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大学语文的发展史
Posted 国文
篇首语: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大学语文的发展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大学语文开设历程的简要回顾
摘要:
大学语文的开设经历在建国前可概括为初始时期
,建国后,断续发展中又
经历了低潮期、复起期、繁荣期,之后是成熟和进一步发展期,再次走入低谷时面临新
的挑战等阶段。
其发展历程可谓命运多舛、轨迹曲折。
关键词:
大学语文;开设;历程;回顾
大学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洇染了
国人的心灵,传承了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传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设
,
到
1942
年正式命名为“大一国文”
,
是当时所
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建国后
,
大学语文断续发展中经历了
低潮期、复起期、繁荣期,之后是成熟和进一步发展期,再次走入低谷时
面临新的挑战等阶段。
其发展历程可谓命运多舛、轨迹曲折。
1.
初始时期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很早就开设了“大学语文”这门
公共基础学科,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民国时期,
当时叫“大一国文”,
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
1949
年。
现在台湾地区仍然沿袭“大一国文”的称谓。
故可以说大学语文学科的开设几乎是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20
世纪初,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
学堂等学校就在预科开设“经学”、“诸子”、“词章”、与“作文”等
课程,后又经历
1913
年、
1938
年、
1943
年几次变更,国文成为在大学一
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大一国文,并有了黎锦熙、朱自清等主编的《大学
国文选》教材。
最初的“大一国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副产品。
一方面新文
化运动冲击了古汉语教学,年轻人不愿意读文言文。
但一些教育家认识到,
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弃绝自己的传统:“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总是
我们中国人在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这在现时还得借助于文言或
古书。
”○
1
因此,有必要补上文言文的欠缺。
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倡
白话文带来了白话文的流行,但白话文学习过程中有只求快、只求了解文
章大意的弊端,针对这一弊端又增添了白话文的佳作。
在弥补文言文和增
补白话文这两方面,国文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
能力,故当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时,就规定在预科开设国文课。
到
30
年代,全国的大学基本上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国文课,故称为“大一国
2
文”,当时讲授国文课的教师,大多是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如冰心、沈
从文、闻一多、游国恩等。
在解放初的几年里,这门学科又被改为“现代文选及习作”,但仍是
一门公共基础课。
作为一门公共人文基础学科,建国前,我国各综合大学
已普遍开设,作为非中文专业一年级大学生必修。
但当时课时数、教材等
不统一,也不可能统一。
教学内容多由教学者自选,写成讲义散发。
无论
是讲授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着眼点都在“语言文字”上。
这便是“大学语
文”的前身。
2.
断续发展时期
解放后,
从中学到大学,
凡
“国文”
都改为
“语文”
,
才有“大学语文”之名。
建国之初,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有大学语文
学科,有郭绍虞、章靳以两教授所编的教材。
低潮期
1952
年,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
院系调整,将原有的文、理、工、农、法、商、医等学科融合发展的一些
综合性大学拆散,成立许多单科性的院校。
大学语文这门课也随着这一剧
烈变化,不仅在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里不再开设,连在保
存下来的多数文理合校的院系里也了无踪迹。
持续了
40
多年的国文学科被
迫取消。
这一中断,再加上“文革”,这门原是当时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
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能起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
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学科中断了二十余年。
大学语文教育的中断,使高校
正常的民族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严重脱节,人文教育成了一片荒
漠,这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使我国在人才培养上走
了不少弯路。
复起期
十年动乱结束,百废俱兴。
上世纪
70
年代恢复高考制度的时
候,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重理轻文的倾向非常
严重。
苏步青(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等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提出要给理
工科学生补语文课,并呼吁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
1978
年秋,时任南京大
学校长匡亚明教授与华东师大徐中玉教授联合倡议,在高校恢复开设“大
学语文”学科,并在南大付诸实施,此举得到了数十所大学的响应。
经教
育部批准,中断了近三十年的“大学语文”学科得以开设。
这一举措对大
学语文的复起具有重要意义。
紧随其后,我国的许多大学都相继恢复开设
了大学语文,并逐年增加,风气日炽。
但当时的“大学语文”其基本性质
还是“工具”课,目的在于提高理工科学生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表达
3
能力,为学好专业课服务。
从现在看,这一目的起点较低,但它在特定的
历史时期及时起到了“反拨”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大学语文”学科在我
国高校学科体系中的一席之地,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繁荣期
1980
年
l0
月,
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倡议下,
在上海
召开了有二十所高校参加的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会上对这门学科的教学
目的和教学要求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制订了教学大纲,拟定了教材篇目,
成立了以华东师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徐中玉为主编的教材编
审委员会,会议还决定成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
“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这个全国性一级学会的创立,掀开了中
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新篇章。
20
多年来,
研究会共召开了
10
多次理论研
讨会,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目前这个组织已成为高校语文教师交流学
习的平台,反映心声的渠道。
1981
年,由徐中玉、钱谷融任主编,侯镜昶、徐鹏、叶百丰、董治安
任副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付梓出版。
大学语文学科无教学大纲、无教
材、无研究组织的时代宣告结束。
3.
成熟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期,是大学语文学科的成
熟时期。
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以及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自学考试等,
都要求选修这门学科。
虽然其中还有个别高校曾历经了先开后停再恢复的
曲折,但从整体上讲,大学语文教学的形势应该是较好的和有利的。
这门学科的成熟不仅仅表现在学科设置和教材上,
还表现在
:
①这门课
已成为许多高校的公共必修课
;
②师资已有编制上的保证等。
大学语文学科
的发展,实际上是我国教育体制由向别人学习经验到成熟发展的一个标识,
同时也反向证明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必不可少性。
4.
进一步发展时期
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剧,
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问题越来越突出。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中央颁布了
《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提出
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营造浓郁的文化素质教育环境和氛围,组织丰富
多彩的课余活动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更应有一个合适的课堂载
体来操作。
就已有的学科设置来看,大学语文学科是最具优势的载体。
因
此,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肩负着提高青年学生的
文化素质,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地位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关参考
1、言必信,行必果。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7、
大学发展史一、中世纪大学在现代历史学的视野中,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已经不再是西方历史上一场可怕的梦魇,相反,它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文化时代。大学的孕育诞生,便是最能体现中世纪独创的遗产之一。虽然有人认为
大学发展史一、中世纪大学在现代历史学的视野中,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已经不再是西方历史上一场可怕的梦魇,相反,它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文化时代。大学的孕育诞生,便是最能体现中世纪独创的遗产之一。虽然有人认为
大学发展史一、中世纪大学在现代历史学的视野中,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已经不再是西方历史上一场可怕的梦魇,相反,它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文化时代。大学的孕育诞生,便是最能体现中世纪独创的遗产之一。虽然有人认为
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洌的天宇下,闪闪地旋(xuàn)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灵。B.何大学问穿起了长衫,把自己打扮成斯斯文文的模(m
大学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志钦很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站在这里共同欢迎致远学院2011级的新生。2008年5月,我第一次走进交大。在提前入学的两个月里,我们上了四门课,其中有一门是语文。这堂
1919年8月,陈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10人为筹备员。1919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
1919年8月,陈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10人为筹备员。1919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
1919年8月,陈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10人为筹备员。1919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