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Posted 意义
篇首语: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略)
2、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1)成立标志——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注意,不是国务院)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A、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两半”社会),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的发展方向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5月
(2)谈判的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
(3)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4)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给西藏的发展逼视来了光明的前途。
第二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
1、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开始:1950年10月,司令员:彭德怀。
(3)结束:1953、7,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4)意义:A、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B、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C、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5)主要英雄人物及事迹: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黄继光——用胸口堵机枪
(6)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到1952年冬)
(1)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内容: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镇压反革命运动(略)
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1)制度依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时间:1953——1957年
(3)重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年项目为中心,以694年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取得的成就:①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②重工业从无到有;③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
(2)内容: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3)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4)意义:从根本上区别于中国过去反动阶级制定的宪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两大失误)
1、“大跃进”运动
(1)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2)表现:农业中的浮夸风和工业中的全民大办钢铁
(3)影响:积极:在“大跃进”运动期间,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建成了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消极: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一些地区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家遭到重大损失;片面强调发展钢铁工业,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2、人民公社化运动(性质:政社合一)
影响:它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五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1)“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打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
(2)“两弹元勋”邓稼先——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炸成功
(3)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改变兰考落后面貌献出生命,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4)雷锋——助人为乐的楷模;毛泽东曾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上述人物的共同点:都处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都具有乐于奉献精神。
第六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1966——1976)
(1)原因:毛泽东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错误判断
(2)冤案:刘少奇含冤去世(1969年),为共和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3)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集团和“四人帮”。
(林彪集团覆灭标志:“九一三”事件; “四人帮”: 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
(4)“四五”运动:1976、4、5,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百万群众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运动。
“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粉碎“四人帮”(1976.10)
(6)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7)影响或后果:A、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浊发展水平的差距。
(8)教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
2、真理问题标准的讨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1)时间:1978年12月 (2)地点:北京
(3)会议内容: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B、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拨乱反正。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了入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议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着重理解此次会议的转折意义)
4、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它的提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八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1)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四川实行 “包产到组”
(2)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3)特点: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4)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深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工、商、建筑、运输、服务等多种经营);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所有制结构:国家重新明确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积极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国家还发展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政策。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极大的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大多数企业摆脱了困境,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厦。
第九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2)提出:1979年4月,邓小平
(3)建立的过程:1980年,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建立经济特区;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经济特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时间最晚、位置最南的经济特区。
)
(4)经济特区的意义(作用):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的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大潮。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建立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经济开放区
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2年起,开放5个沿江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13个边境城市,至此,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对外开放的影响:A、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持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C、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十一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1)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直接选举范围:县和县以下)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各级政协)
(2)基层民主:居委会和村委会
2、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核心:《宪法》;
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十二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中共十二大(1982、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的提出:邓小平
2、中共十三大(1987、10)——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
内容:A、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C、明确提出了判断是非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5、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把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6、中共十六大(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十三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2)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在区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五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必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本利益。
2、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建立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型民族关系的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措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面进行改革,发展边境贸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表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第十四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的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3)提出的依据: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妇,尊重历史和现实。
(4)内容(含义):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意义:“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提出,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依据: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回归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 澳门:1999年12月20日
(3)管理:成立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首任行政长官:分别是董建华和何厚铧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第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二: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第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作用。
3、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1)原因:中国共产党史为了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结束海峡两岸多年来紧张的军事对峙和人力隔绝局面。
(2)意义: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加深了台湾人民对日新月异的祖国大陆的了解,还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第十五课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国防建设)
1、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四个军种:陆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
(2)人民海军:建立——1949年建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发展:先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3)人民空军(共和国的“空中保护神”): 1949年空军司令部成立。
2、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坚持走精兵之路和科技强军之路
3、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
(1)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职责:保卫祖国、经济建设、抗灾抢险等
第十六课朋友遍天下(我国的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代表时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
(1)召开:1955、4,29年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2)会议内容(性质):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倡议,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
2、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我国能恢复席位的原因:
第一,我国的国际地拉提高(根本原因),
第二,联合国要求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
第三,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主持正义的国家的有力支持
(2)意义: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定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中美、中日建交(1979;1972)
(1)中美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
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2)中日建交: 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交
4、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1)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两极格局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两个方面。
(参加APEC;加入WTO)
第十七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1、“两弹”的成功研制
(1)原则: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2)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有核武器的国家。
(3)氢弹: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4)导弹: 1980年5月,第一枚洲际导弹试验成功。
2、航天技术
(1)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世界第五个国家
(2)我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3)2003年5月,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飞行员 杨利伟)
3、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
袁隆平,培育杂灿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医疗技术:我国的针刺麻醉、断肢再植,大面积烧伤治疗,切除大肿瘤等领先世界
4、“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863”计划(发展高科技的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
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把生物工程,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作为重点。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家庭上网工程”
第十八课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
(1)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育改革的重点: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3)教育的法律保障:《义务教育法》、《教育法》
(4)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全社会开展了实施“希望工程”活动。
(5)提高教师地位:从1985年起,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2、体育
(1)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成就:A、1959年,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压得男子单冠军,为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B、1981年,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赛上七战七捷夺得世界冠军C、1984年,23届奥运会,夺得32枚牌,突破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为零的纪录。
许海峰夺得我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
D、2004年,28届奥运会上,夺得32枚金牌,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二名。
E、2001年我国申办奥运会成功,2008年成功举办了29届奥运会。
第十九课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
1、文艺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优秀影片:《开国大典》等;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
第二十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1、改革开放带来了人民生活的巨变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表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大变样;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
2、民族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国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后,又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代表人物:当代焦裕禄孔繁森,新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蒋筑英,活雷锋徐虎等
出现一些文明城市如唐山,大连,和文明村镇如江苏华西村
第二十一课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就业制度的改革成就: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范围扩大,就业的服务体系形成,就业的观念发生改变。
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
相关参考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略)2、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1)成立标志——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知识点第一课:人类的形成1、人类的出现: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人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一、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一、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一、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1839年,林则徐被道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1839年,林则徐被道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1839年,林则徐被道
《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不等关系※1.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要区别方程与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