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一战历史整理

Posted 战争

篇首语:知识养成了思想,思想同时又在融化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一战历史整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

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

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国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

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

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

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

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

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魏玛共和国。

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

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

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2月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因而退出大战。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大事记(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美国崛起;中欧出现第二帝国;远东日本帝国的兴起;英法德三个海外帝国的扩张(从一八七〇年到这个世纪末,英国获得了土地四百七十五万四千平方英里,法国三百五十八万三千五百八十平方英里,德国一百零二万六千二百二十平方英里,比利时四十四万七千平方英里、而美国则吞食了残余的旧西班牙帝国)和南非黄金的大量涌出(从一八五〇到一八五三,世界黄金年产量从一百八十一万九千六百盎司,增到六百三十五万零一百零八盎司,以后一直稳定到一八九二年,然后在一九〇八年又迅速增加到二千一百五十二万九千三百盎司),使世界进入了战乱时代。

德法英俄之间的合纵连横使世界性的冲突迫在眉睫了。

和历史惯例一样,冲突的近因通常都可以从上次战争(一八七〇——一八七一年)的结果中去搜寻。

从普法战争结束直到俾斯麦被解除首相职务(一八九〇年)为止,他的政策都是稳定和确保德国已经赢得的和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一方面设法孤立法国,另一方面则设法维持德国与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为了达到第一个目的,一八七九年十月二日,他与奥匈帝国缔结了防御条约,就是所谓“两国同盟”。

两年后法国占领突尼斯,又使俾斯麦获得了耍弄外交手段的机会。

这一次的兼并使意大利大感不满,于是加入了两国同盟,而使其变成了“三国同盟”。

这样的情形一直保持到一八八八年六月十五日,在这一天,霍亨索伦王室的威廉二世(一八八八——一九一八年)成为德国皇帝。

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由于他的父亲腓特烈二世逝世,使他有了继承大统的机会。

威廉二世性情冲动,头脑僵化,虽然勤勉、诚恳和具有爱国心,却是理想多于实际,爱慕虚荣,向以独裁者自居。

他即位不久就宣布:“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

”他很希望成为一个超级军阀,虽然他使自己的国家在二十六年中没有投入战火,可是他的许多荒谬言论却早已足够使他在国际政治中成了一只斑螫。

一八九〇年,他罢免了俾斯麦;第二年法国因为害怕这位德国的新主人,开始与俄国谈判,终于在一八九三年签订了防御性的同盟条约。

两年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八九四——一九一八年)访问巴黎,受到了热烈欢迎。

这样就成立了两个对立的同盟,虽然如此,只要大不列颠能置身事外,那么欧洲和平所感受到的威胁还是不会太大,而且即使发生战争,若无英国参加,那也很难蔓延到欧洲以外。

不幸这种僵局终被打破,因为从一八九五年起,德国开始向海外发展,其第一炮就是德皇在建国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他说德意志帝国将不仅限于欧洲,而是要变成世界帝国。

若能不把话挑明似乎更加聪明,但是“凯撒”的新世界政策却是普法战争之后德国迅速工业化的后果。

从一八七〇年到一八九五年,德国的人口已从四千一百万增加到五千五百万,其粮食供给已经逐渐要依赖国外贸易。

为了支持其遍及世界的贸易商,所以德国必须以世界强国自居。

很不幸,这就与大不列颠之间发生了商业冲突。

其次在一八九八年,为了保障德皇的扩张政策,德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扩充德国海军,其附加说明中明白指出:“建立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必须使其自己的优势有受到破坏的危险。

”这一炮正对英国而发,当时它正因为当年九月在尼罗河畔的法绍达事件,几乎与法国到了战争边缘。

接着在一八九九年,布尔战争爆发,英国才发现自己处于孤立地位,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对它表示敌意。

这场战争爆发之后,德国国会通过了新的海军扩建法案,决定其舰队的永久编制为战列舰三十八艘和装甲巡洋舰二十艘,每艘船每二十五年更新一次。

一九〇一年一月二十二日,维多利亚女王逝世,由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1901-1910年)继位。

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在布尔战争中,德国对英国表示了敌意,加上其海军的扩张和德皇的“大吹法螺”,使英国也掀起了强烈的反德宣传,德国方面当然也不甘示弱。

这种宣传却使两国间的真正争执原因反而被遮住了:德国其实无意向英国挑战,更不必说侵入英国——但这却是普通英国人的想法——可是德国海外贸易的巨大扩张和其商业船队的不断扩大,却使英国商业受到了极大威胁。

