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大全 佛陀的格言

Posted 污垢

篇首语:知识养成了思想,思想同时又在融化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章大全 佛陀的格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2、智者应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

3、莫轻视小善,以为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著福德。

4、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容忍: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6、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和犯罪的行为。

7、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8、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彬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车轮转动。

9、杀生、偷窃、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10、胜利者招来怨恨,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11、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着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12、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用权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13、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14、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15、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16、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依照真理生活,警觉而不放逸的人,必定会更健康。

17、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18、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而且受别人轻视。

19、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20、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21、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22、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23、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散布别人的过失如同丢弃稻谷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猾。

24、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25、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26、执着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给自己带来忧愁。

27、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28、心境: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的跟随他。

29、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30、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31、行善: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有好的果报。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32、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以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境界。

33、让我们本着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34、实行: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35、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你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36、教育: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是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是最短。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拔除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恼。

37、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38、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39、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40、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着相当多的苦恼。

41、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42、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43、幸福: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44、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45、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46、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47、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48、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秽,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49、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50、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51、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52、言行: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53、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54、不知道苦恼的真相、苦恼的原因、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就叫做「无知」。

55、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56、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57、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58、快乐:不沉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最大安乐。

59、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60、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61、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62、知足: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63、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64、只要是醒者,无论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持着这种慈悲的胸怀。

65、所有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66、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相关参考

文章大全 慧律法师佛陀的格言

1、对别人最好的教育,是你的一切言行。2、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3、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4、世界上最可悲的事,就是背叛你自己的良知。5、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6、菩萨

佛教 行 善

行善>(摘自《佛陀的格言》)>及行善,以免你的心再起念。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心不易事。>人生免一死,趁有生之年多做一善事,宛如一堆花朵做成多花圈。>莫小善,以我不受。小水滴不地落下,最後能灌整瓶子,所以

佛教 行 善

行善>(摘自《佛陀的格言》)>及行善,以免你的心再起念。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心不易事。>人生免一死,趁有生之年多做一善事,宛如一堆花朵做成多花圈。>莫小善,以我不受。小水滴不地落下,最後能灌整瓶子,所以

佛陀 佛陀的寿命

佛,悉达多释迦牟尼,一直的,主要是,西方学者以及超过100年,现在由于西方尤其需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精确约会关心的问题。精确确定佛陀生平的问题在于,由于缺乏支持的主要来源,这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要排除追

佛陀 佛陀的寿命

佛,悉达多释迦牟尼,一直的,主要是,西方学者以及超过100年,现在由于西方尤其需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精确约会关心的问题。精确确定佛陀生平的问题在于,由于缺乏支持的主要来源,这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要排除追

佛陀 佛陀的寿命

佛,悉达多释迦牟尼,一直的,主要是,西方学者以及超过100年,现在由于西方尤其需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精确约会关心的问题。精确确定佛陀生平的问题在于,由于缺乏支持的主要来源,这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要排除追

佛陀 佛陀度化父亲

  来源:《佛宝论》  佛陀在出家前曾对父王许下承诺,成道后将父王救度到彼岸。佛陀成道后在舍卫国受到了广大信众的尊崇,还乡度化释迦族的因缘也逐渐成熟。  此刻净饭王对释尊的思念也日益迫切。宠臣优陀夷自

佛陀 佛陀度化父亲

  来源:《佛宝论》  佛陀在出家前曾对父王许下承诺,成道后将父王救度到彼岸。佛陀成道后在舍卫国受到了广大信众的尊崇,还乡度化释迦族的因缘也逐渐成熟。  此刻净饭王对释尊的思念也日益迫切。宠臣优陀夷自

佛教 佛陀人言,人不真正的死亡

  者按:故事取自《楞》,故事中的主人公波斯匿王是中印度王,兼有迦,摩竭陀列佛陀代的大。波斯匿王佛陀同,曾和佛陀而成好友,佛陀如,在印度是持佛教的王。文中波斯匿王因年老恐死亡後的世界,起身佛,佛陀在此

佛教 佛陀人言,人不真正的死亡

  者按:故事取自《楞》,故事中的主人公波斯匿王是中印度王,兼有迦,摩竭陀列佛陀代的大。波斯匿王佛陀同,曾和佛陀而成好友,佛陀如,在印度是持佛教的王。文中波斯匿王因年老恐死亡後的世界,起身佛,佛陀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