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濮阳四牌楼历史故事

Posted 历史

篇首语: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濮阳四牌楼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牌楼为一幢四角阁式建筑,因座落于濮阳古城十字大街的中心,又名中心阁。

关于四牌楼的修建缘由,在濮阳古城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传说: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那时候濮阳叫做开州,开州出了个姓王的大官,在朝廷当尚书。

一天,王尚书带着他的小儿子到了皇宫御花园谒见圣上。

皇帝见他伶俐可爱,便信口赐给他一个名字:王小瞧,还认他做了干儿子。

二十年后,这个皇帝的干儿子长大成人了。

王小瞧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横行开州乡里,鱼肉穷苦百姓。

他下令将开州城内黎民百姓家的水井统统用砖石填死,不许打开;全城百姓吃水要到他府前唯一的一口水井里汲水;并且立了一个规矩:来挑水的必须是各户中的年轻女子。

王小瞧派家丁在通往井口的石板路上泼水,这样,夏天路滑,冬天就结上一层冰,更滑。

王小瞧就在家门口看来挑水的这些小脚女子颤颤巍巍、摇摇晃晃的样子。

一旦发现模样俊俏的姑娘,便找借口拉进府中,强行霸占;若有不从,则百般欺侮。

不久,开州城来了个正真不阿的州官,他听到百姓对王小瞧愤恨的诉讼,决心为百姓鸣不平。

经过一段查访,这个州官来到王府堂中,与王小瞧理论是非,忿然之中将一口痰吐在堂中央。

王小瞧轻蔑地命令家丁把有痰的地砖挖起来扔掉。

州官气得又朝地板上连唾几口,然后命令随从把所有粘上痰迹的砖都挖起来扔走。

堂内的地砖挖起一大片。

王小瞧一见火冒三丈,正欲派家丁阻拦,忽然,地层下面隐约传出几个妇女的哭泣声。

原来,州官早就听说王小瞧把抢掠来的民女都藏在了正堂底下的地窖里,只是一直未能抓住把柄。

这次“造访”王府,唾痰起砖,正是有意为之。

州官将被劫辱的民女从王小瞧的地窖里救出来后,进京面见皇上,要求问斩王小瞧。

嘉靖皇帝却担心杀了干儿子,人们会嘲笑自己当初胡乱封亲招戚;又怕不杀王小瞧会激起民愤。

左思右虑,终于想出个主意,于是下谕:准斩王小瞧,但问斩时,受刑者上不能见天,下不能挨地,脖子不能系绳,身上不能碰铁。

违者处死。

州官一时想不起好主意如何处罚王小瞧,开州百姓却兴高彩烈地献上一策,州官听了大喜。

于是他们在城中盖起一个遮天蔽日的四牌楼,被王小瞧欺侮过的妇女们一夜之间纺织出一块八步长八步宽、结实得几头牛都撕不碎的麻布片,然后将麻布的四个角用绳子牢牢地系在四牌楼的四根方石柱上。

州官把王小瞧扔到悬空的麻布片上,全城的百姓涌上前来,每人抓一把泥土摔在王小瞧身上,生生地把这个坏蛋埋进了土里。

就这样,王小瞧向上看不见天,向下挨不着地,没有绳子吊脖子,没有刀斧砍脑袋,就毙了命。

直到今天,到濮阳来的人仍然可以看到耸立于高岗之上的中心阁。

传说高岗就是当年开州百姓一人一把土堆起来的;高岗下压着王小瞧,几百年来,人踩马踏车辆过,托着高岗的那块大麻布片从没塌过一个角儿。

人们都说,中心阁高岗下至今还是空心儿的。

这个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内容结构大致相似,细节处略有不同。

我们把它也写下来,以便两个版本互相参照。

明朝洪武年间,濮阳县(当时为开州)胡状乡老王庄出了个大官叫做王崇庆,他官至尚书,权倾朝野。

但他并没有倚仗权势作恶,反而上扶天子,下安百姓,所行大为百姓称道,称得上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清官。

王崇庆有个儿子,从小跟在王崇庆身边在京城居住。

他小时候在宫廷玩耍,经常跑到太后的花园里这里转转、那里看看,东张西望看稀罕。

太后很喜欢他,认他为干儿子,并给他取起了一个名子,叫王小瞧,意思是这里瞧瞧,那里瞧瞧。

由于王崇庆公务繁忙,对儿子放松了管教,王小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了一个恶少。

他后来回到父亲濮阳的官邸(建在濮阳县城郊外的小坡村)来住,无恶不作,期男霸女,杀人越货,成了一个人人怕,人人恨的恶徒。

有一次,王崇庆职务变动,回朝复命,当地的老百姓送了一程又一程。

有许多人一直送到了他的官府。

王崇庆挽留过夜,需要安顿吃饭睡觉,王小瞧很恼火。

未等天明将南来的客人赶去,还换了一阵痛打。

为王崇庆送别的人被王小瞧一路追打着走掉,王崇庆知道后急忙追赶安抚。

结果也没追上,只能将儿子训斥了一顿,王小瞧同伙一些恶少到处搜刮民脂民膏,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叫你拿多少银子,少一个也不行,凡是到开州府的来做官的,上任后第一件事得先拜访王小瞧。

