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维吾尔的音乐历史背景
Posted 舞蹈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维吾尔的音乐历史背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维吾尔族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之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称,其音乐源远流长。
今天的维吾尔音乐是新疆古代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新疆有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于田乐、伊州乐和悦般乐。
据《汉书·西域传》、《后汉书·五行志》及晋傅元《琵琶赋序》等史书记载,在汉朝时期,匈奴人创造的角、笳、笛、琵琶、胡琴传入了中原,同时中原的琴、筝、筑以及钟、鼓等也传到了匈奴。
北魏曾将以鼓、舞为主的《悦般乐》采纳为宫廷伎乐。
据文学与历史文献考证,唐宋时代流行于中原的《大曲》均肇源于西域。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它们分别来自各族民间音乐,不仅有中原各地方音乐,更大量吸收了边疆少数民族音乐,其中《龟兹乐》、《伊州乐》、《西凉乐》、《悦般乐》、《康居乐》更为重要。
谷包在《古代新疆的音乐舞蹈与古代社会》一书中讲,“从南北朝到隋唐中间近五百年,西域的《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于阗乐》、《伊州乐》和《悦般乐》的乐队多次迁到内地,也有很多的歌唱家和作曲家迁到内地。
”隋唐时期流行于中原的“大曲”吸收了大量的西域乐舞。
《西域图志》音乐章:“隋设九部乐,而西凉、天竺、龟兹、疏勒、安国、康国,西域之乐,乃居其六。
”“唐因隋旧,增高昌为十部,总名燕乐。”
从以上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古代新疆的音乐舞蹈是十分发达的,而且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十分频繁。
回纥西迁以后,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音乐舞蹈仍然兴盛不衰。
北宋王延德在《使高昌记》中说,高昌回鹘人“乐多琵琶、箜篌”,“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张乐饮宴,好游戏。
泛舟于池中,池四面作鼓乐”。
这个纪实说明高昌回鹘王国的君、臣、民等各个阶层都喜爱娱乐,音乐是很普及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某些千佛洞壁画中的“伎乐图”,描绘回鹘乐师演奏箜篌、院咸、排箫、笛子等乐器,舞蹈者则在乐队的伴奏下为佛跳舞,反映了回鹘人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以舞乐的协调搭配来表达一种感情与情操。
古代维吾尔族学者写过许多关于音乐的专著,如《音乐大全》、《论音乐》、《音乐的钥匙》、《乐师传》等。
但这些著作大都已经散失,流传下来的不多。
其中《乐师传》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本关于古代维吾尔音乐的书。
该书写作于1855—1856年,作者毛拉·伊斯木托拉·穆吾孜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兼乐师,被当时的和阗王誉为“夜鹰之王”。
《乐师传》通过一些著名乐师兼学者的经历,扼要地阐述了维吾尔音乐和木卡姆的发展;通过一些乐师的轶事,阐明了音乐及乐器对人们的灵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维吾尔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乐曲是传统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
据《乐师传》记载,在察合台汗国时期,著名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部分乐章业已定型,出现了《吾孜哈勒》、《拉克》、《奥夏克》、《怯勒·伊拉克》、《艾杰姆》、《那沃》等乐章。
《十二木卡姆》用其特有的旋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坚韧;倾诉了他们饱尝战乱与剥削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期望。
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大型集体舞蹈“麦西来甫”。
“麦西来甫”是阿拉伯语,本意为歌舞作乐。
用阿拉伯语命名维吾尔舞蹈的现象,正好是这一时期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大量进入天山南部地区的又一佐证。
“麦西来甫”也用在《木卡姆》乐章的尾部结构,即每一《木卡姆》第三部分也称之为“麦西来甫”。
“麦西来甫”作为一种单独的娱乐形式,它不要求特设的场所和道具,舞蹈洒脱奔放,活泼风趣,伴以强力度的舞蹈音乐,烘托出欢快而雄壮的气氛环境,是一种极有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维吾尔民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而“麦西来甫”就是培养他们歌舞技能的主要场所。
