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中国古代“忠义”思想的历史渊源
Posted 忠义
篇首语: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中国古代“忠义”思想的历史渊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忠义”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但那主要是为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这是跟本的思想.
所谓忠,说白了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桃园结义的誓词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所谓义,就是讲究信义,不忘故主,有恩报效。
也因为这样的义,关羽能够为寻故主而弃舍现成的爵禄富贵,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刘备,也同样为了义,即便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他敢于义释曹操。
所谓勇,就是勇武,解白马之围、五关斩将、水淹七军都是勇的最好表现;所谓智,就是仁智,单刀会其实是仁智的表现,绝不是鲁莽。
关羽为什么能受到中外、上下如此广泛的推崇呢?
说到底,关羽是儒、释、道宗教文化的交叉点。
春秋时代,是篡位弑君频频发生的时期,孔子通过删订《春秋》,对“乱臣贼子”口诛笔伐,提倡下对上要“忠”。
关羽生活的东汉后期,自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忠孝思想成为影响一切的思想,而关羽一生看得最多的书就是《春秋》,其所作所为完全实践了儒家学说。
至唐宋之际,儒家学说逐渐由一个学派演变为一种宗教。
儒教奉孔丘为教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经典,以“忠孝节义”为主要教义,以“三纲五常”为主要戒律。
其时,关羽的地位自然凸显出来,他虽然只是一名武将,也没有儒家学术著作,但他的一生却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最好的阐释,他用自己的行为实践了儒教教义,所以他开始被儒教徒尊为关圣。
道教最初是源自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宗教。
因为其综合了中国古代的原始宗与巫术、神仙方术、谶纬学、黄老思想等,在民间最流行,影响最广泛。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被神化了的关羽,在民间不但被奉为武神、财神,而且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魔、驱邪恶、诛叛逆、招财宝等无边法力。
自然也被道教奉为自己的真神,受到了道教信众广泛的顶礼膜拜。
就这样,宋元明清以后,由于三大宗教的共同宣传,关帝信仰已超过了一切过往宗教、一切神灵。
而宋明理学的发展,使儒、佛、道在思想上能够相互兼容,在教规上相互借鉴,不再排斥对方。
自宋代起,各地关帝庙虽多由道士主持,但佛教僧徒也往往同住庙内,儒教徒也由国家派遣,前往关帝庙致祭。
由此,关帝也成为中华民族各宗教和谐相处的重要中介。
关圣与孔圣比肩而立
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加封,关公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及至后来,关公与孔圣人比肩而立了,这从春秋楼景区的布局也可以看出来。
春秋楼景区,除了春秋楼、关圣殿和内院外,在春秋楼的西侧,还有一座文庙,那是供奉孔圣人的,但规制上与关圣殿相比,却差了很多。
据金代《许州重迁宣圣庙记》记载,许昌文庙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
最初庙址在城东南隅,后又迁至城东北隅。
到“靖康之乱焚灭无余”,金人初统治许州时,将庙址设于城郊邓洵仁故宅。
金章宗明昌年间,又迁于原提刑司廨舍,也就是现在文庙所在地。
“蒙官为支降省钱”、“增塑十哲、绘画七十二贤”,于明昌七年(1196年)五月功毕。
另据明代嘉靖《许州志》记载,文庙在元、金之战中被毁,后经元至明多次修缮。
清道光十年(1830年)州牧肖元吉、二十二年(1842年)知州汪根敬又进行了重修,形成了许州文庙的基本格局。
现在的许昌文庙,建筑布局非常严整,它的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有大成坊、仪门、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等,其附属建筑有宰牲房、神厨、神库等。
但许昌文庙没有大门,为什么呢?
