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关于历史论文

Posted 洋务派

篇首语:成年人的平和,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关于历史论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的意见是,你写“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这有一篇“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你可以参考。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摘 要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内容广泛而且影响深的社会政治运动。

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它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

它虽然没能救中国, 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起点

洋务,最初称作夷务,“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诸如外交、通商、传教以及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武器、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

[1](p31)“但是,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洋务,狭义的说,主要是指清朝政府为强化中国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强国运动”。

[2](p477)然而,就是这场运动,史学界对其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牟安世、祁龙威等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

[3]但以李时岳、孔令仁、胡滨为代表的史家们却认为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3]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只不过是“清王朝投靠资本主义列强,并与之结合,以谋求稳定其反动统治的产物”,“运动的进程和后果并无积极意义”。

[4](p29)但笔者认为,自从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发轫,一直到90年代结束,持续了30多年。

在这期间,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发展了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造就了旧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因此洋务运动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可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运动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尝试等方面来阐述。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发生在19 世纪60 年代决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

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

所谓近代化,就是“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

[5]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科学的进步又促进生产的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

”[5]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又推动了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各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

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的。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即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飞跃,这也是社会关系的一大变革。

在各国当中,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当时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从19 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随之,各国的近代化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

它表明西方近代文明已经产生,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

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强力,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而且向人们昭示了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向。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东方各国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

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反应强烈。

19世纪中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近代工业文明之间作出历史性的选择,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难题,最终日本选择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先是推翻幕府统治,废除幕藩体制。

继之,在1868 年实行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最后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避免了亡国的厄运。

日本近代化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5]

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开始接受。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同时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

例如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过程中,就组织人“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

战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学习西方的热潮。

在这方面,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最具建树,如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初版50卷,后增为100卷。

1848年徐继畲撰成《瀛环志略》10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6](p26)虽由于顽固守旧势力的极力阻挠,这股学西方的热潮慢慢冷却,但通过学习西方,一些有志之士认识到:“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治之”。

[7](p1)这种意识到要救国就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可贵的。

而且这种思想影响深远。

1860年前后中国社会出现的一股变革思潮就是对这种主张的继承与发展。

[5]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们第一次把这种主张付诸了实践。

可见,洋务运动是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运动的潮流冲击古老天朝的必然结果,它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二 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9世纪中叶,清王朝遇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们凭借洋枪洋炮打败了“天朝”军队。

日趋衰落的清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组合——洋务派。

他们面对这一危机,提出了应变的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的思想,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之初,那是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6](p61)这可以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最初框架。

后来直到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他在《设学》篇中写道:“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4](p317)才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加以理论概括和系统阐发。

在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中体西用”的思想成为洋务派的基本政治纲领。

在这一理论中,洋务派把中学和西学的关系称之为“体”与“用”的关系,即中学具有精神价值,西学具有物质价值。

这就显示了中学和西学的地位的高低之分,其实就是他们企图要以“西”的军火武器和科学技术,来达到维护维护古老封建王朝这个“体”的目的。

然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也有它科学的一面。

从理论上看,他们以这种思想模式将西学内容合法化,肯定其具有传统伦理价值所不能替代的实际功用。

这就等于承认中学还有所不足,还有待于西学补充,西学确有超越于中学的地方,从而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

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

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不再像经世派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那样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而是付诸于实践,这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有效的影响,具有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的积极作用。

毫无疑问,“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8](p144)它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脚步。

三 洋务运动的近代化尝试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此前的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近代化运动的实践活动。

因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运动史上的意义是不可抹杀的。

(一) 经济的近代化

1、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幼苗

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自1865年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一直到18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创办的军事工业共有20多个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还有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等。

[6](p63)从此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这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序幕,在客观上顺应了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

19 世纪60 年代,洋务派普遍认识到中国必须谋求富强之道,且需从“练兵”“制器”开始。

李鸿章曾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9](p243)为此曾国藩设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先后设上海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制造局。

洋务运动由此进入以发展军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求强”阶段。

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和洋务派认识的深化,他们懂得了“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1](p66)由此洋务运动进入“求强”与“求富”并重时期,即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大力兴办民用工业。

