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鞍山的历史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鞍山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鞍山市,简称鞍,是中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下辖铁东,铁西,立山三个城区,以及郊区千山区。

受辽宁省委托,代理管辖海城市(县级)、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

总人口347万,其中市区人口146万 。

东部、北部靠辽阳县,南部与凤城市、庄河市毗邻,东南部与大石桥市接壤,西部与盘山、辽中县连接。

市中心距辽宁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阳市89公里,东距煤铁之城本溪市96公里,南距大连市308公里,西南距营口鲅鱼圈新港120公里,西距盘锦市103公里。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2°10′——123°41′,北纬40°27′——41°34′。

全境南北最长175公里,东西最宽133公里。

总面积为9252.4256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4%。

其中市区624.294平方公里 (铁东区21.451平方公里,铁西区28.784平方公里,立山区15.9平方公里,千山区558.15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35.67平方公里,海城市2732.083平方公里,台安县1393.9916平方公里,岫岩满族自治县 4502.057平方公里。

长(春)大(连)铁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海(城)沟(帮子)铁路、海(城)岫(岩)铁路联接东西。

大庆至大连的输油管道经过境内。

公路成网,遍布乡镇,交通十分方便。

地势地貌

鞍山市的地势地貌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南属于千山山脉延伸部分的山区,一般海拔300——600米;最高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树岭次之;山区主峰海拔931米,面积约为5271.4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97%。

中部为千山山脉向西部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坡岗丘陵区,一般海拔100——200米,面积约为1232.5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32%。

长(春)大(连)铁路以西系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一般海拔5——20米,全市海拔最低的是台安县韭菜台乡杨塘村,海拔仅2米;平原面积约为2748.425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9.71%。

河流水系

鞍山市境内有大小河流40余条。

其中,较大的河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洋河、哨子河。

前3条为过境河,后2条流源均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

辽河系全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流经鞍山市境内的最大河流。

该河从台安县西佛镇达连泡入境,由新华农场的沟哨子镇出境,经盘山县入渤海。

在台安境内河段长70公里,平均河宽200米,流域面积898平方公里。

台安县境内还有台安县与黑山县的界河绕阳河、台安县与大洼县的界河外辽河以及小柳河等,均系辽河的支流。

浑河源于辽宁省清原县长白山支脉滚马岭,流经抚顺、辽中、辽阳等市、县,于台安县黄沙坨镇朝阳堡村入境,向西南方向流至海城市西四镇三叉河汇入太子河,经营口入渤海。

该河系海城市与台安县的界河。

在鞍山境内河段长67.6公里,其中海城段31.6公里,台安段36公里,平均河宽140米,流域面积3107平方公里。

太子河经辽阳县唐马寨入海城市高坨子镇境内,由东北向西南流至西四镇与浑河汇合。

该河是海城市西部平原的大型河流,境内河段长34.7公里,平均宽123—150米,流域面积为3009.8平方公里。

源于海城境内的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以及源于鞍山市区的沙河、南沙河、杨柳河、运粮河均汇入太子河。

大洋河系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两大内河之一。

发源于岫岩县偏岭乡一棵树岭南侧,由西北流向东南,称偏岭河。

在南流过程中,接纳境内的哈达河、汤池河、雅河、牛河、沟连河等,至哨子河乡哨子河街东与哨子河汇合,经马岭村王家沟东山头出境,至东港市入黄海。

境内流长180.2公里,流域面积1968.4平方公里。

哨子河系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另一主干河流。

正源在三家子乡华山村北黑背区岔口,侧源在华山村西北胡家岭。

两源在王家东山汇合称哨子河。

河段长171.85公里,流域面积2155.03平方公里。

其支流有牧牛河、石庙子河、青河、古洞河等河流。

气候类型

鞍山市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的东南部边缘,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

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春季(3月——5月)大风多,降水少,日照长,回暖快,蒸发大,湿度小;夏季(6月——8月)降水多且集中,暴雨多发生在此季,气温高而少酷热;秋季(9月——11月)天高气爽,雨量骤减,气温急降;冬季(12月——次年2月)雪少北风多,干燥寒冷。

