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裕固族的民族文化
Posted 裕固族
篇首语: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裕固族的民族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种为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接近维吾尔语,被称之为“最古突厥语活化石”,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由于两种语言不通,各部落为了便于交流,还使用汉语。
裕固族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
西部裕固语是历史上“黄头维吾尔”或“撒里畏兀尔”为主体的人所说的语言,这种语言和同语族语言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例如,由于体词词腰出现-z-音,从而与有共同地理环境和民族起源的现代维吾尔语相区别,而属于由-z- < d (azaq <adaq‘脚’)发展而来的哈卡斯语支。
数词11到29的构成方法与同语族其他语言相区别,而与古代突厥语一样。
动词词尾缺乏人称标志,而具有“最古突厥语”性质。
国外学界一直认为,西部裕固语是一种从“古代回鹘语”派生出来,并受类似“古代柯尔克孜语”影响的独立语言。
此外还有裕固族和维吾尔共同拥有的珍贵历史记忆遗产——回鹘文献。
“衣领高、帽有缨”,是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
民间流传着“水的头是泉源,衣服的头是领子”,“帽无缨子不好看,衣无领子不能穿”的民歌。
裕固族妇女的帽子,特点非常鲜明。
裕固族西部地区的帽子是尖顶,帽沿后部卷起,用白色绵羊羔毛擀制而成的,宽沿上镶有一道黑边,内镶狗牙花边并用各色丝线滚边,帽顶腰部前面,有一块刺绣精致的图案;东部地区的大圆顶帽,形似礼帽,顶比礼帽细而高,是用芨芨草杆和羊毛线编织成坯,用红布缝帽里,用白布缝帽面,帽沿缝黑边,镶花边。
裕固族女帽不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帽顶都用红线缝成帽缨。
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是姑娘和已婚妇女的区别标志,姑娘到了成婚年龄,举行出嫁戴头面仪式时才能戴帽子,表示已婚。
裕固族姑娘的服饰又是另一种风格。
姑娘三岁剃头时,要把后脑勺的一片头发留下来,长发和串有珊瑚珠的丝线编成一条辫子,辫梢垂线穗被塞到背后的腰带里。
两鬓的头发按年岁的增长,一岁编一个小辫,一直到出嫁。
到了十三四岁时,前额要带“沙日达升戈”,即在一长条红布上,用各色珊瑚珠,缀成美丽的图案,做成一条三寸宽的长带,带的下沿用红色或红、白两色小珠子串成很多穗子,把带子从前额缠过系到脑后,穗子像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姑娘的前额。
身穿类似大人的小袍褂,腰束彩色腰带,胸前戴“舜尕尔”,背后带“曲外代尕”,即用红布做成的两块长方形硬布牌,上缀有鱼骨做的圆块、各色珊瑚珠组成的图案,下边有红色线穗,并用各色珊瑚、玛瑙、玉石珠串成的珠链把两块布牌连起来,戴在脖子上,分别垂挂在胸前和背后。
过去姑娘到了十七或十九岁,就到了成婚的年龄,在婚礼戴头仪式上,姑娘便换下少女的服装,开始穿上新婚礼服。
裕固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要属新婚礼服。
每当姑娘出嫁时,伴娘要在众宾客面前摘下新娘头上身上原有的姑娘服饰,换上崭新的嫁衣,然后在舅舅领唱的哭嫁歌声中,给新娘戴上头面。
过去根据娘家的经济条件,要请能工巧匠来家里精心绣制。
一套嫁衣不仅是父母亲的深情厚谊,还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裕固族妇女的头面是一件非常精制且价值昂贵的民间工艺品。
头面即头饰,裕固语称其为“凯门拜什”。
头面用料考究,做工也相当精细。
用红色珊瑚珠、白色海贝壳、玛瑙珠、珍珠、孔雀石、银牌、铜环穿缀,用红布、青布或红色香牛皮做底,中黄、淡黄、中绿、翠绿、黑、赭、紫红、大红诸色丝线合股滚边,用各种珠子穿缀成色彩斑斓的图案。
一般以红色珊瑚珠做底色,白色蓝色珠子为图案,把特制的银牌、孔雀石、珍珠镶嵌在图案中。
头面分三条,胸前分左右两条,上端在耳际以上编入发辫,下端至脚面,中间勒入腰带,前面两条的图案,色彩完全对称统一,每条又分为四节,每节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还有一条在背后,裕固族语称为“阿尔擦勒”,比前面两条要窄,同前面一样戴在脑后帽盖的发辫上。
一般用青布做底,各色丝线滚边,上缀二十三块大小不一用白色海螺磨制的圆块,也有红色珊瑚珠做底色,称为“董”的白色海螺圆状块镶在中间,从上到下一长条,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只缀二十三块董,不用珊瑚珠衬底。
头面是裕固族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华,色彩强烈而鲜明,花纹图案排列整齐又对称,构思精巧,裕固族姑娘佩戴后显得端庄美丽大方。
裕固族妇女戴头面的同时,也要戴上尖顶的“扎拉帽”。
裕固族姑娘出嫁时戴头面的习俗在民间有各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过去裕固族女子特别能干,家里家外都由女人一个人操持,男人在家里没有地位。
