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乔达摩悉达多
Posted 佛经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乔达摩悉达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大概确有其人。
印度本土宗教众多,早期流行的是婆罗门教。
乔达摩悉达多如果是从婆罗门教开始思索人生的问题,有可能用了苦修的方法。
现在在网上也可以找到那些苦修的印度教教徒照片。
但是他在世时,并没有写下经文传世。
可以经文都是他各代弟子在他死后,或追忆他的讲解,或遵从佛教思想,阐释佛教观点而成,如:《金刚经》系记载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成书过程类似中国的《论语》。
这类记载他的话的佛经往往以“如是我闻”四个字开头,这是基本的佛经。
第二类佛经是与佛教有关的著作。
比如对佛所说的话的理解和阐述的著作,包括佛教的一些宗教故事。
这些并不是佛说的,但也都例如佛经之中。
第三种,在教义上有明显争议的一些佛教著作。
这些著作有的可以确定不是佛说的,但有些也打着佛的旗号的,史称“伪经”,但也是列入佛经之中的。
=================================================================
以下是一些资料:
://wenwen.soso/z/q160353947.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共说法四十九年。
佛涅盘后,佛的弟子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把佛在世时的每一次法会上所说的话,所发生的事归纳整理并记录下来,整理成册,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
历史上的集结佛经一共有四次,每一次集结佛经的目的都是一个——宏扬佛教正法,破除外道邪说。
每一次集经中所参加的人,都是在佛法上很有修为的上上之人。
本来佛经的集结应该只有一次,但是在佛涅盘后的几百年中,邪说兴盛并侵入了佛教,为了扶持正法重振教风,才有了后三次的集结佛经。
后三次集结佛经的内容,应该和第一次集结佛经的内容是一致的,因为后三次主持集结佛经的人,都是佛教历史上的著名高僧。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第一次集结佛经。
第一次集结佛经,是在佛涅磐后,由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尊者,召集了一千名已经成就了阿罗汉果的优秀弟子,再从这一千名优秀弟子中选出五百个更出色的人,这五百个弟子,才是真正参加了第一次集结佛经的人。
集结佛经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由有过目不忘之能的阿难陀尊者述说经藏。
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述说律藏。
无论是经藏还是律藏,讲述的都是佛在世时的每一次法会的具体情形。
二位尊者述说之后,由大众公认,只有在全体通过之后,才能书写下来。
佛在世时的每一次法会,这五百弟子中都曾有多数人参加,如果诉说的人话不属实,如果这五百弟子中有一个人提出异议,那么按照集经的制度,是绝不可能纪录下来的。
佛的弟子们为了能把佛的法脉传承下来,也为了能使未来的众生对佛的教法生实信心,做了极精心极严密的准备。
如今,我们是否也能深刻体察到当年佛弟子们在集结佛经时的良苦用心呢?
佛经的四次结集
简丰文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
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
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结集而来,故大藏所不录者,悉系后人伪造,不宜信从。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之于后:
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阁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岩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
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结集。
第三结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
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
”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谍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
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陀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相关参考
孔子的生卒年比较确定,有史籍可以考据,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老子和乔达摩·悉达多的生卒年异议比较多。根据《史记》记载及孔子在34岁时,曾专程去周朝,向老子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推
孔子的生卒年比较确定,有史籍可以考据,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老子和乔达摩·悉达多的生卒年异议比较多。根据《史记》记载及孔子在34岁时,曾专程去周朝,向老子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推
孔子的生卒年比较确定,有史籍可以考据,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老子和乔达摩·悉达多的生卒年异议比较多。根据《史记》记载及孔子在34岁时,曾专程去周朝,向老子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推
释迦牟尼佛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3~前485),原名悉达多王子,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是卡皮拉瓦斯图的一位国王之子,如今皮拉瓦斯图是一座位于尼泊尔边界附近的印度东北部
佛教是一种非有神论的宗教(不相信造物主),也被认为是一种哲学和道德学科,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的印度。它由圣人乔达摩悉达多(佛陀lc563-c.483BCE)创立,据传说,他曾是一位印度王子。在放
佛教是一种非有神论的宗教(不相信造物主),也被认为是一种哲学和道德学科,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的印度。它由圣人乔达摩悉达多(佛陀lc563-c.483BCE)创立,据传说,他曾是一位印度王子。在放
佛教是一种非有神论的宗教(不相信造物主),也被认为是一种哲学和道德学科,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的印度。它由圣人乔达摩悉达多(佛陀lc563-c.483BCE)创立,据传说,他曾是一位印度王子。在放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印度佛教一般认为是汉朝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