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外交部发涉印度文件是为什么做准备的
Posted 吉姆
篇首语:不磨不炼,不成好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外交部发涉印度文件是为什么做准备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了《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文件。
中印对峙已经一个多月,中方为何选择在此时发布文件?发布的意义又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将印度所作所为公之于众 为下一步行动明确理由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院南亚编辑部主任叶海林表示,外交部发布这一文件首先是要说明情况,把一段时间来印度的所作所为公之于众,这是外交斗争应有的态度。
也为中国采取下一步行动,明确理由和依据。
这预示着中国不可能坐视这个事情,我们已经仁至义尽了,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指出的道路也指出了。
剩下的事情办不办,办有办的结果,不办有不办的结果。
印军越界现场照片
印度歪曲历史 彻底批驳印度的侵入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所西南边疆研究室副主任张永樊总结了四点。
他认为首先来说,事情发生一个多月以来,印度部分专家、媒体等发表了一些颠倒事实、歪曲历史真相的文章,在国际上引起很不好的影响。
那些对中国历史不太了解的人,往往会上当,误以为印度所言为事实。
例如,在《印度斯坦时报》《印度快报》等经常刊发一些学者的观点,支持印军非法占据我国洞朗地区。
《今日印度》甚至故意把中国西藏从地图上抹掉,搞一些不齿的小动作。
第二,对峙事件以来,印方故意不提或者歪曲理解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称该条约为一个模糊的条约,以此否定条约中规定的“支莫挚山(吉姆马珍山)”是三国交接点的事实,甚至将三国交界点北移到巴塘卡拉一带,至今依然不收敛,甚至有部分美国学者对之附和。
近日,印度媒体不断炒作,否认吉姆马珍山为三国交接点,妄称“巴塘拉”(Batangla)是“传统”的三国交接点,是一种歪曲历史的行径。
这次,我国外交部发布的《事实和立场》再次明确了,吉姆马珍山是三国交接点,而且清楚的指出,吉姆马珍山和洞朗的多卡拉是相距2公里的两个地方,请印度不能擅自更改边界线交接点。
第三,1890年的条约是中国和英属印度共同签订的。
印度独立之后继承了这一条约,尼赫鲁与中国政府的往来函件也证实了印度并不否认这个条约对边界线的约定。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南亚大国,印度不能对其有利的就拿出来说,不利的就避而不及或者故意歪曲。
外交部发布的《事实和立场》,就是再次强调这一条约的合法性。
第四,印度政府还蓄意把不丹牵扯进来,意图将事情复杂化。
从六月中旬开始,中印两方发生对峙已经持续一个多月,印方人数最多时达400多人,但迄今,印方边防部队仍旧没有完全撤离,依然滞留40多人,以及部分施工设施等。
我方要求印方应迅速全部撤离中国领土。
这次外交部发布的《事实和立场》也是再次向印方申明中方的立场,而且结合了历史依据、法律依据等各个方面,彻底批驳印度的侵入行为。
申明也强调了一点,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贯重视与印度的和睦相邻。
但是,如果印度依然固执于此,中国政府和人民是坚决会捍卫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的!《事实和立场》是对印度的严正警告!
立场文件以正视听 向印度发出严正警告
清华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院钱峰表示,一个多月时间内,我们通过多种渠道,阐明了我方立场。
但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碎片化的报道披露,外交部的这个文件展现我们的立场和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钱峰认为,该文件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以正视听,让国际舆论和正义力量以及国内民众等全面了解该事件的前因后果,表明中国在此问题上有理有据,使我们更好更有利地占据道德和法理高地。
其次,我们借此机会向印度发出严正警告。
希望印度尽早悬崖勒马、化解危机,为地区和平创造良好环境。
至于文件中用到“侵入中国领土的说法”,钱峰称,该文件发布代表中国官方态度,是字斟句酌的。
此次事件发生在已定界地区,与以往对峙有本质区别,印度此次严重违反国际法。
我们很少用“侵入”一词,但用了就表明事态的严重性。
应该坚决打击侵略者!
相关参考
中印关系: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
中印关系: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
中印关系: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
(1908~1983)江苏无锡人。曾在印度国际大学哲学研究院研究。历任香港新亚书院、台湾大学、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教授、外交部专员,及驻印度、菲律宾、泰国大使馆祕书。氏留印十年,为我国
(1908~1983)江苏无锡人。曾在印度国际大学哲学研究院研究。历任香港新亚书院、台湾大学、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教授、外交部专员,及驻印度、菲律宾、泰国大使馆祕书。氏留印十年,为我国
(Hodgson,BrianHoughton;1800~1894)英国之东方学学者、外交官。十八岁即至印度,任东印度公司职员、外交官;任职于波斯、尼泊尔时(1833~1848),对印度殖民地之经营,献
(Hodgson,BrianHoughton;1800~1894)英国之东方学学者、外交官。十八岁即至印度,任东印度公司职员、外交官;任职于波斯、尼泊尔时(1833~1848),对印度殖民地之经营,献
(Hodgson,BrianHoughton;1800~1894)英国之东方学学者、外交官。十八岁即至印度,任东印度公司职员、外交官;任职于波斯、尼泊尔时(1833~1848),对印度殖民地之经营,献
(Hodgson,BrianHoughton;1800~1894)英国之东方学学者、外交官。十八岁即至印度,任东印度公司职员、外交官;任职于波斯、尼泊尔时(1833~1848),对印度殖民地之经营,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