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中國歷史研究法怎么样
Posted 文化
篇首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中國歷史研究法怎么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钱穆宾四先生出身书香,自祖父即精勤国学,父爱而教子,委婉不择,循循善诱,任其自悟。
先生天赋聪悟,强于记忆。
少习古文,及七岁入私塾,启蒙于诸乡里宿儒,皆兼修中西,尤得阅蒋方震所译《修学篇》,所载西欧不经学校正规教育而自诩成名者苦学情事,于后事先生自学成见著,不无获益。
年及十六,为梁任公文《中国前途之希望于国民责任》激励,爱国思想和民族文化意识由此萌芽,又及为梁公历史论证之厚积广博而吸引,遂志向国史之学,倾毕生之精力和心魂,著国学,以存国魂、救国家。
钱穆先生志学,初由子学入门,至壮年,得显著成绩偏在考证,而立之年著《先秦诸子系年》见称于世;中年以后,以通识性论论著为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立为扛鼎。
先生著述重于考据,且卓于提纲挈领,点睛之华彩,是以其考证全为一目的——从历史寻找中华文化之根。
为学志在主张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中心论旨范式,砥砺激发民情,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乃书生报国之不二典范。
此书共八章,源自1960年代香港讲演八题,整理而成那个。
通史一题,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六题,终以文化为其共通串联骨干,一以贯之。
其旨乃仍为先生多年所秉持之中国历史文化之大义,即历史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因此研究历史,“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以及至中华民族之文化精神。
这也正是钱穆先生一生矢志秉持的志学理念。
对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窃以为是相辅相成的。
历史的发展是接续的,任何变革的形成和发生,在其时间序列上特殊社会物质发展因素的表象之下,都遵循了一以不变的文化沉淀的本因。
历史研究的本质也是对文化的取向认识。
从兴趣到研究方向选取,到研究深入并获得一定结论成果的过程,就是对某一阶段文化状态的由认识到了结,并到达某种程度认同的过程。
进而,这种建筑于个人理解的历史而形成的文化观念被内化为个人文化信仰,再通过历史研究作品的表达外化,推而广之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定位。
历史并非简单地客观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空间变化,而是围绕人的交往互动产生的精神、思维等主观意念的集合,这就是文化。
它于历史,既是因,也是果。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无史无以谈文化。
”窃以为,无文化在其中勾旋,亦无从谈历史。
历史研究的路径亦可概括为对文化之流转、扩融,更新合一的发展历程的追寻。
中国历史的发展常在于一乱一治,兴衰往替间是政治、经济、伦理教化的循序渐进,世事之人在其中扮演了承接文化的重要桥梁,即保持了历史接续不断的属性,是以说历史乃人的历史。
治乱之间,当世之人的流转、迁徙将文化带入新的疆域,文化得以在流转中不断通过冲突、交流达到融合和更新,方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若文化仅囿于一隅,导致人的思想的局限、偏狭、极端,文化就会纠结于自我保护式的反复自我证明,固化、迂腐而亡。
中国的历史曾经的浩荡即在于其形成的开放性的文化模式。
文化沿承一历史发展的姿态展现,实为其命脉之所系。
研究历史要以史料为依据,统之以哲学思考,而这种哲学之思的形成亦来源于文化的浸淫。
哲学是一种人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这种思考源于建诸于文化的对生活、历史的反省、总结。
之于中国哲学而言,它更是实际的,所谓“致知在格物,切实言理”,以解决社会人群的人事问题的实际措施为目标。
其思想路径必须与世事发展的历史脉络紧密联系,因而形成的统之以文化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必定是历史属性的。
文化的形成在于历史的发展,历史通过文化得以一脉相传。
所以,研究历史必重其文化。
有言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为“史外无学”,即在于经史子集皆出一体,谓之文化。
余英时先生挽钱穆宾四先生,称其为“为故国招魂”者,所谓“国魂”即是中国传统自成一体、延承千年之文化。
无文化则国族危。
今日国学之大兴,若承先生之志,善也。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