从一八九四年到一九〇四年,德国的贸易总额从三亿六千五百万镑增加到了六亿一千万镑;商船吨位也增加了百分之二百三十四。

这种贸易斗争到一九〇七年已经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当时美国驻意大利大使亨利·怀特由美国国务院指派,到伦敦去探询英国政府对第一次海牙会议的意见。

以下为他与英国外长巴福尔的谈话记录,见尼芬斯所著《亨利·怀特:美国外交三十年》一书:

巴福尔(低声的说):“我们真是呆子,因为在德国建造了许多船只和抢夺了我们的商业之后,我们竟找不到一个理由向德国宣战。”

怀特:“在私生活中你是个心灵非常高尚的人。

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政治上不合道义的事情,向一个完全无害的国家挑战?德国不是和英国一样有理由可以发展海军吗?如果想与德国在贸易上竞争,你们就应该更加努力工作。”

巴福尔:“那就是说要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准。

或许对我们而言,还是发动战争比较简单。”

怀特:“你居然会有这样的思想,真使我大吃一惊。”

巴福尔:“这是一个‘是非’的问题吗?也许只是如何保持我们优势的问题。”

对这段谈话应注意的不是巴福尔个人的思想,而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原因,产生了一种经济方面的生存斗争,于是为了自保,人类只好回到丛林中的生活方式。

原始斗争发生于人与野兽之间,现在这种工业性的斗争却发生于民族与民族之间——但充满兽性则完全一样。

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在圣路易发表演说,把这个问题的核心揭露出来了,他说:“为什么,我的同胞们,在这里没有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甚至一个小孩,会明白现代世界的战争种子就是工业和商业上的对立呢?这次战争是一场商业和工业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政治战争。

”差不多与此同时,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中也这样写道:“权力政治是不可避免的,关于这次战争及其目的似乎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学习。

还是和过去每个世纪一样,英国又毁灭了一个贸易方面的敌人。”

爱德华七世在一九〇三年打破了英国在布尔战争中的孤立状况。

那年春天他去访问巴黎,抵达时受到群众的奚落,而离去时却接受了他们的欢呼。

他个人的优美风度,以及对他的外甥,德国的“凯撒”所表示的不支持态度,获得了法国人的好感。

在他访法之后,英法之间即开始签订一系列协定,并于一九〇四年四月建立了英法“协约”。

一个友好条约逐渐发展成为秘密的军事同盟。

于是英国历史完全改变了轨迹。

劳合·乔治在其战争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条约签字之后,罗斯贝里勋爵对他说:“好呀,我相信你一定和其他人一样对英法协约感到愉快?”乔治就说不错,并认为与法国之间的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已经结束了。

罗斯贝里勋爵却回答说:“你完全错了,这就是说结果一定要与德国开战!”

四年后,英国海军总参谋长费歇尔爵士更表现出他具有先见之明。

他说:“我可以预言,如果英国为了应许法国的要求而使一支英国陆军在法国境内登陆并与德国交战,其结果将使英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打击——这并非战败,因为我们是决不会屈服的——但是对我们的经济资源而言,却是一个致命打击,并且会使英国海军降级为‘辅助军种’”。

依照这个协约,两国政府开始解决他们间的重要殖民地争端。

英国在埃及获得了自由处置权,而法国则在摩洛哥也获得了同等权利,唯一条件就是应尊重该国的主权完整。

虽然如此,在十月法西两国却签定了一个条约,把摩洛哥瓜分了,并把这个密约的副本抄送英国外交部。

虽然这与英法协议明显发生了抵触,可是英国外长兰斯道恩勋爵却无异议的接受了。

这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九〇五年三月,德皇因为对这个密约事前毫无所闻,还以为摩洛哥会变成第二个突尼斯,就出发访问丹吉尔。

于是法国对他大肆攻击,为了阻止战争爆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出面调停,建议召开一个国际会议。

一九〇六年一月,会议在阿尔吉西拉斯举行,各强国同意维持摩洛哥独立。

虽然会议使风波暂时平息,可是却使欧洲分成了两个对立阵营——德国和反德国两个方面——为了加强反德国方面的力量,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爵士又同意英法两国陆海军参谋本部之间进行秘密会谈。

