名 [朝代]南北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

古诗词大全 杂曲歌辞·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杂曲歌辞·西洲曲[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代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何郁郁,侬家定无匹。小妇被流黄,登楼抚瑶瑟。朱弦繁复轻,素手直凄清。一弹三四解,掩抑似含情。南

古诗词大全 杂曲歌辞·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杂曲歌辞·西洲曲[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代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何郁郁,侬家定无匹。小妇被流黄,登楼抚瑶瑟。朱弦繁复轻,素手直凄清。一弹三四解,掩抑似含情。南

古诗词大全 戴叔伦《苏溪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溪亭原文: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苏溪亭翻译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

古诗词大全 戴叔伦《苏溪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溪亭原文: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苏溪亭翻译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

古诗词大全 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原文及翻译赏析

生查子·落梅庭榭香原文: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春恨最关情,日过阑干曲。几时花里闲,看得花枝足。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生查子·落梅庭榭香注释1「日过」句:南朝乐府《西洲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

古诗词大全 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原文及翻译赏析

生查子·落梅庭榭香原文: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春恨最关情,日过阑干曲。几时花里闲,看得花枝足。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生查子·落梅庭榭香注释1「日过」句:南朝乐府《西洲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

古诗词大全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南朝民歌《西洲曲》全文翻译赏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出自南朝诗人民歌的《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

古诗词大全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南朝民歌《西洲曲》全文翻译赏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出自南朝诗人民歌的《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