鞍山所辖区域虽属同一个气候带,但因地理环境(地形、地貌、距海远近)不同而有差异。

年降水量为640——88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8.0——9.0℃,而东部和东南部山区为6.3——7.0℃;日照小时数年平均为2350-2700小时,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矿产资源

鞍山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5种。

储量最丰富的有铁、菱镁矿、滑石、玉石、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硼等。

铁矿,探明储量为100亿吨,居全国之首。

主要分布在鞍山市区周围及辽阳市的弓长岭。

除分布在海城、岫岩的小部分中小型铁矿由乡、镇开采外,东鞍山、大孤山、齐大山、眼前山、弓长岭等大型铁矿均由国家开采。

菱镁矿,主要分布在海城东部山区和岫岩境内。

探明储量为23亿吨,也为全国之首,占世界储量1/4,且质地、品位俱佳。

较大规模的矿厂有辽镁公司、铧子峪镁矿、腰岭子镁矿以及英落、牌楼、八里等乡镇企业。

岫岩主要在偏岭和三家子等地开采。

滑石矿,主要分布在海城和岫岩境内。

探明储量为6000万吨。

除位于海城马风镇范家堡子的海城滑石矿由国家开采外,余者均为乡、镇、村企业开采。

海城和岫岩的滑石,白度纯正,铁钙等杂质少,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玉石矿,大部分分布在岫岩境内。

岫岩素有“玉石之乡”之称。

少量分布在海城孤山镇等地。

岫岩玉石探明储量206万吨,年采2500吨左右,是国内最大的玉石产地。

岫岩玉除县内玉雕厂、点加工精美玉雕外,还供应全国22个省170余家玉器厂加工。

岫岩玉质地细腻、纯净,颜色艳丽多彩,有绿、黄、黑、红、白各色。

岫岩玉雕产品是大连口岸对外出口拳头产品之一。

大理石,主要产于岫岩和海城,储量巨大。

两地的大理石色彩缤纷,有红、黄、黑、白、绿等色,是高级建筑材料的珍品。

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岫岩和海城东部山区,千山区的唐家房和大孤山乡也有些许分布,储量可观。

上述地区的石灰石质地好、品位稳,含钙量达53%,是生产水泥的上好原料。

花岗岩,主要产地是岫岩满族自治县,储量超200亿吨。

其中黑色花岗岩,切割成板材后,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被誉为“石材之王”。

其他矿藏,金属矿有铅锌矿、铜矿、镍钴矿、金矿、黄铁矿;非金属矿有硅石矿、磷矿、石棉、萤石、蛭石、白云母、重晶石、硼矿、粘土矿、石墨、煤及石油等。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

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

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

此外,在海城境内的析木、牌楼、大屯、岔沟、腾鳌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旧堡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进一步证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脐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远在战国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辽东郡首县襄平县等县的管辖。

今海城市境域则为西汉辽东郡新会县、辽队县、台安市县辖地。

今台安县境域则为西汉险渎县辖地。

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域亦属燕国辽东郡襄平县辖。

此后延续2000多年,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如西晋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依代相续。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几经变化,鞍山市或属于行政区,或属中央、或属省辖。

对下基本定型于目前市管县体制。

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今鞍山市境域属于燕国辽东郡。

秦代(公元前221一公元前207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辽东郡。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两汉在今东北地区的县级行政建置增多。

西汉,今鞍山市境域属于幽州辽东郡;

东汉,今鞍山市境域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国。

三国和西晋(220一316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队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

东晋·十六国(317一420年)今鞍山市境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其后一度为高句丽所割据。

今台安县部分境域则为北燕所管辖。

南北朝(420一585年)北朝之际,今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

北魏(386一534年),今鞍山市境域大部分为高句丽割据。

今台安境域隶属北魏营 州建德郡广都县(今锦州市北镇县)。

隋代(581一618年)今鞍山市城区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县部分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

