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庐山由来
Posted 史
篇首语: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庐山由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庐山!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它的北面,有一条大河滚滚而下,就是中国的黄金水道----万里长江,而它的东面和南面,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地形上,它形成了一江一湖夹一山的格局。
全山面积有三百多个平方公里,山体是呈椭圆形的,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且全山由99座山峰组成,其中五老峰是庐山的代表山峰,但是它只是算比较险峻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有不同的造型,并不是最高,庐山的最高峰为汉阳峰。
它海拔1474米,当然,较之于全国的其他一些名山来讲,庐山它算不上最高,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说的好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次我们登临庐山将要去拜会一位仙人。
从高空俯瞰庐山就象一片清凉的薄荷叶、静静地帖伏在江河水泽(长江、鄱阳湖)之间。
为此庐山有了“凉岛”之美誉。
远古时期,在《禹贡》、《山海经》等书中记载,庐山当时并不是叫庐山,而是称“敷浅源”“南鄣山”“天子都”名字众多,山顶常被烟岚雾气笼罩,虚幻飘渺,神奇异常。
春秋战国之前为“庐子国”属地,后被楚国兼并。
相传在殷周时期,当时有一位姓匡名俗,字君孝的人,与几位爱好仙术朋友结伴,一同前往敷浅源,登上此山结庐修炼。
那时有个周定王,非常爱慕匡俗等人的才华。
想利用这几位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才能。
请他们出山辅佐朝政。
就派使者带厚礼入“敷浅源”,使者登上山顶四处寻找打探,发现山巅有很多遗弃的草庐,就向当地农民,樵夫打听,询问匡俗等人的下落,当地人告诉说,这些人已“羽化登仙”而去。
唯“人去庐存”以后人们就把匡俗等人留下草庐的山,称之为 “庐山”“匡山”。
“匡庐”也因此而得名。
宋代以后因要避赵匡胤,“匡”字讳,称“匡山”者渐稀少,遂直呼庐山。
《诗经》中所说的“田中有庐,疆场有瓜” 就是当时人们认为的美好生活,意思是自家有几块田地,围绕着自己的房子,山坡上种植了一些瓜果,又与世隔绝,能避开战乱,可过着安逸自给自足的生活,庐山就是当时那种比较理想的地方。
陶渊明的诗文可以得到佐证。
若要从外部看庐山,庐山险峻挺拔,四周多悬崖峭壁,而登上山顶后,山峰却显得平缓舒展,加之植被繁茂透出绵延秀丽的本色。
因此有“磅礴五百里,奇秀甲东南。
”之说。
又因山体中间凹陷,象个竹筐,喻之筐山。
这个竹筐的特点是“外险而内秀”。
从地质学上讲,庐山形成于七千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地质史称 “燕山运动”当时由淮阳弧形山系和江南古陆相夹持、挤压。
使庐山呈断块山隆起、并产生了褶皱和断裂,有的地方上升为高山,有的地方下降为湖泊。
庐山恰好是断层上升之地,山岩叠起呈断块地垒状。
亦称“地垒式断块山”。
距今三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庐山顶部超出了雪线以上,又经数十万年间歇型冰川二至三次的洗礼,雪蚀冰削,形成了庐山典型的冰川地貌特征,铸就了庐山断岩沟壑纵横、流泉飞瀑密布的特征。
自然风光奇秀。
如果(你)乘船从长江和鄱阳湖上北望庐山,就有毛主席诗中说的“一山飞歭大江边”的气势。
如果(你)乘火车从京九线上南观庐山,就有苏东坡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味道。
如果(你)站在庐山顶部看四周,就有李白说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意境。
所以庐山千百年来,游庐山的名士足踵相接、肩肘相磨。
皆道出了许多不同说法。
早在三十年代,大文豪胡适先生就对庐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说庐山代表着我们中国的三大趋势“一是以庐山东林寺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二是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陈朱理学文化,三是以庐山别墅村为代表的西洋文化对中国的渗透”,如此深厚的文化,使得庐山能永久地保持她的青春,1996年,经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专家考证,庐山一次性通过并获得国际级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名山之称。
1858年《天津条约》签定后,九江、南京、上海等地相继成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经商、定居、传教、租赁房产、买卖土地。
这时庐山还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群山中只零星地散落着一些小的寺院,没有真正的居民。
1885年(光绪十一年)一位俄国商人,了解庐山是个逃避盛夏酷热的好地方,窜到庐山九峰寺马尾水附近,(因飞瀑如同马尾)发现此地景色绝佳,气候凉爽,就向寺院中的汇东和尚租赁了正殿后面的半间禅院和一些菜地,并给了汇东50大洋。
50大洋在当时蛮多,约定第二年再来住几个月。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附近的乡里。
当时这么多钱也的确让人眼热,乡里的头面人物和乡绅找借口说:“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住在这里,与伤化于风水。
对风水不好。
”纷纷到县衙去告状,汇东和尚害怕官府降罪于他,闻风而逃。
就在这不久,英国传教士,也来到九峰寺要求买地。
汇东潜逃在外,换了主持叫继慈,继慈怕沾上这件事不愿意在租地,英国人没办法,就百般纠缠,继慈与洋人语言不和,产生口角斗殴。
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就转向其他地方购地。
祖宗基业不能随便向外国人出让,几处求购皆被乡里人告发终止。
可李德立并不甘心,转向庐山山顶,发现山上长冲河一带地势平坦开阔,林木茂盛,环境幽雅,气候更佳,是个开辟避暑修养的宝地。
为了购得这快地皮,李德立吸取了上几次的教训经验,改英国人姓名为中国人姓名,又通过第三者中国的一个传教士戴鹄臣和德化县举人万和赓撮合,用二百元银器贿赂九江县令盛富怀。
购地和贿赂一起共用了五百多元的花消,购得庐山牯岭长冲河一带五百亩山地。
九江县令盛富怀认为是个姓李名德立的中国人,草草签定了契约。
但不久盛富怀得知李德立是个外国人时,就要收回契约。
李德立坚决不同意,第二年就在租界地上着手建房。
这时有人向朝廷告发,江西巡抚亲自过问此事,并拘押了几个促成此事的当事人,盛富怀脱不了干系,畏罪吞金自杀。
案件随之被搁置,当时正是中法战争之际,1894年(光绪20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害怕再与英国人惹出事端,总理衙门敦促江西巡抚尽快结束此案,次年与英国驻九江领事签定了出卖庐山土地《牯牛岭案十二条》。
协议,规定庐山长冲河一带永久租给英国人李德立,使购地合法化。
李德立随后成立了牯岭开发公司,将土地划分为3.7亩为一号,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登报出售,售价300元,几年之内全部售完,盈利丰厚,并在期间开通了登山小道,又将每一号地连成一片,牯岭租地事件对外影响很大,接着1897年俄国东正教牧师尼娑,买到芦林地域,1898年美国传教士海格思租到牯岭医生洼地段,1914年法国人樊体爱租到庐山狗头石地段,纷纷如法炮制,以后就有了葡萄牙、意大利、芬兰、瑞典、德国等二十五个不同国籍的商人、名流、政要来山建造别墅,构筑夏季避暑的安乐窝,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庐山已形成一座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多种异国风情的田园山城。
这也是使后来庐山有了万国别墅花园的美称。
这个特点在庐山东谷等地清晰可见。
到目前为止庐山还尚存八百栋左右的外国别墅。
由于近二十年来旅游事业发展,地皮紧张,危房叠出,很多单位将原有体量小的别墅推倒重建或扩建,房屋的密度不断增加,那种原汁原味的欧洲乡村风情在一点点消失。
近几年由于旅游开发,认识上有所提高,有一些名人别墅正在抢救保护之中。
并打算开发一些名人别墅供游客参观。
------------------------------------------------------------------------------------------------------------------------------------------------------------------
一、 从自然风光方面讲。
庐山以飞瀑著称于世,它与黄山石笋,雁荡龙湫并为天下三奇。
以傍大江大湖为特点。
挤身于我国三大老牌避暑胜地之列。
它与承德避暑山庄、北戴河齐名。
且避暑效果最好。
