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柯尔克孜族是怎样发展的

Posted 民族

篇首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柯尔克孜族是怎样发展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柯尔克孜族是怎样发展的

  柯尔克孜族发源于叶尼塞河流域,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仅在我国汉文史籍记载中就曾多次出现,因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汉文史籍对其族称有不同的音译,下面仅作一些简单介绍。

  最早的关于柯尔克孜族的史籍记载大概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史记》云“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于是匈奴贵人大成皆服,以冒顿单于为贤”,此时柯尔克孜族被称为“鬲昆”;《汉书》中也有“后北服浑窳、屈射、丁零、鬲昆、新犁。于是匈奴贵人大成皆服,以冒顿为贤”的记载。《魏略·西戎传》将柯尔克孜人称为“坚昆”,曰“坚昆国在康居西北”。《北史》将其称为“契骨”,两《唐书》称其为“黠戛斯”。《元史》称其为“吉利吉思”,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是准格尔蒙古统治柯尔克孜族时对他们的称呼,意为“高山居民”,后一直被清代满、汉等民族使用。

  族名起源与意义

  柯尔克孜族族名的起源和含义有多种传说,根据毛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记载,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柯尔奥古孜”说

  据传,很早以前,北方有两座大山。一座流出10条河,一座流出30条河,这些河流汇合成一条名叫“艾乃塞河”的大河。居住在这两座大山上和河流两岸的人被称作“柯尔奥古孜人”。在柯尔克孜语中,“柯尔”意为“大山”,“奥古孜”意为“大河”,“柯尔奥古孜”意为“居住在山间河旁的人们”。后来,“柯尔奥古孜”在口语中逐渐演变成为“柯尔克孜”。另外,一位叫“布彦汗”的奥古孜国王的直系后裔居住在那10条河的两岸,称作“伊奇克里克”(内姓部落);其他臣民居住在那30条河的两岸,称作“奥拓孜吾兀勒”(三十姓部落)。布彦汗封两位王子为左、右大将军,分管三十姓部落;左大将军管的部落叫“苏勒”(左翼),右大将军管的叫“翁”(右翼)。

  2.“柯尔乌古孜”说

  据传说古代有个国王叫“乌古孜汗”,他的一个孩子与兄弟不和,就带部众迁到日阴方向(北方)一座“柯尔”(大山)脚下,以狩猎为生。于是“乌古孜汗”的其他子孙称他们为“柯尔人”(山里人)。柯尔人与其周围的蒙古勒(蒙古)、塔塔尔(鞑靼)、克塔依(契丹)杂居。在这个过程中,“柯尔乌古孜”这一名称逐渐演变成“柯尔克孜”。

  3.“柯尔盖孜”说

  史诗《玛纳斯》又传说,古代有个名叫“卡提什汗”的人,系“乌古孜汗”的儿子,下令杀掉国内所有麻脸人。后来他的一个儿子成了麻脸,便派若个男女陪着麻脸儿子到深山游牧,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大的群体。周围的称他们为“柯尔盖孜”。在古柯尔克孜语中“柯尔”意为“山”,“盖孜”意为“游动”。合起来就是在山里游牧的人的意思。“柯尔盖孜”一词的发音与“柯尔克孜”就非常接近。传说认为,柯尔克孜族族名起源就是如此。

  4.“柯尔克居孜”说

  据英雄史诗《玛纳斯》记载,在很久以前,有一条大河叫艾乃塞河,河水奔流,草木茂盛,宜耕宜牧。河的两岸居住着很多人,其国王勇敢、机智、公正,周围的40个部落从40个方向归顺国王。国王称新归附的部众为“柯尔克居孜”。“柯尔克”意为“四十”,“居孜”意为“方向”或“部落”。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柯尔克居孜”逐渐演变成“柯尔克孜”。

  5.“四十个姑娘”说

  古代有个名叫舍赫·曼苏尔·哈拉智的人,听说他的妹妹阿纳勒常常在天黑的时候离家出走,有一天,他在天黑后悄悄地跟在妹妹后边,发现她进了一个山洞,他也走进去,看到一群快乐的年轻人在那里玩耍,他便加入了。国王知道了,以伤风败俗罪将他们兄妹俩处死,尸首也被烧成灰,扔到了河里。骨灰在水上面形成了泡沫,流进王宫的花园,公主和40个宫女饮用了河水,全部怀了孕,国王把她们赶出宫,流放到渺无人烟的地方。姑娘们在那里生儿育女,一代代发展起来。人们便把她们成为“柯尔克孜”。在柯尔克孜语里,“柯尔克”意为四十,“克孜”意为姑娘。

