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文言文的历史详细点从古到今的

Posted 韩非子

篇首语:困难是人的教科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文言文的历史详细点从古到今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言文的历史

自从商朝产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刻写甲骨卜辞以来,可以说就开始了文言文的历史。

我们知道文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从古至今汉字的形音义都在变化。

虽然我们不知道某个字在古代怎样读,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根据字形来识别它的意义,这正是表意文字的特点。

所以在不同地方使用不同方言的人,都能根据字形理解语句的意思。

有人据此认为汉字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绵延不息,传承至今,可以说汉字功不可没。

根据古代汉语发展史,结合古代文学史,在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是散文,二是辞赋,三是诗歌,四是古白话。

下面按朝代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分别叙述。

(1)先秦时期

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包括春秋末年战国初年语录体的《论语》《墨子》;战国中期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的《孟子》《庄子》;战国后期专题论文的《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另外还有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

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诸子简介

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

,字仲尼。

排行老二,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带着与统治者在政治、哲学上的巨大差距,转化、更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基础,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真正构建了古老中华的核心次序,铸造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铸就了中华民族之魂。

孟子

先秦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东滕州人,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 节用节葬”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

与儒家并称“显学”。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别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反对战争,提倡和平。

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赵国人。

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

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

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

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上有更多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

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

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

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

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韩非子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

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

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

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

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

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吕不韦

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

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

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

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

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刘向

(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又名刘更生,字子政。

沛县(今属江苏)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治《春秋谷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新序》,西汉刘向撰。

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

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

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二卷,《善谋》二卷。

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

作者尚编有《说苑》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新序》是历史故事类编,是刘向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

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采自诸子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

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德治仁政思想、贤人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从善纳谏思想诸方面。

《新序》中的许多章节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特别是有了虚构的成分。

这说明,《新序》已经具备了小说的某些因素。

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包括,春秋末到战国初期的《左传》和《国语》,战国中后期的《战国策》。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以《春秋》为纲,按鲁国国君承继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及其他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还记载了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日食、彗星、陨石和地震等多种珍贵资料。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重视记录行人辞令。

古代使者的通称。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人称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

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

这部书的语言明快、简捷、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

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晏婴生年不详,卒于前55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

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全书共21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该书由西汉刘向考校最后定型。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左传》偏重于记事,而《国语》偏重于记言。

《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

《国语》中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

但《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描绘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报任安书》)认为《国语》是写《左传》的左丘明所写,后人多有异议。

现在一般认为产生于战国初年,作者不详。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但因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

总体上来说,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 但文学成就比《左传》还是稍逊一筹。

《战国策》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由刘向编订的。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2.诗歌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六义”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

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

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在民间歌谣的形式上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楚辞》中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和《招魂》等共23篇,是屈原的作品(此外,还有宋玉等人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楚辞体的诗,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楚辞》的代表作。

屈原的作品主要是以楚国的民间文学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从政遭遇而写出。

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汉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新考古发现可能实际为龙阳,今湖南汉寿,注1)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中国从古到今详细的古代朝代更替顺序

一、顺序列表: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

文史百科 中国从古到今详细的古代朝代更替顺序

一、顺序列表: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

文史百科 中国从古到今详细的古代朝代更替顺序

一、顺序列表: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

文史百科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详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科复习提纲第1课人类的形成一、人类的出现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3、直立人已经学会使用火。4、三大人种(即黄

文史百科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详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科复习提纲第1课人类的形成一、人类的出现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3、直立人已经学会使用火。4、三大人种(即黄

文史百科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详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科复习提纲第1课人类的形成一、人类的出现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3、直立人已经学会使用火。4、三大人种(即黄

文史百科 2012中考历史热点专题详细点的

(一)中国古代史1、重要朝代专题: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政治经济中的制度、措施、人物等);2、古代文化专题(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知识,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如思想、文化、科技

文史百科 2012中考历史热点专题详细点的

(一)中国古代史1、重要朝代专题: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政治经济中的制度、措施、人物等);2、古代文化专题(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知识,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如思想、文化、科技

文史百科 2012中考历史热点专题详细点的

(一)中国古代史1、重要朝代专题: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政治经济中的制度、措施、人物等);2、古代文化专题(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知识,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如思想、文化、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