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求解!关于曲靖的历史!!
Posted 地名
篇首语:你应该小心一切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求解!关于曲靖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你去查查段氏与东爨三十七部会盟那段时间的历史,或许会有帮助!
乌蒙在历史长河中由人名嬗变为部号、地名和山名的变化过程,即是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史。
它标志着彝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
一、人名“乌蒙”
乌蒙是唐时始迁于窦地甸的阿统十一孙,最早见于明代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
明末曹学(蜀中广记·边防记》和清代乾隆初年傀蜕《滇云历年传》等书,也有相同记载,说明今天仍然常用的“乌蒙”一词,原本是人名。
乌蒙源于人名之说未曾产生过较大争议,但乌蒙生活的时代则歧说不一。
这是因为彝族历史无纪年可以查对,只有用父子连名制去推算。
而史家以多少年为一代并不统一,或以25年为一代,或28年为一代,或以30年为一代。
其测算结果,年代相差甚远,出入较大。
笔者根据贵州《大定县志》安氏谱及相关资料测算,彝族父子连名每代只能在18至20年之间。
如用每代20年去计算,从生活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助武候南征的济火至22世裔孙阿统,有440年,加上225年则为公元665年,约在唐代高宗前期,符合唐时阿统“始迁于窦地甸”之说。
再加上“至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号乌蒙部”时约在公元885年,已经是唐代晚期。
当时的唐王朝早已无力控制原爨氏统治下的地区,乌蒙的发展壮大再无朝政和南中“大姓”的干涉,于是得以扩土称王,雄踞一方。
“乌蒙”之名,从此流传青史。
彝、汉文史料中的“乌蒙”之称,也屡见不鲜。
例如:《元史·地理志》阔州载:“州治密纳甸,古无城邑,乌蒙所居”;宋史《黎州诸蛮传》载:“乌蒙蛮在州东南千里”;吴恒《彝族简史》载:“……‘阿猛’当即‘阿蒙’(‘乌蒙’)”。
人名“乌蒙”时期,是今天彝族形成的前身时期,也是彝族先民由游牧开始走向定居的时期。
二、部号“乌蒙”
乌蒙建立了乌蒙部。
据元、明两代历史记载,其他芒部、乌撒都是“其后昌盛,因祖名。
”芒部是何时子孙昌盛因祖名不详,尚未见史书记载。
据《元史·地理志》和《蜀中广记·边防记》记载,乌撒是宋时乌些(乌撒)之后折怒始强大,因起远祖乌撒为部名。
阿统、芒部、乌撒等人,为乌蛮仲牟由(笃慕俄)之裔,都是唐代人。
其中阿统迁入窦地甸(今昭阳区)、乌撒居巴的甸(威宁)、也都是唐时先后进入这些地区,随爨氏的灭亡而来。
只有阿统之子芒部居原地屈流大雄甸(镇雄)。
乌蛮仲牟由之裔称雄建立部落王国,割据一方之时,不只是乌蒙、芒部、东川、乌撒是在唐代天宝年间之后,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灭亡之前。
其实所有东爨乌蛮各部的建立都是如此,据《蛮书》记载: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袁滋为册南诏使,途经东爨乌蛮之地,所记乌蛮七部中未有“乌蒙”等部名称。
至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自滇东起兵,得到“乌蛮三十七部”的支持,其中有乌蒙、乌撒、芒部、閟畔等部。
证明这百余年间之内,是东爨乌蛮仲牟由之裔各部在川、黔、滇、桂交界地带建立的奴隶制王国时期。
在曲靖出土的《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记录下三十七部与大理国的盟约关系。
乌蒙、乌撒、芒部、诸部到北宋初年,乌蒙、芒部、乌撒、水西向川南发展,至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遭宋王朝打击之后,才往今云、贵边境退缩。
宋封阿杓为乌蒙王就是这时。
《蜀中名胜记》说:“筠连县汉定川县,唐之筠连州也。
其地南通芒部,西控乌蒙。
”指明今盐津县普洱镇夷都山确是当年乌蒙王所在地。
部号“乌蒙”时期,是彝族古代社会的奴隶制度时期。
其鼎盛在宋代。
彝书《西南彝志》说:“恒捕濮的人,恒以濮使用”,“濮裔以万计,久为彝所平。
”指的主要就是这一历史时期。
三、地名“乌蒙”
乌蒙作为地名使用,首先是行政机构建置名称,起于元代元世祖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之后,将原来的万户、千户、百户等军事管理性质的组织改设为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
是年,置芒部路,乌撒部内附。
十三年十月,元军攻乌蒙,使乌蒙归今四川筠连县,诏开乌蒙道。
是年,立乌蒙路、乌撒路。
二十一年置乌撒乌蒙宣抚司,二十四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领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路。
但各路治所在今何地不详。
《云南辞典》说:乌蒙路治所在今昭通市,(现昭阳区)。
又说:乌撒乌蒙宣慰司治所在乌撒路(今贵州威宁)。
从元史查考,宣慰司署不可能建在威宁,它不是四路的中心。
乌蒙路治所,初也不可能是昭阳区。
因为这里不是宋时乌蒙部的中心地带,而是乌撒与乌蒙不时发生争夺的交界处。
据《元史》记载:“二十二年九月,乌蒙叛,命四川行院也速答儿将兵讨之,马湖总管汝作以蛮军三百为助,降西崖门酋长阿者等百余户”。
又:“十月,乌蒙蛮夷宣抚使阿蒙(谋)叛,诏征罗必甸兵同云南行省共讨之。
”以上交战之地名,无一在今昭阳区境内,由此推断乌蒙路治所当初应在盐津普洱乌蒙部旧地。
乌撒乌蒙宣慰司署,应如陈序德、卢常美《论元对乌蒙等部政策及城乡建设》所说:乌撒乌蒙宣慰司府,乌撒乌蒙元帅府,乌蒙等处屯田总管万户府都是在今昭通市昭阳区天梯土城。
