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Posted 议会

篇首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建立;作用(人教版: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人民版: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血缘——地域;世袭、封地——任命、管理;独立性,容易割据——中央集权、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

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

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

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十二铜表法》

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

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

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③权力制衡

《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内容:

3、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责任内阁、

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

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英国君主立宪制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

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

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 制定:1787年

3、 原则:A、联邦制原则。

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5、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相同点:建立的经济基础相同:资本主义私有制

国家性质相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民主和专政

国家权力的中心相同: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

司法权独立

不同点:政体类型不同: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

产生的背景不同:美国是在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后建立,英国是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与职权不同: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英国的国王世袭、终身、礼仪性。

议会与政府关系不同:美国行政与立法机关独立,英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

与政党制度关系不同:美国是总统与政党相结合,英国与议会相结合。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B、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1860年攻入北京。

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甲午中日战争

1、 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

B、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

2、 过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 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 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

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

“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

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八国联军侵华

1、 原因: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 过程: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 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三元里人民抗英:1841年,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黄海海战: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结果(影响):

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

1、起因: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

4、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梦想。

2、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息息的力量源泉。

四、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全民族团结抗战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中共行为:

未撤走的东北军:

国民党爱国将领: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

(2)爆发: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意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下基础。

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

1、日本侵华罪行:

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两大战场

A、抗战开始后,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B、1938,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百团大战。

4、胜利意义:A、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收回台湾。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意义)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3、思想基础: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

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

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强调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①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

背景

1、 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 民族矛盾(导火线):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

①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 阶级基础;

②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 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条件:A、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接受马列主义。

B、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新青年》作为机关刊物。

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党早期组织,奠定党的组织基础。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纲领: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C、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

D、党的组织机构是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

(4)意义:宣告党的成立,中国出现马列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2、中共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3、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

(3)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1)准备: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

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

B、中共二大讨论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

C、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开始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1927

A、南昌起义:由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转向农村。

2、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红军长征

(1)原因:A、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遵义会议——A、纠正错误军事路线 B、确定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C、扭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

《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到达陕北——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

(3)历史意义:

九、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的较量

A、民主和平与建立联合政府:1945中共七大。

B、专制内战与实行一党独裁:1945年国民党六大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政协会议:1946年召开再次确立民主和平建国路线,后被国民党推翻。

2、解放战争

A、全面进攻:1946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B、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共产党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粉碎重点进攻。

C、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决战时机成熟。

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D、北平谈判:1949.1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国共和谈,李拒绝签字。

E、渡江战役:1949.4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俄国十月革命

背景: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下改革,推进工业化,但不彻底;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俄国落后腐朽充分暴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该政府继续战争。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A、列宁提出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B、实行土地改革。

C、退出战争。

3、七月流血事件后确立武装起义方针。

4、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意义:是人类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在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给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51年——1958年——1967年——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二)分封制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

文史百科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二)分封制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

文史百科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二)分封制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

文史百科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高考重点总结

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解读(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文史百科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高考重点总结

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解读(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文史百科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高考重点总结

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解读(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文史百科 高中人教版历史概况知识点总结

这个比较概括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文史百科 高中人教版历史概况知识点总结

这个比较概括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文史百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