后来人们为了使女人结婚后顺从男人,就让女人结婚后前胸后背戴3条沉重的带状物干活,头面也有七八斤重,由此形成了结婚戴头面的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女英雄萨里玛珂。
传说萨里玛珂是裕固族白头目的妻子,在一次民族危亡的关头,她挺身而出,勇敢地穿上战袍,率领全部落的男女青年冲向战场,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敌人,成为拯救民族的英雄。
但是白头目手下有一奸臣,他把萨里玛珂视为眼中钉,一直想陷害她。
当萨里玛珂回娘家探亲时,奸臣在马背上驮了两褡裢“礼物”,并叮嘱萨里玛珂看见父母的帐篷时把褡裢口子打开。
萨里玛珂走到家乡的山岗上,远远看见父母亲的帐篷,她兴奋地顺手打开了褡裢口子,“扑啦啦”一声,一群鸽子从褡裢中飞出,马受到惊吓,把毫无防备的萨里玛珂摔下马,拖着狂奔。
当娘家人抓住烈马时,萨里玛珂头顶流血,前胸血肉模糊,脊背露出了白骨。
从此,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裕固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戴头面。
前胸两条用红色珍珠镶嵌,表示要护住萨里玛珂的两个乳房,背后一条用白色的“董”(即用白石或海贝磨制而成的装饰物)錾满红底马布带,表示保护萨里玛珂的脊背。
帽子缀上红缨穗,表示萨里玛珂头顶上流的鲜血。
腰里扎红腰带表示萨里玛珂的满腔热血抛洒在故乡的土地上。
裕固族无论男女,多穿高领的宽松长袍,束以腰带,这种源自甘州回鹘的传统装束,使人显得洒脱、大方、庄重、刚毅。
妇女身穿高领偏襟长袍,按季节分为夹棉和皮衣,衣领高齐耳根,衣领外面边沿用各色丝线上劲合股,摹仿天上的彩虹,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或九色、十三色,精心攀绣成波浪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几何图案,把观察到的自然界各种景色融入生活,美化生活。
袍子一般用绿色或蓝色布料制作,下摆两边开衩,大襟上部、下摆、衣衩边缘都镶有云字花边。
腰扎桃红色或绿色腰带,腰带右下方挂红、绿或天蓝色的正方形绸帕,少则二块,多则四块;腰带上还佩挂3寸小腰刀,刀鞘上饰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和红缨穗,大襟衣扣上挂有刺绣的荷包、针扎。
妇女长袍上面一般要罩一件高领偏襟坎肩,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华丽大方,一般都用红色、紫色缎子缝制,形式似偏襟背心(高领和长袍同),下摆左右开衩,镶上彩色丝绸花边,后背从左肩到右肩镶一道半圆形花边,或者衣领用彩色丝线攀绣,偏襟边缘上到领口、下到腋下绣上各种动物花边。
下半身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只穿一条单裤。
裕固族妇女过去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穿鞋,夏天放牧、挤奶时常打赤脚,冬天穿一种前面尖而翘的名为亢沉的皮靴。
逢年过节和有重大喜庆活动时,则穿一种尖鼻子软腰绣花鞋,这是一种布靴,鞋帮上绣花草、小鹿、小羊等动物图案。
裕固族男子服饰也有独特的地方。
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沿后边卷起,形成后面高前面低的扇面状。
帽沿镶黑边,帽顶多在蓝缎上用金线织成圆形或八角形图案。
身穿大领偏襟长袍,过去富裕人家多用布、绸、缎等面料缝制,穷人家则把白羊毛捻成毛线并织成白褐子来缝制;冬天富裕人家男人多穿用绸缎或布料做面子的皮袍,穷人家只能穿没上布面的白板皮袄。
男子一般都系大红腰带,腰带上带腰刀、火镰、鼻烟壶。
不论单棉服衣襟都用彩色布条和织金缎镶边,富裕人家也有用水獭皮镶外边的。
单、夹袍下摆左右开衩,在衣衩和下摆外镶边。
上年纪的老人,腰间要挂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荷包呈长脖子大肚皮的花瓶状,底部垂红缨穗,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蛊。
旱烟锅多是一尺多长的乌木杆,两头分别安上玉石或玛瑙烟嘴和青铜或黄铜烟锅头,总长二尺左右,平时从脖子后面插入衣领,烟嘴露在外面。
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要在长袍上面罩一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小衩。
据传说,清朝顺治年间,清朝廷强迫裕固族男子留长辫,穿黑色马褂。
男子下身穿单裤,冬季脚穿用牛皮制成的高腰尖鼻的皮亢沉,穿毛袜。
明花区男子也穿手工制作的双鼻梁圆头高腰布靴,靴帮多用青布,上面纳白线转云字图案。
裕固族的服饰喜欢用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头面的编织图案,虽然极为简单,仅以方、圆几何形状的组成,但因以红色为底,以蓝、白、黄、黑构图,故十分显目,而不使人觉得单调;尤其是银牌缀在红色的头面上,更见效果,立体感极强。
又如白毡帽上镶以红、黑色的边沿饰纹,也因色彩的对比分明,而使边沿饰纹非常清晰,令人产生玲珑、轻快的美感。
这种以对比色彩强烈来造成图案醒目、生动的手法,在绿色的大草原中,显得很得体,与裕固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相协调。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裕固族服饰的结构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