早在一九〇四年,费歇尔爵士就说服英国政府把英国舰队的重心从直布罗陀移到北海方面。

次年,当他为第一艘“无畏”级战舰安放龙骨时,他就把德国的全部海军计划都摧毁了,因为“无畏”级战舰使所有现存的战舰都过时了。

阿尔吉西拉斯会议之后不久,英国政府又与俄国之间获得了谅解,其中有一项即同意瓜分波斯——这又是一个独立国家——为三个区域,南北分别为英俄两国的势力范围,而中间则为中立区。

这个解决方案又使俄国在远东方面解除了后顾之忧,而可以集中全力参加欧洲政治中更加危险的赌博。

于是三国协约面对着三国同盟,也就是说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就必须在东西两面作战。

当摩洛哥危机正使国际关系发生震动时,在英国又发生了一场海军恐慌症,这是考文垂兵工公司的穆里勒尔先生鼓动起来的,结果使英国政府、反对党和人民都大为震惊。

因为是如此不合理,所以费歇尔才决定把真实情况向英王提出报告。

一九〇七年底,他向国王如此报告:

“在本年(一九〇七年)三月中,这是一个绝对事实:德国既未建造一艘‘无畏’舰,同时在十八个月之内也未准备建造一艘战列舰或大型巡洋舰。

德国战列舰的一半都只能与英国的装甲巡洋舰相提并论。

事实上,现在英国有七艘‘无畏’级战舰和三艘‘无畏’级战斗巡洋舰(照我的看法,后面三者是‘无畏’级中最好的),一共有十艘已经建造完成或正在建造之中。

而德国在本年三月,却还连一艘‘无畏’舰都没有。

我们有驱逐舰一百二十三艘,潜艇四十艘。

德国却只有驱逐舰四十八艘,潜艇一艘。

德国海军部长蒂尔皮茨上将在其最近的秘密报告中说过,英国的海军实力现在要比德国强四倍。

当然,我们将使英国海军永远保持这样的实力,但我们并不想向全世界公布。”

以后在一九〇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费歇尔又致书艾希尔勋爵说:“由于四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现在已在国内水域部署了两个装备完整的舰队,德国即使把所有的战舰都动员起来并投入战斗,也比不上我们两支舰队中的任何一支,我们有着无比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几年内是不会改变的……你可以安心睡大觉了!德国并未疯狂造舰来与你作战!不,他们日夜担忧的是第二次‘哥本哈根轰击’,他们知道无论皮特或俾斯麦都会这样做的!”

虽然反对党领袖巴福尔先生明知这些事实,可是在一九一〇年一月的大选中却故意对德国展开了激烈攻击,以此促成人民的恐德心理,而为保守党争取选票。

他宣称英国处于危险之中,海军实力不够充足。

他说:“我可以向你们确证,多数国家一致认为英德之间的斗争已经无可幸免。

”自由党的丘吉尔先生反驳说:“保守党对海军的态度简直可耻。

这种政策是想造成不合理的恐慌现象,并且毫无理由的制造两大民族之间的对立情绪。”

海军问题的关键是:英国每个政府的政策都是促使英国人民只注意到英德两国间的海军扩张关系,而并未考虑德国除了对英战争以外,还有其他有关海军的想法。

英国完全忽略了假如德国与法俄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时其海军情况将会如何,可是这种情况却正是一九〇〇年以来德国海军政策的支配因素。

蒂尔皮茨说过:“我们应能把俄国舰队封锁在波罗的海之内,同时又能阻止法国舰队进入波罗的海。

”以下数字是从一九〇九年到一九一四年各强国建造新舰的费用比较(单位为英镑),看完即可一目了然:

| 年份 | 英 国 | 法 国 | 俄 国 | 德 国 |

| 1909 |11,076,551| 4,517,766| 1,758,487|10,177,060|

| 1910 |14,755,289| 4,977,682| 1,424,013|11,392,851|

| 1911 |15,148,171| 5,876,659| 3,215,396|11,701,899|

| 1912 |16,132,558| 7,114,878| 6,897,580|11,491,187|

| 1913 |16,883,875| 8,093,064|12,082,516|11,010,883|

| 1914 |18,876,080|11,772,862|13,098,613|10,316,244|

一九一四年,奥意两国建造新舰的费用分别为四百零五万一千九百六十六镑和三百二十三万七千镑。

若加在德国的数字上,就可知道当战争爆发时,协约国花在造舰上的金钱要比同盟国方面多两倍半,而法俄两国的总和也比德国差不多大了两倍半。

所以若说德国的海军扩建足以威胁英国,实在是无稽之谈。

可是自从一九〇九年以来,这却经常成为宣传的对象。

真正的原因并非德国海军威胁了英国,而是象巴福尔向怀特先生所抱怨的,德国的商业船队逐渐抢走了英国的生意,而德国的工业生产也快要超过英国了。

若这种情况听其发展下去,那么英国经济就有崩溃的可能。

一九一〇年五月六日,爱德华七世逝世,由他儿子乔治五世继位。

但是在他加冕之前,一九—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在摩洛哥又发生了另一次激烈的意外事件。

