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西关的历史
Posted 建筑
篇首语:那些惊艳了你时光的人,不一定能温柔你的岁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西关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兴起
西关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查过史籍都找不着明白的说法,但西关最辉煌、最神气的应在清末民初。
那个年代的南海,广州,乃至广东省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南海县西关,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就在这里。
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
更令人崇洋媚外的是西关南端的“沙面”,这里是英国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来到广州之前,西关仅仅是南海县广州城的城乡结合部,那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乡民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
西城墙根住着一些为古老城市服务的民工,他们入城卖菜,打扫街道,清倒粪便,就如今天的“农民工”一样,干着城里的各种粗活。
西关可以在今日广州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其地理位置不容忽视。
西关的南面是珠江内河最宽的白鹅潭,自广州有城以来,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
广州清初所产棉花,以轻暖出名,号“广花”;“广之线纱”,于十三行之财富积累也有助推。
由于本埠棉布价廉物美于英国布,出口甚多。
在巨大利益驱使下,棉花来料加工迅速兴起,西关农田被大量开发,修筑厂房街道,锦华、经纶、麻纱等地方便于此时期出现。
广州纺织业带之形成,带动了印染、机具、浆缎、制衣、制帽、鞋袜、绒线等行业的兴盛。
下西关涌郊区也被发展为高尚住宅区,业主有不少是因纺织业大旺而获益的洋行买办。
西关在当时有所谓“八桥之盛”(汇源、蓬莱、三圣、志喜、永宁、牛乳、大观和德兴)。
而清代的海防较明朝宽松,西洋商旅多通过白鹅潭进入大陆南方。
皇朝时代没有对外贸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答过英国人,说我中华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根本无须与英国互通有无,这就从国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来往。
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满清的锁国,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触。
当明朝借了澳门给葡萄牙人,广东与洋人的生意就没有停止过。
外国商人就利用民间渠道,进行各类买卖,西关就担当了一个重要的口岸。
清朝的高官一边不想同外国人做生意,一边又对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睐。
于是,千里镜、时辰钟、女人化装品、高级官员用以护身的毛瑟手枪等等,便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
后来清政府迫于时势,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准在城里进行。
于是洋人便在白鹅潭的岸边建起商馆、码头,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馆”。
那些曾经大胆与洋人做买卖的商人,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馆的周围建起商行,这就有了后来的十三行。
不过鸦片烟之贸易也谓祸害不浅。
广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驱驶下,冒死和洋人做这种生意,官员对这种状况又会只眼闭只眼开,有的甚至输送利益。
当年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国的出口商品和商业人才,由此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西关的繁荣。
鸦片战争以后,朝廷割让了香港和容许五口通商,西关就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邻近港澳,中国商人便从西关率先迈向国际,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与洋人合作。
别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荣和现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发祥地就在西关。
到了民国,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
广州虽然曾经有过黄花岗的反清起义,但真家伙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时候,广州的反应却相当的和平,几个文人在谘议局前宣布一下独立就了事,因为广东的大都督和它的军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
但是,民国以后的军政府有如走马灯一样,变换得十分频繁,广州人侍候不断更换的新政府,就如跟着不断改嫁的娘亲,去侍候不同的父亲。
西关的商人,不能再忍受这些走马灯政府的敲柞,于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国人联络,在其支持下,学习香港业界的做法成立武装组织,史称商团。
广州的商会有了武装组织,便处处不卖军政府的账,有时商团还强过军政府军,政府的粮响难以为继。
到了孙中山在广州当非常大总统时,商会和商团甚至发动叛乱,和孙中山作对。
据史料记载,当年叛乱的商团在太平路搭起坚实的围栏,从南到北,把广州分成两边,甚至请出英国人来威赫孙中山。
但是,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数广东人的拥护,他联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团的叛乱。
商团的失败令商人武装解体,原来的商会也没有了立足之地,起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
到了民国十七年,陈济棠执掌广东,经济曾有过几年复兴,但无法回复先前的阵势。
随后八年抗战,广州的经济还频临崩溃。
西关的特色便是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贾富绅的居所。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
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
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
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
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
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
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
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
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
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
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
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
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
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西关独特的风土人情相信不用多说,市民都相当熟悉了。
但西关不少藏在深闺的历史、名人遗址就不是人人都清楚。
让我们去探寻一些鲜有露面的文化遗迹,其中,可以看看南汉刘王花坞故地———泮塘文塔,感受西关崇尚文风的一面。