原来,在科考时代,无论何州何县,只有出了状元,才能打开文庙,许昌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但遗憾的是自有清一代到如今,没有出过一个状元,所以这里的文庙大门就始终闭着。
从侧门进去,有一青石照壁,叫做《麒麟祥瑞照壁》,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石刻精品,它的上部为庑殿式脊顶;中部有四柱三间,麒麟图案就在中开间里;下部为刻有俯仰莲花的须弥座。
在照壁檐下的额枋上镌刻有篆书“仁、义、礼、智、信”五字。
走过照壁,便是一个半圆形的水池,上面有一小桥,这就是文庙里的“泮池”了。
戟门之后,大成殿之前,有一些碑刻,其中元赵孟瞓书的《追封陇西郡伯李彬碑》(如左图),堪称文庙的镇庙之宝。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主要殿堂,
现存为明代建筑,因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而得名。
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九米,青砖缘瓦,饰九脊六兽,檐下施五彩重昂斗拱,飞檐承天,赤柱接地,隔扇门窗玲珑剔透。
殿门横匾楷书“万世师表”四字。
整座殿宇居于高台之上,台前有御道。
道正中为“双龙戏珠”浮雕,浮雕造型古朴、刀法显得苍劲。
殿内供奉着高约4.5米的孔子坐像,比15米高的关公像矮了许多。
只见孔子慈眉善目,双手合十,显得谦恭而随和,在其左右两侧,分别是曾参、颜回、子思、孟轲四位人物立像。
众所周知,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体系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他晚年编修的《春秋》,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儿女。
而关羽思想也正是读他的《春秋》而逐渐成形的。
所以,有人说“山东夫子著《春秋》,山西夫子读《春秋》”。
而将这样一个中华民族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的庙,建在关羽春秋楼旁,将关羽与孔子比肩而立,这实际上显示了儒家对关羽的极大肯定和推崇,也代表了关羽在许昌人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许昌处处“说”关公
实际上,除了在历史上大书特书的春秋楼、灞陵桥,许昌很多地方的历史遗留,都是与关公有联系的。
按历史记载,仅当地的关帝庙就有100多座。
其中,许昌市东十余里的“白胡子关帝庙”,可谓全国关帝庙中独此一家。
因为它供的是“白胡子关公”。
在其他地方,关帝庙可谓多矣,但关羽的五缕长髯都是黑色的,而许昌的关帝庙中,关羽的五缕长髯却是白色的。
庙位于许昌县蒋官池镇蒋官池社区许庄村,据当地百姓传说,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关羽被曹操俘获后,与曹操一同到许都来,当行到许都以东十里官亭处,关公突然勒马不愿前行了。
张辽问他何故,关羽说:“我与曹公在下邳‘约法三章’,但空口无凭,我若进了曹营,操不认这回事儿咋办?”于是,关羽执意要曹操奏明皇上,把土山三事诏告天下,否则决不进许都。
曹操就奏明汉献帝,并让汉献帝亲书一道敕旨,和张辽一起迎接关公,等到了官亭,不觉大吃一惊,只见关羽的胡子全白了。
原来,头天晚上,在张辽走后,关羽彻夜难眠,害怕曹操不答应诏告天下,还要加害自己和两位皇嫂。
越想越愁,竟一夜之间愁白了头。
等曹操打开汉献帝亲书的敕旨,关羽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下来,随曹操一同进了许都。
在许都,经过精心治疗,关羽的白发和胡须才又恢复了原样。
这件事很快在许地传开,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在距许昌十余里的地方为关公刻石立碑一块,上书“土山”,又在这里建了一座“白胡子关帝庙”。
另外,像关羽寻兄歇马店等,都是因关公而命名的地方,这都说明关公在许昌影响之深、之广泛。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作者施耐庵根据长期流传在民间的水浒故事加工而成。
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的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农民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它正面歌颂了敢于造反的农民起义英雄,塑造了许多不柯的艺术典型,暴露了封建地主官僚鱼肉百姓的罪行,提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是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中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作品中,施耐庵塑造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宋江。
他疏材仗义、济弱扶贫、孝亲敬反,这是他性格敦厚温柔的一面,他效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面,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蛤也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施耐庵通过描写宋江充满矛盾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
作品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故我认为宋江是一个忠义双全的人。
又因为宋江是梁山头领,英雄代表,故梁山好汉乃一批忠义之士,这就是作品所盛赞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忠义观。
[关键词]
《水浒传》 农民起义 忠义之士 忠义思想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水浒传》的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气”,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当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任务。
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
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
明人郎瑛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
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
在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讲义,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
