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的历史
Posted 编钟
篇首语: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里面收藏着很多国宝级的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俩千年前的"曾侯乙编钟"。
这组保存完好的编钟出土入湖北省随县擂鼓??。
这组编钟由几十件大小不同的编钟组成,虽经千年,其音质、音色如今毫不逊色。
出土的俩千年前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尽管历经千年,"剑"仍光彩照人,毫无锈色,锋利无比。
出土的古时楚人使用的漆日用品,至今光彩照人。
其造型奇异令人叹为观止。
"湖北省博物馆"还馆藏了很多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元、明、清各朝各代湖北先民使用的日常用品和战争用品。
这些用品,做工之精细,造型之精美,设计之精巧,令国内外专家、海内外游客赞叹不已。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曾侯乙,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
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
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开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现存湖北省博物馆。
关于古代乐器,在曾侯乙墓中有着惊人的发掘。
墓的东室有琴(十弦)、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两件和悬鼓一具。
沿北墙放有编磬,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建鼓。
此外,还有篪两件,排萧两管,瑟七件和枹鼓等等。
其中最为辉煌,堪称“国之瑰宝”的,要数庞大的乐器组合——编钟。
编钟共有六十五枚,全部为青铜铸造,制作精美。
钟架呈曲尺形,铜木结构。
钟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
上层钟十九枚,中、下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份,分为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
一套称为“琥钟”,由十一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音sì)钟”,由十二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二十三枚长乳甬钟组成。
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的钲间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
琴它体的铭文,基本是关于五声音阶名与八个变化音名;敲击每一只钟的正、侧都可以奏出升、降两个音。
曾国其他五均调高铭文,曾国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等等。
这些铭文是研究我国古代乐律极其宝贵的材料。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
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
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
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
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
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
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
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
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
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
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最大的编钟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
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
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
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
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
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
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
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
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
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烁曲。
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
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相关参考
中国:列不出名单的“国宝追讨工程” 国宝追讨纪实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与跌宕起伏的中华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结。近日,圆明园内两件流失多年的国宝级文物——12生肖中的兔首和鼠首
中国:列不出名单的“国宝追讨工程” 国宝追讨纪实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与跌宕起伏的中华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结。近日,圆明园内两件流失多年的国宝级文物——12生肖中的兔首和鼠首
走向盛唐——湖南省博国宝文物展
走向盛唐——湖南省博国宝文物展
古代文物字画亟待抢救 作为清朝的开国之都,沈阳故宫曾贮藏着十余万精美的皇家珍宝,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些国宝级文物现在仍光鲜漂亮? 9月8日,记者了解到,上述文物都是经由戴明举修复的,戴明举目前
古代文物字画亟待抢救 作为清朝的开国之都,沈阳故宫曾贮藏着十余万精美的皇家珍宝,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些国宝级文物现在仍光鲜漂亮? 9月8日,记者了解到,上述文物都是经由戴明举修复的,戴明举目前
1、埃及博物馆埃及博物馆座落在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1902年建成开馆,是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博物馆。该馆收藏了5000年前古埃及法老时代至公元六世纪的历史文物25万件,其中大多数展品年
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
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