1920年随着长江上定期班轮的开通,庐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现代旅游,上海有专门组织客源来山旅游。
当时胡适、丰子凯、林语堂、梁实秋等大批文人,就是通过此途径游庐山的,庐山也出现了多家专门接待游客的旅舍旅馆。
而三十年代前后,庐山一度成为了民国政府夏季办公的“夏都”五六十年代又成为接待东欧国际友人和国内劳模的“凉城”。
1978年成为首批开放城市。
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5年成为国家最早的四大森林公园之一。
1991年,列 为我国风景名胜四十佳。
1996年12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被列为首批4a级风景区,2001年3月首批荣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2003年1月17日,被列为“中华十大名山”。
二、 从庐山文化历史方面讲。
自东汉初司马迁在《史记》中,记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司马迁到庐山追考大禹、秦皇汉武足迹以来,名人足迹接踵。
在东晋庐山脚下就出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同期还有谢灵运,江庵等均写下了大量以庐山为题材的田园诗。
到了唐代有李白、杜甫、孟浩然、张九龄、王唯、等文坛重量级人物涉足庐山,宋代名人来访更多,有周敦颐、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朱熹、岳飞、陆游、文天祥等等,元代有赵孟頫,明代上至帝王、下到普通百姓,能诗善吟者无数,其中代表有高启、解晋、唐寅、徐霞客等,清代更是名人佳士灿若星河,其中代表有袁枚、姚鼐等、晚清时有李鸿章、陈三立、康有为等,民国有吴宗慈、徐志摩、林语堂、胡适、张大千等,解放后有毛泽东、朱德、郭沫若、陶铸等名人名咏。
可以这么说,庐山文化渊源,就象一条流动的长河,自东晋后,游历庐山的帝王将相,名人佳士从未间断。
因为古时候庐山地处西路南下北上的交叉点上,长江水路贯穿东西,一些上任、谪贬人士皆要在此转道、停留。
迁客骚人途经“匡庐”免不了要纵情山水,怀古伤今。
庐山很好地担当了这个可释放感情,怀悟人生的载体。
历经二千余年名人足迹不衰,留下名人名诗4000余首。
被清人黄宗羲喻为“南北东西诗章交汇口”光李白咏庐山的诗就有24首之多,其中名诗六七首,白居易600余首。
三、 从宗教方面讲早在公元前385年,慧远率十余名弟子,为逃避北方战乱,打算去广东的罗浮山弘法,途经庐山,拜见师兄慧永,却意外地受到江洲(今九江)刺史桓伊的优待和挽留。
慧远“见庐山闲旷,是理想的息心之所”,于是打消了去罗浮山的计划,在庐山西林寺旁筑“龙泉精舍”(之后称东林寺),开辟创立了“弥陀净土法门”亦称“莲宗”,或“净土宗”。
东林寺“净土宗”是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
与禅宗一起,被视为汉地佛教最有影响里力的一分支。
由于它的传播与发展使庐山一度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第二中心。
慧远在东林寺素食布衣“影不入俗,迹不出山”达三十余年,致力于佛教中国化,将儒、释、道三家经典之说融于一炉,兼收并蓄,请印度高僧达摩多罗、佛陀耶舍、等传经讲学,并翻译了大量经卷,教化信徒,当时就有123人发愿,来世共往西方极乐世界,留下了众多佚事佳话,将原宗教的排它性,改造成兼收百家之长的宗教,并使之简便易修。
到了唐代(748年)扬州龙兴寺名僧鉴真来庐山传经讲律时,邀请了东林寺智恩等和尚十余人同往日本,把东林净土教义传到了海外,因此在日本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东向嵇首,献心庐岳”。
每年都有日本高僧来东林寺朝圣“祖庭”。
慧远之后,庐山的寺院有如雨后春笋,大林寺、云顶山寺、九峰寺相继建成,犹以南北朝时为鼎盛,先后建起了秀峰寺、海会寺、万杉寺、栖贤寺、归宗寺五大丛林,香火历经千年不断,庐山一时可谓僧海佛国。
现如今庐山寺院经“太平天国”和“文革”的洗礼,已“无可奈何花落去”。
庐山不仅是个佛教名山,它又是个道教名山,公元461年道教泰斗型人物陆修静来山创立了“简寂观”道场,在此修行,采药炼丹,执笔注经收集药方、图符,奠定了我国“道藏”的基础,到了唐代道教被朝廷推崇为国教。
宫观建设发展奇快,建有白鹤观、广福观、太平宫等,且规模宏大,全山道徒一度达到三千多人,盛况空前。
上至宰相李林莆女儿李腾空,蔡侍郎的女儿蔡寻真,双双来庐山修炼。
李白也送妻子宗氏来庐山寻仙访道。
到了近代庐山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山没有的宗教。
象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俄国东正教、藏传佛教等,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庐山七大教,名山找不到”。
四、 儒学在庐山的发展,使庐山有了教育名山的称号北宋:熙宁4年(1071年),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赴任广东,由于身体不适,请求改道南康任知军。
在庐山莲花峰下建起“濂溪书院”从事讲学。
到了南宋谆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学家朱熹在南康任职,极力推崇“恢复建学”上书朝廷重建白鹿洞书院。
在朱熹的苦心经营下,使庐山白鹿洞很快成为一所有纲领、有校规、有影响的、开放式讲学书院。
一度繁荣鼎盛,使之成为我国古代学术讨论和教育研究中心,为封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并荣获“海内第一书院”“庐山国学”的美誉。
朱熹的教育理念统治 中国达700余年之久。
五、 庐山现代政治风云庐山与近代许多历史事件有牵连,有不少关系着中国的命运。
这是在其他名山中绝无仅有的1.二、三十年代国民党几次对红军围剿失败,1933年夏,蒋介石叫啸“攘外必先安内”要把死了的革命精神恢复起来,在庐山搞了个《中国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军官训练团》,针对山地游击战训练,训练军官达25041人,这些人很多参加了井冈山会剿。
最后导致红军北上。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如果站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7月17日又在党、政、军、文化、教育、社会知名人士二百多人参加的集会上,提出了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项条件a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b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改变c中央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换d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
庐山谈话受到了世界的重视和全国人民的欢迎,毛泽东说:“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作出的第一次正确宣言”。
之后,周恩来、林伯渠来山促成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议的签定。
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
3.1946年美国特使马歇儿为国共两党调停,及后来八上庐山。
寻求划江分制的闹剧就发生在这里。
到解放前蒋介石“民国政府”在庐山召开了党、政、军包括“三青团”会议在内的重要会议达十一次之多。
4.解放后1959年“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导致国家进入一系列混乱状态。
5.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设立国家主席问题上与林彪产生了分歧。
林彪的倒台,至使权利产生真空一批批庸人进入高层领导圈,象(陈永贵、吴贵贤、胡阿素、孙健)国家领导人成了工匠劳模的荟萃。
“四人帮”想抢在这批大字不识之人前浮出水面,结果还是栽了。
总之庐山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历史丰厚。
内涵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洞天与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
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
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
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
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
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
”所列十大山洞名与
十大洞天一一对应。
《真诰·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