如果拜访晚了,用不了一个月就会将你赶跑或打得你下跪求饶。

有一年,皇上开选,开州府一带有几个秀才去京城赶考,一路上提起王小瞧的恶行,他们恨之入骨,有人提出,如果咱们中有中举的,一定要求回开州做官,谁在开州做了官,先杀王小瞧,不杀王小瞧,不为君子。

一路有约,发誓承诺。

结果就是有一个姓陈的书生终于取了进士,又到了开州做了县令。

陈氏县令到任后,并没有拜访王小瞧。

王小瞧等着县官拜访,结果县令没有来,而是在四条街张贴告示:“有冤、有恨的百姓举报”。

不到几天功夫,关于王小瞧的举报状收了一筐”。

陈县令正准备抓王小瞧。

可也巧,王小瞧等陈县令拜访等急了。

带着几个人去滋事,正好被县令手下的人逮了个正着,为防不测,果断行事,抓紧整理王小瞧的材料,王府的人见王小瞧等人去县衙没有回来,急忙骑马去京城告状,禀报太后,告知王崇庆。

那个陈县令也不敢放松,召手下人商议,因为王小瞧是太后的干儿子,没有杀他的刀,没有捆他的绳,县令命令用牛皮条将王小瞧捆了,丢在十字街中心,号召所有冤民,每个一袋土将王小然盖起来,成千上万上的人扛了半天功夫,将王小然活埋了。

陈氏县令知道活埋了王小瞧,也不犯小可,于是自尽了,当王崇庆赶到开州府时,看到县令已死,叹了一声:“嗨,王小瞧罪有应得,你何必再搭上一条性命”。

此事也算画上了句号。

开州府人们怕王小瞧转生做恶。

便在十字街道建了一个四牌楼。

意思是,只要不断人的脚步,王小瞧就不会脱生,将会永远被压在四牌楼下,还人民以安定的生活秩序。

关于四牌楼的两个版本的传说,我们看到,不管细节处如何不同,最突出的一点是不变的:即被欺压的百姓与恶势力代表王小瞧之间的斗争,在故事中,这个斗争的实质也就是百姓与皇权的斗争——王小瞧之所以能够作恶多端、横行乡里,正因为他的名字是皇上(太后)取的,他是皇上(太后)认的干儿子,是皇亲国戚。

斗争的结果是百姓获胜,这个可以看作社会下层阶级的美好愿望的体现。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处死王小瞧的办法——也就是故事中四牌楼产生的原因,充分表现了下层百姓的机智,表达了对百姓的智慧的赞美。

正是这种智慧,使得百姓在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河南濮阳的历史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春秋时期,濮阳一带属卫国。公元前629年,卫国迁都帝丘(今濮

文史百科 河南濮阳的历史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春秋时期,濮阳一带属卫国。公元前629年,卫国迁都帝丘(今濮

文史百科 河南省,濮阳市历史上都叫什么名

帝丘、卫国都、澶州、开德府、开州、开县、濮阳县、濮阳专区、濮阳市1、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春秋、战国时为卫国都。两晋、南北朝为濮阳国和濮阳郡。唐初为濮州,后改澶州。

文史百科 河南省,濮阳市历史上都叫什么名

帝丘、卫国都、澶州、开德府、开州、开县、濮阳县、濮阳专区、濮阳市1、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春秋、战国时为卫国都。两晋、南北朝为濮阳国和濮阳郡。唐初为濮州,后改澶州。

文史百科 河南省,濮阳市历史上都叫什么名

帝丘、卫国都、澶州、开德府、开州、开县、濮阳县、濮阳专区、濮阳市1、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春秋、战国时为卫国都。两晋、南北朝为濮阳国和濮阳郡。唐初为濮州,后改澶州。

文史百科 古今濮阳文化历史

濮阳文化底蕴厚重。濮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美誉: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炎黄文化研

文史百科 古今濮阳文化历史

濮阳文化底蕴厚重。濮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美誉: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炎黄文化研

文史百科 请问濮阳的历史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

文史百科 请问濮阳的历史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

文史百科 请问濮阳的历史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