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概括我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Posted 礼仪
篇首语:我贪钱,大概是因为卑微到泥土里,只有它能给我一丝安全感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概括我国礼仪的发展历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礼仪的发展历程:
1.礼仪的起源时期:
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
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
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
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
例如: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尊崇男女有别的思想;在炎黄、尧舜禹的时代中,人们逐渐推出“三纲五常”的理论。
2.礼仪的形成时期:
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
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
在汉以后2 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
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
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 “礼”看做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
“礼者,人道之极也”。
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认为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把“礼”看做是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家的第一支柱。
4.强化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
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
5.近代礼仪的发展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中国出现“大杂烩”式的礼仪思想,关于礼仪的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正在此时,西方与中国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
相对于中国的思想而言,西方更显得开放和自由,中国的思想略为保守。
6.现代礼仪的发展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
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
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扩展资料:
礼仪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
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
”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
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
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
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
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
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
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礼仪
相关参考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可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一)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它是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产生,为人类的文明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可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一)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它是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产生,为人类的文明
1、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
1、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
从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看:以宫殿城池阶段为城市主体的秦汉时期,以坊市制度为标志的隋唐时期,以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宋以后时期。从中国都城史角度看:中国都城在两宋时期开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转移。从城市规模
从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看:以宫殿城池阶段为城市主体的秦汉时期,以坊市制度为标志的隋唐时期,以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宋以后时期。从中国都城史角度看:中国都城在两宋时期开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转移。从城市规模
从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看:以宫殿城池阶段为城市主体的秦汉时期,以坊市制度为标志的隋唐时期,以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宋以后时期。从中国都城史角度看:中国都城在两宋时期开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转移。从城市规模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先秦时期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