明、清乌蒙土府沿用,毁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今犹见残垣遗迹。
乌蒙作为路各使用,方开始赋予地名的使命,逐渐演化为地名。
至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以乌蒙路政置乌蒙府,乌蒙作为地名,才完全从人名、部号中脱胎出来,成为地理概念。
故才有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鄂尔泰以“乌暗者易而昭明,蒙蔽者易而宣通”之说,请皇上赐名“昭通”,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
地名“乌蒙”时期,是封建土司制度促使彝族奴隶制向封建领主制过渡时期,也是彝族社会全面接受汉文化时期和农牧经济发展时期。
四、山名“乌蒙”
乌蒙演变为山名,起于何时未见记载。
不过只能是在乌蒙为地名之后。
“乌蒙山”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山名,可以诠释为乌蒙大地上的山脉。
乌蒙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个泛称,并非是专指哪一条山脉或哪一座山峰。
现今地图上的乌蒙山,从东北向西南斜卧在云南省的威信县、昭阳区、会泽县、宣威市和贵州省的盘县特区、六盘水市、毕节市之间。
这一地区正好是乌蛮聚居地的核心部位,是乌蒙、乌撒、芒部、东川、永宁、水西、普安、普定和普里等明代彝族土司先人生息繁衍的发迹地。
吴光范《云南地名探源》说:“云南的山岭称为乌蒙者不止一处。
以山来说,滇东北和贵州西部有乌蒙山脉,北起镇雄、彝良,纵贯贵州威宁,向南延展至宣威一带,即《辞海》所说的‘乌蒙山,在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西部。
东北———西南走向。
海拔2300米左右’。
又寻甸县北界金沙江处也有乌蒙山,亦名雪山,即《读史方舆纪要》所说‘在武定府禄劝州东北二百八十里,接四川东川府界,亦名乌蒙山,亦名云龙山,亦名绛云露山,亦曰雪山,北临金沙江,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绝,盘旋七十余里’。
中央红军及二、六军团于一九三五年四月下旬和一九三六年四月上旬曾经过寻甸,毛主席诗中所指的乌蒙很可能是寻甸、禄劝之北的乌蒙山。
”又,《云南辞典》解释说:“乌蒙山,在云南东北部,跨越滇、黔两省边缘地带,走向东北———西南,为金沙江和南北盘江分水岭。
由三列山地组成:西列山地海拔高于2100米,主峰牯牛寨山,海拔4016米;中列山地海拔2000米以上;东列山地低于2000米。
山地由古生界石灰岩等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
矿石、动植物源丰富。
”相比之下,《云南辞典》最为详尽。
山名“乌蒙”使“乌蒙”获得了永恒的依托。
从此,乌蒙山不因社会风云变幻,始终魏然耸立于天地之间,经历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春来暑往,秋去冬来,向不改磅礴雄风。
相关参考
1、爨[cuàn]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有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 
1、爨[cuàn]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有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 
1、爨[cuàn]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有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 
你好,我来帮你解释下:1、根据个人经验,一般自考是没有历史学这个专业的,与历史相关的专业一般有历史教育学专业,即一般师范类学校主考的。2、自考是全国自考办统一规划,各省自考办单独安排考试计划的,所以不
你好,我来帮你解释下:1、根据个人经验,一般自考是没有历史学这个专业的,与历史相关的专业一般有历史教育学专业,即一般师范类学校主考的。2、自考是全国自考办统一规划,各省自考办单独安排考试计划的,所以不
你好,我来帮你解释下:1、根据个人经验,一般自考是没有历史学这个专业的,与历史相关的专业一般有历史教育学专业,即一般师范类学校主考的。2、自考是全国自考办统一规划,各省自考办单独安排考试计划的,所以不
窦垿(1804——1865)历任吏部主事、江西道监察御使,《岳阳楼长联》的作者。何桂珍(1817——1855)翰林院编系修、这位曾是咸丰皇帝的老师,在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员后成了一界武夫、著有《蒙学千字
窦垿(1804——1865)历任吏部主事、江西道监察御使,《岳阳楼长联》的作者。何桂珍(1817——1855)翰林院编系修、这位曾是咸丰皇帝的老师,在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员后成了一界武夫、著有《蒙学千字
窦垿(1804——1865)历任吏部主事、江西道监察御使,《岳阳楼长联》的作者。何桂珍(1817——1855)翰林院编系修、这位曾是咸丰皇帝的老师,在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员后成了一界武夫、著有《蒙学千字
纽扣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折射反映出历史文明的进程。纽扣是服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称纽扣是的服装的眼睛,衣服上的明珠,它有着其特有的纽扣文化,小小的纽扣可让人们看到中外历代服饰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