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大全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Posted 形容
篇首语: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词语大全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词语大全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内省不疚——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年富力强——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匹夫不可夺志——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轻裘肥马——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杀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善贾而沽——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驷不及舌——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循序渐进——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言必有中——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言不及义——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一言以蔽之——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以直报怨——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古诗词大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文_翻译及赏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秦·佚名《论语七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先秦的《论语七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 同:逾)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贡问为仁。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哲理译文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著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
敝緼袍:敝,破坏义。緼,乱絮。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
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裘之贵者。
其由也与:《檀弓》,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家语》:子路为亲负米。则衣敝緼袍乃实况,非设辞。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卫风•雄雉》之诗。忮,害义。嫉人之有而欲加以害伤之心也。求,贪义。耻己之无而欲求取于人。臧,善义。若能不忮不求,则何为而不善?
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引诗以美子路,子路终身诵之。是以一善沽沾自喜,将不复于道更求进,故孔子复言此以警之。或说:不忮不求以下当别为一章。今按:不忮不求,正承上敝组狐貉之对立来,分章则义不见,今不从。
先生说:“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为耻辱的,只有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忮刻,不贪求,这有什么不好呀?”子路听了,从此常诵止此诗。先生说:“这样又何够算好呀。”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里,就要敬奉那些贤能的大夫,结交那些仁德的士人。”
“为仁”,培养仁德,修炼仁德。子贡问如何培养仁德,孔子回答怎样做事。敬奉贤德的大夫,结交仁德的士人,目的是为了培养仁德,人的才德,是经过磨砺薰陶形成的;工匠磨快他的工具,目的是为了做好他的工作,工匠的工具是经过切磋琢磨形成的。二者一个是为了培养仁德,一个是为了做好工作,把做事比喻成为仁。做事须要锋利的工具,培养仁德须要敬奉结交贤德之人;有了锋利的工具就能做好事情,有了学习贤人的机会就能培养仁德。
此文明确地告诉人们,培养仁德必须深入社会进行磨砺,以谦恭的态度尊重贤德之人,以真诚的行动结交仁德之士,有了这样的机会和环境,就能成功地修炼仁德。
注释:(1)“善其事”,做好他的工作。“善”,做好。“事”,工作。(2)“利”,磨锋利。“器”,工具。(3)“事其大夫贤者”,“事”,敬奉。“友”,结交朋友。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镜无双影,穷泉有几重。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相关参考
岸谷之变——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柏舟之誓——誓:盟约,诺言。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俾昼作夜——俾:使。把白昼当作夜晚。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邦国殄瘁——邦国:国家;殄:尽,绝;瘁:病。形容国
岸谷之变——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柏舟之誓——誓:盟约,诺言。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俾昼作夜——俾:使。把白昼当作夜晚。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邦国殄瘁——邦国:国家;殄:尽,绝;瘁:病。形容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秦·佚名《论语七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先秦的《论语七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秦·佚名《论语七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先秦的《论语七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
见贤思齐焉 见贤思齐焉 出自《论语十则》 意思: 看到贤人就向他领悟,期望能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我的缺点。 原文欣赏: 《论语十则》 作者:佚名【先秦】 子曰:“学而时
见贤思齐焉 见贤思齐焉 出自《论语十则》 意思: 看到贤人就向他领悟,期望能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我的缺点。 原文欣赏: 《论语十则》 作者:佚名【先秦】 子曰:“学而时
一个古装老头一个对号一个问号猜成语一个古装老头一个对号一个问号猜成语——智者不惑。分析:“智者不惑”出自论语“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智者不惑,这是儒家所定义的智者,说得是能被称为智者的人,不
成语半部论语成语读音bànbùlúnyǔ成语解释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宾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产生年代古代典故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七卷:“
词语大全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_成语“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成语半部论语治天下成语读音bànbùlúnyǔzhìtiānxià成语解释掌握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国家。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常用程度生僻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
词语大全 口体之奉 [kǒu tǐ zhī fèng]什么意思
口体之奉 [kǒutǐzhīfèng][口体之奉]成语解释指吃的穿的[口体之奉]成语出处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二[口体之奉]百科解释口体之奉,汉语成语,出自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