为了兴办并发展近代的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洋务派不仅大力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购置西方先进的机器与设备,而且着意培养本国的科技人才,独立自主地制造各种机器设备。

这标志着新的生产力在中国的诞生,从而奏响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一新乐章的序曲。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孕育着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了摧残和破坏,从而使中国不可能从封建社会的母体内产生出资本主义的胎儿。

[5]外国的入侵首先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企业的兴办以及商品性产品的生产,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促使商品经济发展,使传统的剥削方式开始改变。

洋务企业的利润刺激了一些已经积累起了货币财富的地主、官僚和富商,他们开始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将货币转化为资本,使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产生。

“洋务派在清政府的支持下,采取西方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招集私人资本(商股),由官方借垫部分资金筹建企业,并由官方委派总办(督办)、会办代表官方经营管理,这种经营管理形式的企业,称作‘官督商办’企业。

”[1](p98)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和保护者。

“他们对这些企业的举办起了倡导作用,使这些企业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并能够吸收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把资金投放进来。

他们对官督商办企业提供垫款或借款,给于减免税厘以及专利等权。

”[6](p69)轮船招商局于1872 - 1877 年间向清政府借款达1928 万两,电报局于1889 年向清政府借款达62 万两。

此外,开平煤矿、漠河金矿、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也有类似情况。

这种企业有两种前途:或转化为官僚资本,如汉阳铁厂等;或由开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发展为单纯的商办,如轮船招商局等。

这些企业的转化,扩展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阵容。

可见,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洋务派已认识到外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并提出发展本国的工矿交通电讯业以“分洋商之利”。

如李鸿章曾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0](p349)又说:“与其以中国之银易外洋之货而银日少;熟若以中国自有之物产,斟酌变通,可渐收外洋侵夺之利?”[1](p81)洋务派通过兴办近代民用企业,确也收到了一些实际的效果。

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开办后,到1881年“长江生意,华商已占十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

[4](p33)开平煤矿经营较好,从19世纪80年代起,产量迅速增长,显著的抵制了天津市场上的洋煤入口,在1889年后的数年间,“洋煤几乎在天津绝迹”。

[4](p33)这表明洋务运动使中国市场不再是外国商品的一统天下,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二) 政治的近代化

经济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近代化是经济近代化的反映和保证。

近代企业的建立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1、经济近代化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首先表现在这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成长。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最早的一批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公司的船员。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的产业工人增多,据统计,“在19 世纪70 年代,全国产业工人大约不到1 万人,80 年代增加到4.5万人”。

[6](p72)同时洋务运动中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

新的生产力的产生、新的阶级力量的形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产生冲击和破坏,也为向新的世界迈进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客观上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洋务派开始对传统的对外关系进行反思,建立起近代外交。

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立足于从“夷夏之辩”出发的中国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观念上,又都是中国传统的人伦秩序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在对外交往中的延伸和膨胀,其中心内容是:世界各个地区尽管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但都以中国为中心并臣服于中国的。

在这种对外观念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不可能具有以国际社会的存在为前提,以国家间的相互平等关系为原则的近代因素。

洋务派基于对中外关系现实的切实观察和对传统对外关系的深刻反思,已经开始冲出封建外交思想的樊篱,逐步萌生出近代的国际意识,并开始产生较为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和维护主权争取平等的思想,已具有某种程度的近代意识。

在外交实践中,第一,1861年1月,咸丰皇帝接受恭亲王奕?等人的建议,设立正式外交机构——总理衙门。

第二,按照近代国际关系准则派遣使节常驻外国,在国外华人汇聚之地设领事以及在中外交涉中行平等礼仪。

马嘉理案件发生以后,光绪二年郭嵩焘作为道歉的专使前往英国,此后常驻伦敦,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

从1875年到1880年。

清政府先后在英、德、日本、法、美、俄、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等八个国家建立使馆,派遣了常驻使节。

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清政府和它们的关系在整个对外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时虽属草创,有其不完备之处,但它奠定了整个清代驻外使馆的基础,确立了清代驻外使馆的基本体制。

这是近代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使清政府的外交体制完备起来。

第三,洋务派还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作为思想武器,揭露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提出了修改条约,收回利权的主张。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早具有主权观念和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是王韬。