文塔,高13米,顾名思义是振兴文风之塔,供奉的是文曲星。
它建于何年,未见文字记载。
不过根据它采用传统西关大屋的青砖石脚墙体,细部装饰与琶洲古塔相似,可以推知是明代中期到清初期间的建筑。
建了文塔之后泮塘有没出过进士、举人,也未见详细记载,不过20世纪初,泮塘的坤维女中、夏葛女医学院确实培养出不少人才。
文塔旁边原是西关上支涌,端午节泮塘居民会在这扒龙舟,据考证还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
《羊城古钞》记述:“刘王花坞,在城西六里半塘……”“半塘”即今泮塘。
泮塘曾有的“古之花坞”石匾也与史书记载相符,可见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
文塔周围广植花木、盆景,建成园林庭院,命名为“云津苑”,继续见证西关人才荟萃的繁荣景象。
其实,泮溏地区保留的很多西关传统文化极有价值。
除了广为人知的“泮溏五秀”外,农民中还有“提四句”的习俗,逢节庆之日,就有民众即兴创作顺口溜,至今一些老人的家中还保留相关手抄本。
同时,泮溏也是广州最早开始“扒龙舟”的地方,荔湾区泮塘和南海盐步在每年端午节时来回走动,表演“扒龙船”已有300多年历史。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
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字。
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
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
清乾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
仁威庙初建时称北帝庙。
据说,因真武帝司水,故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
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来改称仁威庙了。
仁威庙的得名还另有一说。
泮塘地处岭南水乡,素以种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泮塘五秀”而驰名。
泮塘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灾”,故对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诚”。
话说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
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传遍乡里,十里之内,参拜者众。
到乡里集资修建庙时,乡人便将庙名改为“仁威”了。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
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
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
头门面阔11米,深8米。
门外两侧各立一花岗岩石柱,柱头雕有石狮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象十分生动,俗称为“龙柱”。
泮塘在西关,即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
据说有一个传说:泮塘村从前有个塘,保持一塘满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干了,但这个塘都是满的。
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
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这里另外有一段古。
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听了就笑着说,半半声有什么好听的,加多三点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听闻觉得有三点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学堂读书的意思,村里都想出人才啊。
那从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点水,并且村民合资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百年华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 --西关商廊”。
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街内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
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首先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
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
通商口岸誉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是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拥有上百栋集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西关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 誉。
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民俗风情垂青史--西关除以端庄淑雅、追求新潮的“西关小姐”闻名遐迩外,书画、粤剧等也有独特的成就。
岭南画派创始于西关;粤曲、粤剧群众基础深厚,已具有几十个“私伙局”,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
建筑文化冠南粤--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被国际学者载入世界性代表建筑之一。
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雕、铁铸、门画、壁画遍布厅堂和廊庑,造型美观,工艺精巧。
诗人郭沫若曾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西关大屋是最具西关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特色。
相关参考
西关少爷30年收藏2000余把紫砂壶 西关少爷吴家荣的书房称之为“壶房”会更合适些,长近4米高近3米的靠墙书柜齐齐整整地塞满了上千把紫砂壶,再加上存放在旧居的藏品,吴家荣30年时间共收藏紫砂壶2千多
刘杰大学毕业后,进了交通局,在西关岗街当队长。 西关街街长1500米,双向四车道,中间被铁栅栏分开。街的尽头是六个万人大厂,每天上下班的时候,三四万职工一齐挤到街的一侧,人山人海,浩浩荡荡。几年来,
1、雷峰塔雷峰塔(LeifengPagoda)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时恰逢北
1、雷峰塔雷峰塔(LeifengPagoda)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时恰逢北
1、雷峰塔雷峰塔(LeifengPagoda)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时恰逢北
东关飘雨西关晴(马德钟佘诗曼邓健泓)珠光宝气(蔡少芬黎姿邵美琪林保怡陈豪)大冬瓜(陈锦鸿苏玉华胡定欣刘玉翠)老婆大人2(宣萱陈锦鸿滕丽名唐诗咏)幕后大老爷(马国明徐子珊高钧贤唐宁)学警狙击(苗侨伟周海
东关飘雨西关晴(马德钟佘诗曼邓健泓)珠光宝气(蔡少芬黎姿邵美琪林保怡陈豪)大冬瓜(陈锦鸿苏玉华胡定欣刘玉翠)老婆大人2(宣萱陈锦鸿滕丽名唐诗咏)幕后大老爷(马国明徐子珊高钧贤唐宁)学警狙击(苗侨伟周海
东关飘雨西关晴(马德钟佘诗曼邓健泓)珠光宝气(蔡少芬黎姿邵美琪林保怡陈豪)大冬瓜(陈锦鸿苏玉华胡定欣刘玉翠)老婆大人2(宣萱陈锦鸿滕丽名唐诗咏)幕后大老爷(马国明徐子珊高钧贤唐宁)学警狙击(苗侨伟周海
东关飘雨西关晴(马德钟佘诗曼邓健泓)珠光宝气(蔡少芬黎姿邵美琪林保怡陈豪)大冬瓜(陈锦鸿苏玉华胡定欣刘玉翠)老婆大人2(宣萱陈锦鸿滕丽名唐诗咏)幕后大老爷(马国明徐子珊高钧贤唐宁)学警狙击(苗侨伟周海
光阴的故事这些是西关并不遥远的记忆:一棵百年的老榕树,一个过街楼的门口,一个坐在门口拣菜或做针线活的大妈,街头的一声叫卖……如此的熟识又如此的遥远。但是,故事毕竟随着流水远去了,只有在岁月的缝隙中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