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不读《诗经》,不知诗可美成这样,惊叹
Posted 蟋蟀
篇首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不读《诗经》,不知诗可美成这样,惊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一位女子为避口舌之嫌,吁求情人离自己居住的地儿远些。语言明快,带有市井之风。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
《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畏惧、矛盾、想爱又不敢爱的心理。
▐《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这首诗看法古今比较一致,大多承认所写内容是关于婚姻的。因诗中用了戏谑的口吻,疑为贺新婚时闹新房唱的歌。在最美的时刻遇上最美的人,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是男女互赠定情物的歌词。古代采集野果的工作一般由妇女担任,她们在劳动时碰见自己心爱的小伙子,往往随手投掷果子给他传递情意。
这首诗中的男子接到情人投掷过来的果子,他深深懂得这不是平常的瓜、桃、李,而是一颗赤诚的少女的心,他高兴地接受了她的爱情,马上解下自己所佩戴的美玉回赠给她,表示永久相爱。
▐《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首赋体诗恰似一幕生活小剧。诗人通过士女对话,展示了三个情意融融的特写镜头。这对青年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令人羡慕,令人赞叹。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
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母女的意见不统一,爱情就发生了危机。女儿要么放弃己见,要么作坚决的抗争。看来诗中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种态度的:至死誓靡它!坚决到这种程度,母亲也就难办了。但要为娘的改变主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呀天啊,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这一声叹息,使得诗的内容变得沉甸甸的。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这里。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唐风·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感物伤时,劝诫自己和别人勤勉。人生须臾,莫辜负最好的时光。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是一篇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的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情感。师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激起刻苦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
而且,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
▐《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
相关参考
当时的蒋介石明白大势已去,奈何不得不做出撤离台湾的决定。曾几何时,蒋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革命结局是这样的。从1912年到1949年,前后不足38年。南京易手之前,国民政府就迁到了广州,接着又从广州
当时的蒋介石明白大势已去,奈何不得不做出撤离台湾的决定。曾几何时,蒋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革命结局是这样的。从1912年到1949年,前后不足38年。南京易手之前,国民政府就迁到了广州,接着又从广州
文史百科 《诗经·园有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点击上方“蓝色字”可关注我们!【原文】园有桃,其实之殽①。心之忧矣,我歌且谣②。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③。彼人是哉④,子曰何其⑤?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⑥!园有棘⑦,其实之食。心之忧矣,
文史百科 《诗经•雄雉》中,女子想将思念托给雄雉,不知能否带给他
20171211生于哪个时代,不是个人能决定的,也许你生在这个时代,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个时代出生,可是这些都只是空谈,你在哪个时代就得接受哪个时代,无法改变。那是一个存在徭役的年代,所以男子要去服役是
【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
【原文】园有桃,其实之殽①。心之忧矣,我歌且谣②。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③。彼人是哉④,子曰何其⑤?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⑥!园有棘⑦,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⑧。不知我者,谓我士也
《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备受世人的喜爱和推崇。>>俗语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如同说“少儿不宜”、“老人不宜”。对于“老不读《三国》”,有两种说法较有意味:>>一是“老读《三国》是为
《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备受世人的喜爱和推崇。>>俗语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如同说“少儿不宜”、“老人不宜”。对于“老不读《三国》”,有两种说法较有意味:>>一是“老读《三国》是为
点击标题下的诗经情话一键快速关注❤美文怡心,美图怡情,诗经情话,不见不散 【原文】 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②。 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优,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0171225窈窕淑女是否就是被追的对象,总是要接受别人的表白,然后从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人呢?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可是这样一种观点是正确无误的吗?一首《诗经·静女》告诉你答案。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