在十五至十六世纪,凭借十三世纪轰轰烈烈的历史巨变传播于帕米尔以西地区的大型乐章《木卡姆》,带着异国的名称再回到天山南部地区的时候,他们已经吸收和凝结了上述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但是,这些乐章虽然遍传各地,历经沧桑,它仍然保持了作为维吾尔民族音乐所特有的最本质的东西。
除上一个世纪问世的若干《木卡姆》乐章以外,《维沙里》、《恰哈尔则甫》、《木夏乌热克》、《毕亚迪克》、《杜夏》、《赛戛》、《恰恰尔戛》、《潘吉戛》等乐章也基本定型。
叶尔羌汗国的缔造者赛依德汗及其继承者拉失德汗都深谙音律,精于音乐。
拉失德还是一位诗人、乐师,熟识波斯文、突厥文诗歌,懂得希腊音乐。
《乐师传》中说,拉失德汗的妻子阿曼尼莎是一位音乐大师。
她不但会演奏《木卡姆》各部乐章,而且还会编写优美的歌词。
在拉失德汗的倡导下,又有这么一位才艺双全的妻子推动,拉失德招来流散在各地的维吾尔乐师、歌手和诗人,在宫廷中云集了一大批能人巨匠。
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木卡姆》诸乐章,很快汇集在一起,为《木卡姆》的组编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组编工作在宫廷首席乐师尤素甫·柯迪尔汗的主持下完成。
阿曼尼莎不仅参加了《木卡姆》的整理工作,还在刀浪民歌的基础上,整理加工了《木卡姆》的《依西来特·安格孜》乐章。
据《乐师传》记载,在拉失德汗时期汇编的《木卡姆》共有十六部乐章。
此后,《木卡姆》虽然继续流传和延续下来,但遗憾的是,它失去了文字记载。
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1和1954年,有关单位将当时唯一的《木卡姆》演唱者、维吾尔族老艺人吐尔迪阿洪演唱的《木卡姆》作了录音和记谱。
这真可谓是一项历史性功绩。
但吐尔迪阿洪演唱的《木卡姆》中,删去了《维沙勒》、《恰恰尔·再热甫》、《比亚德克》、《依西来特·安格孜》等四部乐章,由其余的十二部乐章构成一部系统的、结构严谨的大型组曲,从此得名为《十二木卡姆》。
现存的《十二木卡姆》,共包括一百七十多首曲牌、七十首乐曲、二千七百0二段唱词。
如果从始至终演唱一遍,需要二十多个小时。
《木卡姆》组编的成功,为舞蹈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一时期政局的安定给维吾尔人民带来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人们由此而产生的舒畅、稳定的情绪,构成了这一时期舞蹈的基调。
《木卡姆》的演出要求有舞蹈的配合,《木卡姆》的每一部乐章都是一组优美的舞蹈音乐。
特别是《木卡姆》的尾部结构——麦西来甫——更是一个舞蹈专场。
这就是说,仅《木卡姆》就促进并容纳了数目极多的舞蹈。
这个时期形成的大部分维吾尔舞蹈,基调是欢乐、舒畅和明朗的。
“夏迪亚那”和“纳扎尔库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夏迪亚那”这个名称本身就含有欢乐的意思。
它是欢庆节日、宫廷喜宴的主要舞蹈形式;“纳扎尔库姆”是一种竞技性的舞蹈,有着狂欢的气氛,反映出维吾尔人民奔放豪爽的气质,是庆祝丰收和婚礼场合表达欢乐激情的极好形式。
关于这一时期的舞蹈,还应提到刀浪舞。
刀浪舞流行在刀浪河流域,这里的大部分维吾尔人是从事游牧的。
所以在刀浪舞中有大量反映游牧生活的模拟动作,集体的、互相制约的舞蹈动作占主要地位。
刀浪舞以它特有的地方色彩,在叶尔羌汗国时期成为独树一帜的舞蹈。
阿曼尼莎就出生在刀浪河畔,她的音乐和舞蹈天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得到培养和锻炼的。
清朝收复天山南北之后,维吾尔音乐步着充实、发展的程序,经历了它特有的演变过程。
以《木卡姆》为首的音乐在天山南北出现了多种风格、不同类型的演唱形式。
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它们除了曲式上的差别外,它们的格式,即:大纳格曼部分、达斯坦部分、麦西来甫部分的结构,也是迥然不同的。
其中《伊犁木卡姆》更多地突出了《达斯坦》部分,从而具有明显的室内演奏特点。
构成传统《木卡姆》的其它两大部分,即《达纳格曼》和《麦西来甫》部分在《伊犁木卡姆》中则被大大地淡化了。
除了大型套曲外,舞蹈音乐居于维吾尔音乐的第二把交椅。
由《木卡姆》的第一部分,即大纳格曼部分中分蘖出来的《赛乃姆》舞蹈音乐,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流行舞蹈音乐。
《赛乃姆》也出现了地域性,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轻快、活泼、奔放、热情的一面,又有纯朴、稳重、深刻、含蓄的一面。
在音乐情绪上,它避免了棱角和大幅度的起落,而强调了大限度的生活与现实。
它既体现了清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高涨的时代特点,又反映了维吾尔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
这一时期的舞蹈,按其基本特征,可分为徒手舞蹈、杂技舞蹈、化装舞蹈。
民歌曲调的增多,是这一时期维吾尔音乐的又一特点。
这些调式完全脱离了宗教色彩,至今在维吾尔民间流传的《阿图什之歌》是颇具代表性的。
它快速活泼、稳重细致,快中不轻浮,慢里不空虚,抒情优美,开阔粗犷,别具一格。