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
在评价《水浒传》中,对宋江这个人物看法并不一致。
宋江自己说:“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雨箭之功”。
《水浒传》六十八回这说明宋江还有自知之明。
对宋江,我从下面几方面来分析:
1、宋江的绰号表现了英雄本色,侠义之气。
宋江,表字公明,绰号有三:○1孝义黑三郎(可现宋江外理家庭关系是孝义为本);○2及时雨(主要说他仗义疏财、接济他人、周济朋友);○3呼保义(据考证与宋之官名有关,反映宋江对朝廷的态度之忠)。
2、宋江的出身、职业对他思想、性格、生活道路的影响之大。
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刀笔精通。
他的经历和性格,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
因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守法习惯。
宋江到了梁山泊之后,他处理问题比较周全。
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3、宋江上梁山前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就不顾法度了。
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4、宋江上梁山后,成了义军首领。
他自己说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首领呢?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5、宋江受招安以后,成了朝廷的忠臣。
他的思想是为国出力,保境安民。
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
受招安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
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爱国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
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6、悲剧的结局。
宋江征方腊,108位好汉还剩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
宋江临死前,唯恐李逵造反,让李逵喝药酒被毒死。
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悲惨而死。
可以说宋江的一生是成于“义”,败于“忠”。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
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
认为它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奸斗争说。
认为它是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这三种思想,究竟谁是谁非,实在不好定论。
因为每种都包含合理成分,都从某个侧面反映小说的思想内容。
三者可以互为补充和包容。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它所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宣传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明代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其二,“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
《水浒传》的“忠义”内涵是复杂的。
全传本《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百八人”。
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忠”字又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
对“义”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沤歌“仗义疏财,济困扶危”,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戮力相助”,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总之,“忠义”以儒家论理道德为基础,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又有符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愿望和意志的一面。
这正是它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原因。
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臣义士,尤其是宋江成为了忠义的化身。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志在“酷吏赃官全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但结果不仅未能如愿,反而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朝廷招安之后,他们北征辽,南打方腊,“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最后仍被误国之君、无道之臣逼向了绝路。
作者慨叹“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不平现实,发愤为忠臣义士谱写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忠义”悲歌主旨的是义军领袖宋江的形象。
作为小说的第一主角,宋江俨然就是“忠义”的化身。
“忠”和“义”本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义”的社会理想层面是要梁山义军反抗黑暗,替天行道;而“忠”的伦理道德规范是要梁山义军拥戴朝廷,维护现实的政治秩序。
正因为“忠义”内涵不一,相互对立,所以二者很难两全。
要“忠”就要舍“义”,要“义”就会不“忠”。
宋江的性格,就是在“忠”和“义”的相互矛盾中曲折发展的。
由于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幼政经史”,加之做过小吏,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他的灵魂深处,有着“浓厚”的“忠君孝亲”的道德伦理思想。
于是他养成了仗义轻财、乐善好施之性,所以河北、山东闻名,都称他为“及时雨”。