法国政府希望能完全控制摩洛哥,就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而占领了非斯。

虽然德国政府仍然不知道一九〇四年的密约,但却认为法国违反了阿尔吉西拉斯条约,于是立即派了一艘炮艇“豹”号到阿加迪尔去保护德国在摩洛哥的侨民和商业利益。

劳合·乔治此时还是英国财政部长,就在伦敦市长官邸中发表了一篇激烈的演说,几乎触发了战争。

但是到十一月,终于还是获得了和平解决,结果法国在摩洛哥获得了自由处置权,而德国分得了法属刚果的一部分。

这却不能使意大利满足,因为担心法国的下一个步骤就是占领的黎波里,它就以保护商业和侨民的“正常”借口向土耳其宣战,侵入的黎波里,并占领佐泽卡尼索群岛中的罗德岛等岛屿。

现在就从西欧再说到东欧,因为帝国的发展在那一方面也走上了同样危险的道路。

自从在远东方面被日本挫败之后,俄国又回过头来向西发展,因为它现在是法国的盟国,是三国协约中的一员,所以向这方面的发展就要比一八七七年的情形有利得多。

俄国的目的是在欧洲重建权力平衡,第一是清算土耳其,第二是在精神上削弱奥匈帝国,第三是进一步在物质上削弱德国,企图使用的工具就是巴尔干国家,尤其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

塞尔维亚已于一八七八年获得了独立,但保加利亚仍为土耳其的属国,这是保加利亚人所不满的。

一九〇八年十月五日,斐迪南亲王公开宣称他的国家是个独立王国。

接着,奥匈帝国又兼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州。

这是俄国不能放过的好机会。

俄国政府立即向巴尔干诸国发动宣传,告诉他们如再不停止内争,共御外侮,那么就有被奥匈帝国逐个吞并的危险。

结果组成了“巴尔干同盟”,当意土战争发生时,它就认为这是牺牲土耳其以求扩张的最好机会。

一九一二年八月八日,当意土战争快要结束之际,黑山向土耳其宣战,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都陆续加入。

马其顿被塞尔维亚攻占,希腊占领了萨诺尼卡,保加利亚在屡次击败土军之后,前进到君士坦丁堡以西不到几英里远的地方。

十二月三日,双方同意休战,但直到一九一三年五月三十日才在伦敦签订了和约。

可是和约签订之后,巴尔干诸国因为分赃问题而发生争吵。

未经宣战,保加利亚就向塞尔维亚和希腊进攻。

罗马尼亚也加入了战争,还有土耳其——现在由恩维尔帕夏所统治——也乘机收复了亚德里亚堡。

结果保加利亚终被制服,八月十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结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只剩下了亚德里亚堡和君士坦丁堡两座城及其周围地区,包括加利波利半岛。

虽然两次巴尔干战争几乎已把土耳其完全逐出了欧洲,可是对俄国而言第二次战争却是个挫败,因为它瓦解了巴尔干同盟。

虽然如此,这却使欧洲处于紧张的情势之中,于是另一场危机又一触即发,从而足以使俄国当局可以继续执行其对奥政策。

豪斯上校是美国威尔逊总统的无任所大使,他早就认识了这一点。

一九一四年春天,他去访问柏林,在向美国总统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整个德国都象充了电一样。

每个人的神经都很紧张。

只要一个火花即可引起全面爆炸。

只要英国一表示同意,法俄两国就会与德奥两国打起来。”

俄国所担心的就是英国会不同意。

俄国驻英大使贝肯多夫写信给俄国外长萨扎诺夫说:“若不能离间英德关系,那么英俄协约就无法维持。

”俄国担心的是时间的延误。

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已经八十四岁,其皇储斐迪南大公是反对大塞尔维亚运动的主心骨。