伊犁维吾尔民歌在整体维吾尔民歌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萨迪尔·帕勒万是伊犁维吾尔民歌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后人将萨迪尔·帕勒万创作的或假托萨迪尔·帕勒万名字创作的那些民歌,统称之为《萨迪尔之歌》。
《萨迪尔之歌》包括了对自己身世的叙述,对自己家庭的思念,也包括了对暴政的义愤。
《萨迪尔之歌》曲调悠扬、亢奋、开朗,时而也间杂些忧伤,适合于亲友欢聚、商旅独行以及劳动间歇自我娱乐或集体合唱,抒发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态、不同意念和不同的情怀。
盛行于同一时期的《汗来侬》、《宝贝》、《马车夫之歌》、《阿勒同江》、《乌黑的眼睛》等其它伊犁民歌,与萨迪尔之歌有着同样的气质和特色,深受维吾尔百姓的喜爱,一直流传至今。
《努祖古姆》是伊犁维吾尔民歌的又一典范,一度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努祖古姆的悲惨遭遇引起社会的普遍同情。
努祖古姆的抗争精神,博得人民的由衷赞颂。
《努祖古姆》的故事通过民歌而流传,被当时伊犁的著名诗人毛拉毕拉勒·玉素甫写成长篇同名叙事诗。
维吾尔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和音乐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称作“柯夏克”,就是指民谣或小调,其内容有反对外国侵略的,反抗封建压迫和倾诉苦难生活的,还有大量反映男女爱情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歌曲;第二类是“达斯坦”,就是一种叙事歌曲。
专门演唱具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长篇史诗;第三类是劳动歌曲,这是一种专门伴随劳动而唱的歌曲,但不象劳动号子那样节奏明显,曲调多属散板性质,无固定节拍。
此外,还有许多有关生活习俗的歌曲,如《摇篮曲》、《送嫁歌》等。
民歌在维吾尔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大型的民歌演唱活动通常是与广场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每逢喜庆节日之际,男女老幼就会欢聚一起,载歌载舞,甚至通宵达旦。
相关参考
人们常说新疆人“会说话便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能歌善舞是他们的天赋,也是外人艳羡不已的才华。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它融汇了多民族的歌舞语汇和民族风味,这是其它歌舞所不具备的。新疆音乐
人们常说新疆人“会说话便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能歌善舞是他们的天赋,也是外人艳羡不已的才华。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它融汇了多民族的歌舞语汇和民族风味,这是其它歌舞所不具备的。新疆音乐
维吾尔族的婚俗大体上由提亲、定亲、议婚、完婚等四个阶段构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阶段的具体步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
维吾尔族的婚俗大体上由提亲、定亲、议婚、完婚等四个阶段构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阶段的具体步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
踢球绕新疆的维吾尔族青年--迪力夏提他2011年6月30日从伊犁洲新源县出发,现到库尔勒。他一路都是踢着球,没有别的只是为了支持新疆足球,让全世界人知道我们维吾尔族多么热爱我们的足球,多么热爱这个热土
维吾尔族民族工艺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喀什土陶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疆喀什土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维吾尔族喀什土陶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具有古老而独特
维吾尔族民族工艺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喀什土陶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疆喀什土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维吾尔族喀什土陶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具有古老而独特
馕《辞海》上说,馕是波斯语,“面包”的意思,中亚地区的民族都吃馕,这说明馕的分布范围很广。馕在新疆的历史很悠久,在我国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吐鲁番出土的唐朝的馕,说明2000
馕《辞海》上说,馕是波斯语,“面包”的意思,中亚地区的民族都吃馕,这说明馕的分布范围很广。馕在新疆的历史很悠久,在我国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吐鲁番出土的唐朝的馕,说明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