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战国策》简介
Posted 战国策
篇首语:如果,不能运气爆棚。那就,努力实力过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战国策》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畔道之书”。
“《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扩展资料:
《战国策》中的故事:
1、南辕北辙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 “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
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
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
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2、狡兔三窟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田文,号孟尝君,门下养了三千宾客,其中有一个门客叫冯谖(xuān),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一直没有受到孟尝君的重视。
一天,孟尝君召集宾客,问道:“我在薛地放了不少债,谁能为我去收取本利?”别人还没开口,冯谖抢着说:“我愿意去。
”孟尝君点头同意。
冯谖又问道:“我收完了债,要给您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随口说:“先生看我家中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带着债券来到薛地,他召集老百姓,把债券核对后,放火烧了。
他对老百姓说:“孟尝君体谅大家的苦处,命令我将所有的债券一概免除!”借债的百姓无不感激涕零。
冯谖见到孟尝君后,诉说了一切,孟尝君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三千宾客都跑了。
冯谖劝他去薛地居住,孟尝君的车子走到离薛地还有一百里的地方,薛地的老百姓就前来迎接。
孟尝君叹了口气说:“先生为我买了‘义’,我今天才算真正见到了。
”冯谖说:“狡兔三窟,方能免除一死,如今只有一窟,还不能高枕而卧,让我再为您凿两个窟吧。”
冯谖来到魏国游说,魏王派出使者带着马车一百辆和黄金千金,去薛地聘请孟尝君。
冯谖又劝孟尝君拒绝他们的聘请。
这样,魏国的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就是不肯到魏国去做相国。
齐王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恐怕孟尝君为别国卖力,连忙派大臣带上千斤黄金和一柄有白玉佩带的宝剑,到薛地去向孟尝君谢罪,并恢复了他相国的职务。
这就是冯谖为孟尝君凿成的第二窟。
随后,冯谖又要孟尝君向齐王请赐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起来。
宗庙建成后,派人去报告孟尝君说:“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3、抱薪救火
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
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兵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
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
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
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
相关参考
「战国策」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这部书,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记述战国时代许多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应当时各诸侯国、各阶层之间复杂的矛盾
「战国策」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这部书,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记述战国时代许多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应当时各诸侯国、各阶层之间复杂的矛盾
「战国策」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这部书,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记述战国时代许多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应当时各诸侯国、各阶层之间复杂的矛盾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很多惊才绝艳的思想家,是一个文化大爆炸的时期,诸子百家横空出世,除了有名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流派之外,还有不少声名不显或是几乎已经消失在历史上的流派,而名家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很多惊才绝艳的思想家,是一个文化大爆炸的时期,诸子百家横空出世,除了有名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流派之外,还有不少声名不显或是几乎已经消失在历史上的流派,而名家就是其中之一。
屈原简介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早年受楚怀王
扁鹊:简介扁鹊,战国时医学家。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战国诗人屈原为什么投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
洪范,《尚书》篇名。「洪」意为大,「范」意为规范、法式。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实应为商代贵族政权总结出来的统治经验。今人或认为该书属战国后期儒者所作,或认为作于春秋时期。《汉书‧五行
道术,早期曾用来指宇宙真理或诸子百家的学术,后来则多用指与道家道教有关的行为、方法。「道术」一词源出《庄子》之〈天下篇〉,指「无乎不在」的宇宙真理。〈天下篇〉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