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唐太宗论苏辙翻译
Posted 大臣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唐太宗论苏辙翻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
唐太宗论
苏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
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
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
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
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
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
承乾既废,晋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
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
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
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
天之所命,不可去也。
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
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
”帝用其言而止。
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①。
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
李绩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
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
密死,不废旧君之礼。
雄信将戮,以股肉啖之,使与俱死。
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
”高宗从之。
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绩称疾不至。
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
”遂良等不可。
他日绩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
”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
”由此废立之议遂定。
绩,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绩不知也。
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绩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
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
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
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
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参考译文:
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
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
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
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
以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贞观年间,天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灭掉突厥,消灭高昌,打败吐谷浑,兵出四方,攻无不克,追求胜利而不知停止。
最后御驾亲征高丽,大臣极力劝阻却不听从,结果只是攻占几座城池,他超过隋朝的是,幸而获得一次胜利罢了。
而太宗对做这些事感到很满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
长子承干被立为太子已经十多年了,却又宠爱魏王李泰,使兄弟互相倾轧。
承干被废太子以后,晋王李治,也是太宗的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为太子,而让李泰将来传位给晋王,犹豫而不能决断,以至于举起佩刀要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来。
父子之间,因为宠爱的缘故而随意赐予和剥夺到了这种地步。
唐太宗曾经得到一个奥秘的谶语,说大唐以后一定会中道衰微,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
太宗拿这个谶语来问李淳风,想要找到这个女人杀了她。
李淳风说:“这预兆既然已经形成,这人就在宫中啊。
这是上天的定数,不可除掉。
只会使似是而非的杀戮,祸及无辜,况且从今以后四十年,那人已年老,年老了就会仁慈。
即使承受帝位改变姓氏,一定不能断绝李氏香火,如果杀了她,上天一定会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的,恣意多杀,那么你的子孙恐怕就没有幸存者啊。
”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就不再追究。
然而还是因为疑心杀了李君羡。
天命不能改变,只有修养德行或许才能使它消除,而太宗想要靠杀人消除它,难以办到啊!
太宗年纪老了,将要挑选大臣来辅佐少主。
李绩出身于平民,尽忠效力,刚毅果敢,有重节操的侠士之气,曾侍奉李密,和单雄信交好。
李密战败,李绩不忍心凭借他的地盘谋求私利。
李密死后,李绩没有舍弃对旧君的礼节。
单雄信将要被杀时,李绩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让自己的肉与单雄信一起死。
太宗因此认为李绩可以重用。
太宗病情危急时,对高宗说:“你对李绩没有恩惠,我现在借故贬他出京,我死后,你就任命他担任仆射。
”高宗听从了太宗的安排。
等到高宗要废皇后,立武昭仪时,召李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商议这件事,李绩称有病没有到。
高宗说:“皇后没有生儿子,罪过没有比断绝后代更大的了,将要废掉她。
”褚遂良等人没有答应。
过了几天,李绩晋见,高宗说:“我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而顾命大臣都认为不可以,现在中止了。
”李绩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须问外人。
”因此废立的事就确定了。
李绩,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以死来依从他人不认为困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安危的根源,李绩却不明白。
而太宗认为可以把幼孤托付给他,把天下托付给他,这就错了!况且假使李绩确实有才能,太宗把国家托付给他,尽心尽力来回报他的儿子,就可以了。
何至于父驱逐他,子又起用他,而后才可以呢!怀着权术来对待臣下,在义的方面就已经不厚道了。
所有这些都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的过错啊。
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却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
所以楚昭王正是因为明白治世原则,虽然丧失了国家而一定能恢复。
唐太宗正是因为不明白治世原则,虽然天下已经治理得非常安定,却几乎到了绝灭的结局。
相关参考
1、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1、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言原文以及翻译 【原文】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 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 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 无功受禄,寝食不
苏辙与苏轼的感情很好,我们熟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想念弟弟苏辙而作的,兄弟俩为彼此作诗很多。苏辙在北宋官至右丞相,那么苏辙的最后命运如何?宋朝是文学人才辈出的时期,那么苏辙在这个背景下表
苏辙与苏轼的感情很好,我们熟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想念弟弟苏辙而作的,兄弟俩为彼此作诗很多。苏辙在北宋官至右丞相,那么苏辙的最后命运如何?宋朝是文学人才辈出的时期,那么苏辙在这个背景下表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道德真经注(苏辙)编 著:苏辙卷 数:四卷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得字号涵芬楼本第374册新文丰本第20册三家本第12册道藏提要:编号686中华道藏:四辅真经道德真经第10册&
即指御制序。一部新的经论译成时,为嘉许译者,皇帝亲自作序,称为圣教序。最著名者为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为玄奘三藏所书写之「大唐三藏圣教序」,有多种书体,如褚遂良所书之圣教序碑,为西安大慈恩寺雁
即指御制序。一部新的经论译成时,为嘉许译者,皇帝亲自作序,称为圣教序。最著名者为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为玄奘三藏所书写之「大唐三藏圣教序」,有多种书体,如褚遂良所书之圣教序碑,为西安大慈恩寺雁
即指翻译经典。又作翻经。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盖以印度各种方言流传之佛典(经、律、论三藏),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现今之汉
即指翻译经典。又作翻经。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盖以印度各种方言流传之佛典(经、律、论三藏),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现今之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