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朋党论

Posted 朋党

篇首语: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朋党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文观止 卷九‧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欢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注释

  [1] 惟:只。幸:希望。

  [2] 大凡:大体上。道: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

  [3] 党引:勾结。

  [4] 贼害:残害。

  [5]守:信奉;名节:名誉气节。

  [6] 之:指代上文的“道义”、“忠信”、“名节”。修身:按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修养。济:取得成功。

  [7]退:排除,排斥。

  [8] 共(gōng)工驩兜(huándōu)等四人:指共工、兜、鲧(gǔn)、三苗,即后文被舜放逐的“四凶”。

  [9] 八元:传说中上古高辛氏的八个才子。八恺:传说中上古高阳氏的八个才子。

  [10] 皋(gāo)、夔(kuí)、稷(jì)、契(xiè):传说他们都是舜时的贤臣,皋掌管刑法,掌管音乐,稷掌管农业,契掌管教育。《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曰:‘嗟!(汝)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

  [11] 更(gēng)相:互相。

  [12] 书:《尚书》,也称《书经》。

  [13] 惟:语气词,这里表判断语气。

  [14] 周:指周武王,周朝开国君主。

  [15] 用:因此。

  [16] 后汉献帝: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逮捕,囚禁“党人”应是桓帝、灵帝时的宦官所为。

  [17] 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权,一些名士如李膺等二百多人反对宦官被加上“诽讪朝廷”的罪名,逮捕囚禁。到灵帝时,李膺等一百多人被杀,六、七百人受到株连,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18] 目:作动词用,看作。

  [19] 黄巾贼:此指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贼”是对农民起义的诬称。

  [20]解:解除,赦免。

  [21] 朋党之论:唐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年),统治集团内形成的牛僧孺为首的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朋党之间互相争斗,历时四十余年,史称“牛李党争”。

  [22] 昭宗:唐朝将要灭亡时的一个皇帝。杀名士投之黄河本发生于唐哀帝天佑二年,哀帝是唐代最后一个皇帝。

  [23] “此辈清流”两句:这是权臣朱温的谋士李振向朱温提出的建议。朱温在白马驿(今河南洛阳附近)杀大臣裴枢等七人,并将他们的尸体投入黄河。清流:指品行高洁的人。浊流:指品格卑污的人。

  [24] 诮(qiào):责备。

  [25] 厌:通“餍”,满足。

  [26] 迹:事迹。

  [27]鉴:动词,照,引申为借鉴。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梓人传

古文观止卷九‧梓人传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隟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斲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梓人传

古文观止卷九‧梓人传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隟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斲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愚溪诗序

古文观止卷九‧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愚溪诗序

古文观止卷九‧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义田记

古文观止卷九‧义田记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疎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箕子碑

古文观止卷九‧箕子碑  箕子碑  唐代:柳宗元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义田记

古文观止卷九‧义田记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疎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箕子碑

古文观止卷九‧箕子碑  箕子碑  唐代:柳宗元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待漏院记

古文观止卷九‧待漏院记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九‧待漏院记

古文观止卷九‧待漏院记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