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故事 儿童团团长海娃的鸡毛信
Posted
篇首语:一锹挖不成水井,一天盖不成罗马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爱国故事 儿童团团长海娃的鸡毛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怕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相关参考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
海娃十四岁,是龙门村的儿童。一天傍晚,海娃腰里插着羊鞭,拿着一杆红缨枪,在山上的一棵小树底下放哨。 这时候,从阳坡的小路上爬上来一个人,他老远就叫:“海娃!海娃!”海娃听出是爸爸的声音,连忙迎上
海娃十四岁,是龙门村的儿童。一天傍晚,海娃腰里插着羊鞭,拿着一杆红缨枪,在山上的一棵小树底下放哨。 这时候,从阳坡的小路上爬上来一个人,他老远就叫:“海娃!海娃!”海娃听出是爸爸的声音,连忙迎上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
有一只鸭子生来就很奇怪,它没有长毛。大家都觉得它非常难看。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它做朋友。有一天,鸭子发现家里有一个鸡毛掸子,鸡毛掸子上都是鸡毛,它想:要是我把鸡毛掸子上的鸡毛粘到自己的身上,我不就
有一只鸭子生来就很奇怪,它没有长毛。大家都觉得它非常难看。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它做朋友。有一天,鸭子发现家里有一个鸡毛掸子,鸡毛掸子上都是鸡毛,它想:要是我把鸡毛掸子上的鸡毛粘到自己的身上,我不就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像先辈那样,从小就立下为国为民服务的壮志,好好学习,掌握各种本领,为建设和保卫祖国作好准备。 1990年,我国北京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要开好这样大规模的运动
福建省陈嘉庚先生,19世纪末叶怀揣几把花生、几个地瓜背井离乡,漂洋过海。他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很快成了殷实富有的实业家。但他没有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没有忘记故乡广大儿童失学、愚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