俄国决心不惜一切成本使南斯拉夫倾向俄国而不是奥匈帝国。

这就是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时的情形,于是战乱时代终于来临。

依照塞尔维亚驻德国代办波吉施维奇说明:“塞尔维亚早已获得俄国保证,说这一次它决不背弃塞尔维亚。

此外更重要的是,俄国也告诉塞尔维亚说,对德奥的战争早已决定了,仅仅因为英法自愿被牵入战争,所以这个皇储被刺事件才能算是发动战争的有利借口。

实际上,战争本身不过是奥塞两国之间的局部冲突而已。

如果英国外相格雷爵士向俄法两国表示英国对冲突不感兴趣,并保持以后的完全自由行动权,那么这场欧洲战争也许根本不会发生——并且无须告诉德国。

但是这些当然是有一个假设,那就是英国并未受到严重束缚以至于完全无法退出。”

很不幸的,不仅英国而且是整个世界都已作茧自缚。

在秘密外交掩护之下,一九〇四年的“协约”已经变成了无法解脱的秘密军事同盟了。

七月二十三日,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送达贝尔格莱德,时限是四十八小时,为了阻止俄国采取行动,英外相格雷力劝塞尔维亚政府全面屈服,但是萨扎诺夫的想法却完全不同。

他宣称这种最后通牒是史无前例的侵略行为,认为唯一避免与德国发生战争的方法就是使柏林当局认清其所面临的是协约国的联合力量。

于是俄国下令部分动员。

德国方面表示说,这个问题应由奥塞两国之间单独寻求解决,任何其他强国的干涉都足以引起无法计算的后果。

德国是夹在法英俄之间,形势极不利于全面战争,可是就象德国白皮书所指出的:“如果俄法两国继续帮助塞尔维亚以危害奥匈帝国的生存,其结果将是奥匈帝国的逐渐崩溃,以及所有斯拉夫民族都归顺于俄国的旗帜之下,条顿民族在中欧就会无法立足。

在俄国的大斯拉夫主义压迫之下,精神上已经削弱了的奥匈帝国就不再具有同盟的资格,那么德国也更难抵抗东西两面日益增加的压力。

”所以德国毅然决定支持其同盟国。

战争的结果统计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

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流行感冒。

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

·比利时: 13,700

·英国: 908,000

·澳大利亚: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新西兰:16,000

·南非:7,000

·大英帝国:715,000

·法国:1,240,000

·法国殖民地:114,000

·希腊:5,000

·意大利:650,000

·中国:50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罗马尼亚:336,000

·俄罗斯帝国:1,700,000

·塞尔维亚:450,000

·美国:50,6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3,382,500

·奥匈帝国:1,200,000

·保加利亚:87500

·德意志帝国:1,770,000

·奥斯曼帝国:325,000

平民被杀:6,493,000

·奥匈帝国:300,000

·比利时:30,000

·英国:31,000

·保加利亚:275,000

·法国:40,000

·德意志帝国:760,000

·希腊:132,000

·罗马尼亚:275,000

·俄罗斯:3,100,000

·塞尔维亚:650,000

·奥斯曼帝国:1,000,000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求德国一战至今的详细历史

史前时期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之战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

传统文化 韩信简介 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关于韩信的故事,历史上有很多记载,韩信受无赖胯下之辱是最著名的故事,其实除了韩信受胯下之辱外,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也被后人津津乐道,那么韩信背水一战到底是一个

传统文化 韩信简介 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关于韩信的故事,历史上有很多记载,韩信受无赖胯下之辱是最著名的故事,其实除了韩信受胯下之辱外,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也被后人津津乐道,那么韩信背水一战到底是一个

文史百科 瑞士为什么没有在一战、二战中遭到波及

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

文史百科 瑞士为什么没有在一战、二战中遭到波及

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

文史百科 瑞士为什么没有在一战、二战中遭到波及

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

文史百科 瑞士为什么没有在一战、二战中遭到波及

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

文史百科 历史以来法德关系

法德之间的关系1、18世纪以来—1869:和平为主2、1870,普法战争爆发。3、战败的法国赔款割地,双方转入和平4、1914—1918,一战爆发。法国是协约国成员,德国是同盟国成员,法德陷入了一战。

文史百科 有关于历史的成语有哪些

有关于历史的成语有“背水一战、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四面楚歌、纸上谈兵”背水一战[bèishuǐyīzhàn]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

文史百科 有关于历史的成语有哪些

有关于历史的成语有“背水一战、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四面楚歌、纸上谈兵”背水一战[bèishuǐyīzhàn]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