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关于土家族的知识

Posted 经济

篇首语: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借知识和洞察获得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关于土家族的知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土家族 tujia zu

Tuji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8028133人。

民族概况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

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

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

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

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

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

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

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

西汉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

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

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对象。

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

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

唐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

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支援红军长征。

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社会经济

土家族是较早从事农耕的民族。

土家族由于自己的生产技术低,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于是他们向汉族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土家族的生产力水平,加速社会经济的进步。

唐、宋间,由于实行羁縻州县制度,社会比较稳定,土汉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但仍处于不习牛耕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兼事渔猎。

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领主,除奴役土民外,还不时驱使“土兵”至邻近汉区掳掠人口、财物。

元至清康熙年间,建立土司制度。

土司的统治客观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动地域更加稳定,民族特点得以保持。

但这时地主经济开始出现。

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封建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迅速发展。

土司时“蛮不出境,汉不入洞”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汉族农民和商人迁入,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

但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商品和鸦片于咸丰末年大量销往土家族地区,土布、土靛、蜡染等传统工艺产品逐渐失去销路,受到沉重打击。

帝国主义者廉价大量收购桐油、茶叶、木材、药材等土特产品,刺激了桐、茶种植业和榨油、木竹加工业的发展,城镇商业和集市贸易日渐兴旺。

各业行会组织开始出现。

辛亥革命后,土家族地区兵灾频繁,农村经济陷于破产,商业停滞,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仍然十分落后。

解放后,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策。

把土家人定为单一民族。

并于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五个自治县。

土家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人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正在向脱贫致富之路迈进。

文化艺术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有的风俗习惯。

《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

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绵鸡》最为著名。

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

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

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

音乐界把打击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通常用四件乐器演奏,强烈的节奏、快速的旋律、变幻的音响,令人倾倒。

“打溜子”也是“标题音乐”,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火车进山》、《马过桥》、《牛擦痒》等固定名目,传统曲牌多达200多套。

土家族的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

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是我国保存傩戏最完整、演出傩戏最多的一个傩文化圈,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关注。

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这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土家族人民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杖”(围猎)。

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

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

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

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

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

这是一种干栏式结构,楼下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姑娘们的闺房,是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

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称为还“骨种”)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

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

男女原多对歌相爱结婚。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建国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

建国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多了起来,但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依然存在。

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巫师)念经,道士开路。

后来受汉族的影响,实行土葬。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

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相关参考

文章大全 关于知识的英语名言

1、记忆是知识的唯一管库人。Memoryisthesolestorekeeperofknowledge.2、知识是为老年准备的最好的食粮。Knowledgeisthebestfoodfortheeld

文章大全 关于安全知识的标语

1、文明交通我先行,交通事故绕我行。2、重视安全硕果来,忽视安全遭祸灾。3、传播安全法规,普及安全知识。4、生活幸福来自安全,人生快乐首当平安。5、抓安全从严管理,查隐患人人负责。6、遵章守纪,保障安

文章大全 关于知识的名言

1、无知是智慧的黑夜,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黑夜。——西塞罗2、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3、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4

文史百科 关于满族的知识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

文史百科 关于满族的知识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

文史百科 关于满族的知识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

文史百科 关于长征的知识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368天的长征期间,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15天进行大决战,

文史百科 关于电池的知识

目前笔记本电脑使用的电池主要分三种:1.镍镉电池、2.镍氢电池、3.锂电池;它们一般表示为:镍镉NI-CD、镍氢NI-MH、锂电LI。  在购买或是更换笔记本电池的时候,对于很多使用者来说,“电芯”也

传统文化 关于珐华彩的几点小知识

关于珐华彩的几点小知识  珐华彩——亦称法花釉或法花器,主要产地在山西晋南地区,以及陕西、河南部分地区。它的烧制工艺源自汉代的琉璃工艺,以牙硝作熔剂,属低温色釉。其中山西晋南地区生产的珐华器最负盛名,

传统文化 关于珐华彩的几点小知识

关于珐华彩的几点小知识  珐华彩——亦称法花釉或法花器,主要产地在山西晋南地区,以及陕西、河南部分地区。它的烧制工艺源自汉代的琉璃工艺,以牙硝作熔剂,属低温色釉。其中山西晋南地区生产的珐华器最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