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
陶弘景注云:
“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并相贯通也。
”二书皆言句曲山又名为句金之坛,
“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谓山洞。
“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
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
《道迹经》云,句曲山(又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
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见太平”。
多为山洞泉源,与风水观念不无关系。
道书所列福地
,多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仙境。
“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前,编集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
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迹经》还称引道书《福地志》和《
孔丘福地》。
战国以来盛传“三神山”说和“昆仑山”说,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昆仑山则
远在西方。
道教形成以后,随着道士入山隐居、合药、修炼和求乞成仙,群山壮丽的景色,
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从洞中涌出的溪流,和山中变化的万千气象,都足以引起共鸣并
激发他们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种种传说,从而逐渐形成大地名山之间有洞天福地的观念。
早
期道经如《抱朴子内篇》《真诰》等都讲到,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
葛
洪按引仙经,其中提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
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
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等二十余座,并谓:
“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
药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认为是洞天福地。
按照道教观点,天、地、水乃至于人皆一气所分;仙境也是“结气所成”,它们相互感
通,构成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
但因气质清浊之异,而上下有别。
故《天地宫府图序》称:
“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
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
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
……诚志攸勤,则神仙应而可接;修炼克著,则龙鹤升而有期。
至
于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亦云:“乾坤
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
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
则有灵宫閟府,玉宇金台。
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
疏于其上。
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
或日驭所经,或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
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
”按照这一理论,不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
有仙境;不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
天上仙山乃真气所化,又下应人身宫府
。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
上仙境的主体部分。
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
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
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
文物和神话传说。
-----------------------------------------------------------------------------------------------------------------
十大洞天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
”东晋
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
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等道书所据。
它们是: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
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
间);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
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
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
,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
亦莫知其所在。
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
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
在唐兴
县(今浙江天台);
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
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
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
山;
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
在洞
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
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
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
《天地宫府图》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
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
所据,仙王所理”。
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
《真诰·稽神枢》云:“大
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
”据道书所载,它们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
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
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
考校死魂鬼神处;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
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
》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
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
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
天柱山。
《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
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