今台安县境域辽河以西部分为隋朝直接管辖,属燕郡怀远镇。

唐代(618一907年)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为高句丽所割,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收归唐朝统割。

在今东北地区实行道、府、州制。

分属河北道安东都府辽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辽两县,巫闾守捉城。

辽代(907-1125年)今鞍山市境域原有州县数度易名,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

金代(l115一1234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东京路、北京路、易苏馆路。

元代(1271一1368年)今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隶属于辽阳路辽阳县(今辽阳市)。

今台安县境域隶属于广宁府路望平县。

岫岩满族自治县隶属盖州路。

明代(1368一1644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辽东郡指挥使司辽中卫、海州卫、广宁卫、盖州卫。

清代(1644一1911年)今鞍山市境域分别隶属于奉天府辽阳州、海城县、锦州府镇安县和盖平县、奉天行省东边道。

中华民国(1912一1949年)今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辽阳县、海城县;今海城市境域为海城县。

今台安县境域为镇安县,后改为黑山县,后又设置台安县;今岫岩满族自治县为岫岩县。

1937年12月1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颁发403号敕令,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鞍山。

从此,鞍山人真正当家作了主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东北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改为东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为中央直辖市。

海城县、峋岩县隶属辽东省政府。

台安县隶属辽西省政府。

1954年8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鞍山市(城区境域)为省辖市隶属辽宁省。

城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宁省辽阳专区。

安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阳专区。

沈阳市、辽宁省辽阳专区、铁岭专区和盘锦垦区。

岫岩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宁省安东专区。

1959年1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鞍山市管辖辽阳市和海城县;同时撤消辽阳县建制,并入辽阳市。

台安县为沈阳市所辖。

岫岩县隶属安东市(1965年改名丹东市)。

1961年4月29日,恢复辽阳县建制,辽阳市、县分置,均隶属鞍山市。

1965年12月16日,辽阳县、海城县划归辽宁省辽南专区管辖。

1968年12月26日,撤销辽南专区,海城县划归营口市管辖。

1973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鞍山市管辖海城县。

1985年1月17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海城县建立海城市(县级市)。

1976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台安县由盘锦垦区改为鞍山市管辖,1985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岫岩县,成立岫岩满族自治县,1991年1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将丹东市管辖的峋岩满族自治县划归为鞍山市管辖。

追问

我只要鞍山的历史,大哥

我给你采纳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鞍山的历史

鞍山市,简称鞍,是中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下辖铁东,铁西,立山三个城区,以及郊区千山区。受辽宁省委托,代理管辖海城市(县级)、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总人口347万,其中市区人口146万。东部、北部靠辽

文史百科 鞍山的起源和历史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

文史百科 鞍山的起源和历史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

文史百科 鞍山有多少年的历史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

文史百科 鞍山有多少年的历史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

文史百科 鞍山最古老的树的历史

又到绿意盎然时,我市栽植的行道树品种越来越多,把城市装扮得也越来越美,其中很多树种默默在当“无名英雄”,名字、出身、品性及与鞍山的缘分很少为人熟悉。日前,市城建局绿化处的工作人员就带着我们去了解它们。

文史百科 鞍山最古老的树的历史

又到绿意盎然时,我市栽植的行道树品种越来越多,把城市装扮得也越来越美,其中很多树种默默在当“无名英雄”,名字、出身、品性及与鞍山的缘分很少为人熟悉。日前,市城建局绿化处的工作人员就带着我们去了解它们。

文史百科 帮我查一下马鞍山历史天气

://cdlr.gov/gtzyj/template/detail.aspx?ID=19288&ClassID=001007007002&ModuleNo=001007007一、月平均

文史百科 帮我查一下马鞍山历史天气

://cdlr.gov/gtzyj/template/detail.aspx?ID=19288&ClassID=001007007002&ModuleNo=001007007一、月平均

文史百科 帮我查一下马鞍山历史天气

://cdlr.gov/gtzyj/template/detail.aspx?ID=19288&ClassID=001007007002&ModuleNo=001007007一、月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