裕固族人平时很少穿戴民族服装,只有在节日或喜庆场合才穿一下,而且有些人穿,有些人已经不习惯穿,民族服装已成为裕固族文化的一种点缀。
但是在裕固族服饰方面又出现了两种新的现象:一是把长年压在箱子底下的裕固族服装翻出来,成立了民族服装模特队。
在喜庆节日,中老年妇女穿上裕固族古老的“凯门拜什”(头饰)走上了舞台,姑娘们身着经过改进的裕固族服装翩翩起舞。
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是裕固族中最早放弃裕固语转用汉语的地方,过去全乡没有几户人家有裕固族服装。
2002年他们一次定做80多套裕固族服装,在当年的酒泉市春节社火表演中,她们用华丽的服装和优美的动作,尽情展示裕固族传统文化的风采,赢得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
二是将裕固族妇女的红缨帽子按比例缩小,制成旅游纪念品出售。
由于裕固族帽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纪念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旅游纪念品颇受大家欢迎。
由此也推动了当地民族服装加工业,过去民族服装都是牧区的牧民自己制作,肃南县城就有好几家民族服装店。
裕固族文字已经失传,但是裕固族祖先在历史上用回鹘文创造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一般认为,回鹘文是公元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的一种文字。
宋元时期回鹘语成为河西一带的通行语言,敦煌、甘州成为裕固族先民——维吾尔人的佛教中心。
这期间他们用回鹘文记录和创作了许多作品,并进行了颇具规模的佛典翻译工作。
明清以后随着河西维吾尔势力的衰微,回鹘文逐渐被忘却,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也随之湮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甘肃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开始有一部分回鹘文文献问世。
敦煌出土的回鹘文献约占整个(包括新疆)出土的回鹘文献的三分之一,这些回鹘文献是裕固族珍贵的历史记忆遗产。
回鹘文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简称《金光明经》)1911年俄国突厥学家马洛夫在甘肃酒泉文殊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区境内)所得,先存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另外两叶为瑞典考古学家别尔格曼于1927——1935年间在甘肃所得,现存斯德哥尔摩民族学博物馆。
纸质粗厚,呈黄褐色,保存良好。
字体为回鹘文楷书体,几近于刻本体,清晰易读,语言古朴流畅。
此经译自唐义净的十卷汉文本。
译者为10世纪回鹘著名学者别失八里(北庭)人胜光萨里。
甘肃酒泉文殊沟发现的抄本写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抄经地点是敦煌。
由于现存回鹘文文献绝大多数为断简残篇,所以此抄写本就显得特别重要。
法国学者沙畹认为《金光明经》是裕固族先民“萨利回鹘的遗物”;中国学者认为这部佛经虽然是别失八里(北庭)人胜光萨里译自汉文,但是抄写时间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新疆的维吾尔族在此之前200年就全部改信伊斯兰教,所以它的抄写者不会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很可能是裕固族佛教徒,这份文献说明裕固族直到清朝初期至少在宗教界还使用回鹘文。
回鹘文《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现存甘肃省酒泉市博物馆,碑文用汉文和回鹘文书写。
此碑立于元顺帝至元21年(1361年),立碑人为唐兀(西夏)族人善居。
此碑记录了一个唐兀族家族自西夏灭亡后,到元朝末年150年间六代13人的官职世袭及其仕世元朝的情况,为我们了解元代河西走廊地区唐兀族的活动和回鹘语文的使用情况提供了珍贵史料。
据学者研究,此碑的汉文为释教禅师所书,回鹘文撰写者是肃州信奉佛教的裕固族先民撒里畏兀人。
此外,敦煌出土的回鹘文还有如下几种:回鹘文叙事诗《帝啼和法上的故事》;回鹘文秘宗文献《吉祥轮律议》;回鹘文韵文体《观音经相应譬喻谭》;回鹘文《善恶两王子故事》残卷;回鹘文《俱舍论颂注》残卷;回鹘文佛教诗歌集;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安慧实义疏》;回鹘文《阿昆达磨顺正理论》节本残卷。
上述回鹘文文献都出自敦煌千佛洞,但它们和敦煌藏经洞的汉文典籍一样,几乎全部流落到国外,它们分别存于伦敦大英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斯德哥尔摩民族学博物馆和日本京都有邻馆等处,只有很少几件残文保留在我国敦煌文物研究院和兰州博物馆。
虽然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裕固族的传统民间文化,特别是以口头传统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变异或消亡。
