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大全 非池中物的意思_成语“非池中物”是什么意思
Posted 成语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词语大全 非池中物的意思_成语“非池中物”是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古诗词大全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词语大全 非池中物的意思_成语“非池中物”是什么意思
成 语 | 非池中物 |
成语读音 | fēi chí zhōng wù |
成语解释 | 池中物:比喻蛰处一隅没有远大抱负的人。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
常用程度 | 常用 |
感情色彩 | 中性词 |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宾语;指人有抱负。 |
产生年代 | 古代 |
典故出处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
成语例句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9回:“子建怀才抱智,终~,若不早除,必为后患。” |
反 义 词 | 等闲之辈 |
英文翻译 | a man of high aspirations |
古诗词大全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逸气轩眉宇。似王良、轻车熟路,骅骝欲舞。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时与命、犹须天付。兰佩芳菲无人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空壹郁,共谁语。
儿曹不料扬雄赋。怪当年、甘泉误说,青葱玉树。风引船回沧溟阔,目断三山伊阻。但笑指、吾庐何许。门外苍官千百辈,尽堂堂、八尺须髯古。谁载酒,带湖去。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的其它作品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青玉案·元夕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清平乐·村居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更多作品
相关参考
成语非池中物成语读音fēichízhōngwù成语解释池中物:比喻蛰处一隅没有远大抱负的人。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的意思是什么?【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是什么意思?【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的意思是:蛟龙:传说中的一种神龙。蛟龙得到云和雨,就会飞腾上天,终究不会呆在池中。比喻有才能的人
古诗词大全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逸气轩眉宇。似王良、轻车熟路,骅骝欲舞。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时与命、犹须天付。兰佩芳菲无人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空
古诗词大全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逸气轩眉宇。似王良、轻车熟路,骅骝欲舞。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时与命、犹须天付。兰佩芳菲无人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空
成语筐箧中物成语读音kuāngqièzhōngwù成语解释筐:柳条、竹篾等编的器具;箧:小箱子。比喻平常的事物。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比喻平常的事物。产生年代古
成语筐箧中物成语读音kuāngqièzhōngwù成语解释筐:柳条、竹篾等编的器具;箧:小箱子。比喻平常的事物。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比喻平常的事物。产生年代古
成语杯中物成语读音bēizhōngwù成语解释杯子中的东西,指酒。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酒。产生年代古代典故出处晋·陶潜《责子》诗:“天运茍如此,且进杯
成语杯中物成语读音bēizhōngwù成语解释杯子中的东西,指酒。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酒。产生年代古代典故出处晋·陶潜《责子》诗:“天运茍如此,且进杯
成语药笼中物成语读音yàolóngzhōngwù成语解释药笼:盛药的器皿。比喻备用的人才。常用程度生僻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宾语;比喻备用的人才。产生年代古代典故出处《新唐书·儒学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