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
西浑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
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
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
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
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
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
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
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
郡阳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
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
等县间);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
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
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
按小沩山洞,一
作大围山;
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
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
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
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
唐置崇安场);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
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
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
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
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
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
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
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
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
处;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
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
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
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
境处);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
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
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
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
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
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
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
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
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之一。
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代表古代高科技建筑的观音桥,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之一。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
中国江西省北部名山,位于九江以南,星子县以西。
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
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体多峭壁悬崖,相对高1,200~1,400公尺。
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公尺。
[1]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
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
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相关参考
1、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白居易《宿东林寺》2、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李颀《题璿公山池》3、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蒲塘驿》4、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
1、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2、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3、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4、身出草堂心不出,
1、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来动移文。2、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3、控压浔阳景,崔嵬古及今。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4、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5、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2、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4、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
1、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送刘四赴夏县》2、攀千仞削壁,临万丈深渊。过崎岖盘道,登巍峨峰巅。天高地险,流水潺潺瀑飞悬;穿云破雾,清风拂拂衣衫翩!——《登庐山》3、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1、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彭蠡湖中望庐山》2、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登庐山绝顶望诸峤》3、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4、五老峰,三叠泉,
1、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自咏示客》2、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3、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听郑五愔弹琴》4、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天应不
洞天福地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千山武夷山武当山青城山茅山崆峒山终南山合皂山齐云山崂山龙虎山庐山罗浮山庐山位于长江以南,鄱阳湖西岸,蜿蜒于江西省境内。最高峰大汉阳
(衣服)今净土宗所用之法衣也。是唐土庐山白莲社众徒之风仪。原为禅家之法衣也。
(衣服)今净土宗所用之法衣也。是唐土庐山白莲社众徒之风仪。原为禅家之法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