对此地方政府也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积极抢救和保护。
每天分3次播出,每次10-15分钟,主要播放裕固族生活习俗、对话、民族历史和民歌等。
其目的是“在全县范围内逐渐形成尊重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自治县政府成立了裕固族文化研究室,从全县各部门、单位抽调精通裕固族语言、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并热心于民族文化研究的人员,开展裕固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创办了刊物《尧熬尔文化》。
县文联成立了“中国裕固族文化园”筹备组,创办了文艺刊物《牧笛》。
这些新举措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历史上都属于首次。
由此可以看出,裕固族文化遗产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裕固族人民获得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1954年成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黄泥堡裕固族乡。
1956年裕圊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1958年实现了合作化和对牧主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40多年来裕固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90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工农业总产值达6228万元。
农牧业发展成就巨大,通过牧草、畜种改良,兴修水利,科学养畜,科学种田,农牧业基础得到了改善,增强了发展后劲。
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一批工矿企业建成投产。
中小学教育形成体系,卫生院(所)完备,为裕固族群众提供了教育、医疗保障。
裕固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裕固族干部队伍、科技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相关参考
裕固族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
裕固族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裕固族服饰的结构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裕固族人平时很少穿戴民族服装,只有在节日或喜庆场合才穿一下,而且有些人穿,有些人已经不习惯穿,民族服装已成为裕固族文化的一种点缀。但是近年来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裕固族服饰的结构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裕固族人平时很少穿戴民族服装,只有在节日或喜庆场合才穿一下,而且有些人穿,有些人已经不习惯穿,民族服装已成为裕固族文化的一种点缀。但是近年来在
居住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带的裕固族,有着很多自己的传统节日,并保持着浓郁的本民族特色。九月大会也称“十月大会”,是裕固族传统宗教节日。据肃南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十月大会”主要流行在我省肃南县
居住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带的裕固族,有着很多自己的传统节日,并保持着浓郁的本民族特色。九月大会也称“十月大会”,是裕固族传统宗教节日。据肃南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十月大会”主要流行在我省肃南县
居住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带的裕固族,有着很多自己的传统节日,并保持着浓郁的本民族特色。九月大会也称“十月大会”,是裕固族传统宗教节日。据肃南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十月大会”主要流行在我省肃南县
许三湾城堡故址“许三湾城堡故址”在甘肃高台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戈壁荒漠里,东距骆驼城废址约5公里,西距草古井城废址5公里。为汉唐故城。平面呈方形,东西66米,南北84米。门开南垣中,宽7米,加筑瓮城。
许三湾城堡故址“许三湾城堡故址”在甘肃高台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戈壁荒漠里,东距骆驼城废址约5公里,西距草古井城废址5公里。为汉唐故城。平面呈方形,东西66米,南北84米。门开南垣中,宽7米,加筑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