在宋江身上,如果说“义”使他结交江湖,济困扶危,乐善好施,反抗现实,那么,“忠”则使他认为造反是大逆不道,虽然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勉勉强强上了梁山,也是身在梁山之中,心在朝廷之上,念念不忘“改邪归正”,效忠朝廷。
“义”的反抗性和“忠”的妥协性的矛盾,早在第18回宋江刚一出场时就表现了出来: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事发,案子落到宋江手里,为了“义”,他冒着生命危险,“执法犯法”,先给晁盖通风报信,暗中放走七条好汉,使其在石碣村消灭了前来捕捉的五百官兵,从而正式揭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七条好汉上梁山,又成了义军的基础和骨干。
不过,事后宋江又想,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工的,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接着,为了维护自己和梁山的关系,他一气杀死了企图出卖他的阎婆惜,不得不开始亡命江湖的生涯,但这时他既想逃避官府的缉拿,又不愿与官府直接对立而投奔梁山,结果只是暂居在孔明、孔亮、花荣等处,直到清风寨刘高欲陷他于死地,他才带领燕顺、花荣、秦明等投奔梁山。
但中途突然接到石勇给他的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信,他便立即改变了初衷,丢下大队人马,回家奔丧。
这里,“孝”的观念不取代了“义”的观念而占了上峰。
其实,“孝”与“忠”作为道德伦理观念是二而一的东西。
在“教”“义”面前,他以“孝”为先。
这时官府对他正缉拿得紧,他明知回家不会有好结果,但他宁愿被抓坐牢也不想再上梁山背叛朝廷。
“忠”的观念又支配了自己的行动。
到家后,果然被捕,于是他服服帖帖接受了官府断配江州。
临行前,父亲叮嘱他:“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迫过。
倘或他们下山劫持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叫人骂做不忠不孝”。
因此,刺配途中经过梁山泊地界,他宁可多走几里,也要抄小路,为的是梁山好汉拉他入伙。
然而,事与愿违,梁山的刘唐、花荣果然来接宋江了。
刘唐要杀两个押解公人,把宋江救出来,宋江立刻就急了。
忙说:“这个不是你们第兄抬举宋江,倒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我不如死了。
”说着就把刀放在喉咙下要自刎。
花荣要给宋江打开枷锁说话,宋江却说“贤弟,是甚么话!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到了聚义厅,拒绝晁盖援救,同样也振振有词说:“小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
”都到刺配入狱的分儿上了,他口口声声还讲的是忠孝一套,可见忠孝观念在宋江的头脑中多么的根深蒂固。
直到江州服刑,在浔阳楼题了两首诗,其中有“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和“他年得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被人告发为反诗,判刑当斩,梁山英雄冒死劫法场,把他救了出来后,实在无路可走,他才说:“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奔哥哥去……”这才上了梁山。
宋江上了梁山后,和晁盖一起积极斗争。
晁盖死后,他便接任了整个山寨的头领。
作为梁山的第三任寨主,宋江一改当初一任寨主王伦的不仁不义、二寨主晁盖的有义无忠,独立推行了“全忠全义”的路线。
他虽然武不如晁盖,文不如吴用,社会地位不如柴进,却能使“众虎同心归水泊”,就因为他“义胆包天,忠肝盖地”。
“义”,是他连接李逵一流人物思想的纽带,“忠”,是他沟通关胜一流人物思想的桥。
“义”,是他深得人心的基础,“忠”,是他结英雄于水泊的目的。
就在《水浒》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作者也深刻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水浒传》忠义观的形成由来已久。
“忠”和“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流行。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重谈巷语”在民间流行,显然越来越清楚地涂上了“忠义”的色彩。
小说作者施耐庵就是沿着这一长期形式的思维格局,把《水浒传》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相关参考
1、文圣:孔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武圣:关羽,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因其忠义神武,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武圣”。3、酒圣
1、文圣:孔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武圣:关羽,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因其忠义神武,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武圣”。3、酒圣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1、春秋时代,以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生产力获得显著的发展。文化空前发展,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成就。A:春秋五霸B:反战性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1、春秋时代,以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生产力获得显著的发展。文化空前发展,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成就。A:春秋五霸B:反战性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
目录学法指津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教材课后习题解答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
目录学法指津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教材课后习题解答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
目录学法指津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教材课后习题解答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