他把不平等条约中有损中国权益的条款称为“额外权利”,并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利用国际法予以收回。

他言道:“我之宜与西国争者,额外权利一款尔。

盖国家之权系于是也,此后日仁人杰士之所宜用心也。

倘因通商内地而与之争,使示外国以不广,而彼反得有所藉口矣。

夫我之欲争额外权利者,不必以兵甲,不必以威力,惟在折冲于坛坫之间,雍容于敦盘之会而已, 事之成否不必计也,而要在执持西律以与之反复辩论,所谓以其矛陷其盾也。

”[11](p89)在清廷大员中,最早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并提出改约的是出使英法的曾纪泽。

[12](p304-307)在甲午以前, 具有明确主权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除王韬和曾纪泽外, 尚有郑观应、黄遵宪和何启。

[13](p214-217)总之,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形成初步的近代民族意识,它开通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产生的道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

这是洋务派外交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三) 军事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之初,为实现“自强”目标,洋务派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

[2](p483)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洋务派大量购买并进而制造新式枪炮,组建新式军队,实行洋式练操,以促进清军队的建设和国防的近代化。

同时,清还筹建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19 世纪70 年代中期,清王朝面临着外侮日亟、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的险恶形势,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

1874年12月,丁日昌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六条,“拟设北、东、南三洋提督。

以山东益直隶,而建阃于天津,为北洋提督。

以浙江益江苏,而建阃于吴淞,为东洋提督。

以广东益福建,而建阃于南澳,为南洋提督。

……每洋各设大兵轮六号,根驳轮船十号。

三洋提督半年会哨一次。

”[1](p63)总理衙门基本接受了这一建议。

1875年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调拨关税和厘金400万两作为经费,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水师。

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

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

到1888 年,北洋海军拥有铁甲战舰2 艘、巡洋舰7 艘、其它船舰14 艘。

另外,还修建了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5]1885 年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促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

通过海陆军改革,清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四) 文化教育的近代化

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天津水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

他们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并造就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

1862年7月,酝酿了一年多的外国语学校正式成立,命名为“同文馆”。

此后洋务派在上海、福州、广州、天津等地先后创办了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吸取西方科技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贡献。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电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是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学成归国后为祖国发挥光与热。

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引进西方科技的实践也培养出大批新型知识分子。

此外,洋务派设立的翻译馆,翻译印发了大量书籍,引进了生、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而且有力地影响了一代进步思想家,为戊戌变法准备了条件。

四 结语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从西方引进了新的生产力,使中国跨出了近代化的艰难的第一步,为开始创建新社会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洋务派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关系,从而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历史的序幕;洋务运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学说,成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声,推动了社会思想意识的近代化;洋务运动使中国的陆海军开始有新的近代化的武器和装备,初步奠定了近代国防的基础,收回了某些权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近代生产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为以后中国近代化道路做出铺垫,使近代化成为近代发展的主流。

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是中国近代化历史链条上不可忽视的第一环。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历史论文怎么写关于秦始皇

专业论文?一般最简单的模式有两种:1、综述性文章。就是把关于秦始皇的这一类文章全部找出来,然后经过挑选分类。写一篇近年来关于秦始皇的研究综述。文章叙述顺序可以按照各位专家提出论题的时间来安排,也可以按

文史百科 关于英国历史论文

强大的市场需求和资本的自我扩张驱动了技术革命与“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发明家;通过“法制与民主”,造就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公民社会;工业革命的实质是技术革命,技术革命的实质是

文史百科 关于英国历史论文

强大的市场需求和资本的自我扩张驱动了技术革命与“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发明家;通过“法制与民主”,造就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公民社会;工业革命的实质是技术革命,技术革命的实质是

文史百科 历史论文,关于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

文史百科 历史论文,关于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

文史百科 历史论文,关于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

文史百科 关于怎样学好历史的论文

历史课上的困惑这几年上历史课时很不舒服,内容大、课时短几乎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部分的原因可能因为自己水平有限造成的,部分原因可能于吃不透新教材思想造成的,但的总有个疑问就是新教材据说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