  通过这些传说可以说明柯尔克孜族绝不是单一族源的民族,柯尔克孜族在形成的过程中还融合了周边的民族成分。

  柯尔克孜族历史发展简史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汉文史籍首先著录柯尔克孜先民的是《史记》,称之为“鬲昆”。后来的史书又作“隔昆”。东西汉时期多称“坚昆”,魏晋至隋朝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黠戛斯”是唐时对柯尔克孜族的普遍称谓,宋、辽、金时期“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称之,蒙元时期一般称作“吉利吉思”、“乞儿吉思”,所有这些,都是“柯尔克孜”一词在清代以前各时期的汉语不同译音。清代沿用准噶尔蒙古对柯尔克孜族的称呼“布鲁特”,意为“高山居民”。民国初年,仍称“布鲁特”。1935年4月,柯尔克孜族作为该民族的正式名称,经由新疆省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通过。

  关于柯尔克孜族的起源,中外史籍和柯尔克孜族的传说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大都由“柯尔克孜”一词的不同含义引申而出,或言历史起源,或言生活环境,或言形貌特征。流传较为广泛的传说有:“柯尔乌克孜”——山里的乌古孜人;“柯尔奥古孜”——依山傍河的人;“柯尔盖孜”——山里的游牧人;“黠戛斯”——黄头赤面(回纥人对柯克尔孜人的称呼)等等。

  柯尔克孜族源出古代民族,但不等同于古代民族。今天的柯尔克孜族乃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公元前3世纪,柯尔克孜族先民已游牧生息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公元前3世纪末依附于势力强大的匈奴。公元87年匈奴统治瓦解后,一部分坚昆人随其迁移到中亚天山一带。公元1世纪后,鲜卑、柔然、高车继起漠北,统辖坚昆。6世纪中叶突厥雄霸漠北,坚昆时称“契骨”,隶属突厥铁勒部。从汉代至隋朝这一历史时期,部落和氏族公社是坚昆社会基本的组织形式,贫富差别也已产生。游牧和渔猎是其主要的社会生产活动,也有一定数量的农业和手工业。

  公元前632年唐朝派王义宏出使黠戛斯。643年黠戛斯遣使向唐贡献貂皮。646年唐与铁勒诸部灭薛延陀汗国,漠北诸游牧部落,包括黠戛斯全都隶属于唐朝,唐设燕然都护府进行管理。648年唐朝于黠戛斯地设坚昆都督府,拜黠戛斯首领俟利发为左屯大将军、坚昆都督,从而使黠戛斯正式纳入唐朝版图。718年坚昆都督骨笃禄毗伽可汗率部参加了唐朝对后突厥的军事讨伐行动。744年回纥建国。8世纪末至9世纪初,回纥对黠戛斯发动大规模的征战,黠戛斯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9世纪20年代黠戛斯复兴。840年黠戛斯灭回鹘汗国,回鹘被迫西迁,黠戛斯汗国称雄漠北,势力一度达到天山地区。在唐代,黠戛斯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847年唐宣宗遣使敕封黠戛斯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870年唐朝在平息沙陀李克用叛乱的战争中,得到了黠戛斯的出兵援助。

  10世纪初期契丹兴起。931年黠戛斯臣服契丹。947年契丹建辽,于黠戛斯地设“辖戛斯国王府”,委任黠戛斯首领为王府大王,同时派辽国官员进行控制。1125年女真建金,称其为“纥里迄斯”。

  12世纪末、13世纪初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而称雄于世。1199年铁木真征服了乞儿吉思,在叶尼塞河地区设谦谦州进行管辖。乞儿吉思除仍以游牧的畜牧经济为主外,农业、手工业也因蒙古汗国的屯田筹饷、移民设局等措施而得以发展。其实,乞儿吉思人仍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也有一部分游牧在杭爱山与天山之间。

  明朝时期漠兆蒙古瓦剌部兴起,乞儿吉思不堪受其压迫而大批西迁楚河、塔拉斯河地区。明末清初,留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乞儿吉思曾一度节制于喀尔喀蒙古札萨可图汗,后隶属于准噶尔蒙古。

  17世纪初沙俄的势力侵入叶尼塞河上游的乞儿吉思人的地区,遭到了乞儿吉思人的激烈反抗。1702年准噶尔策旺阿拉布坦汗为避免其属民同沙俄继续发生武装冲突,派军队强令乞儿吉思人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迁往天山伊塞克湖地区。其后,又有部分乞儿吉思人为摆脱准噶尔部的统治,分别迁至塔什干、费尔干纳和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一带。他们与原来游牧在这些地区的操突厥语的牧民融合,逐渐成为现代柯尔克孜族。

  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天山以南的称为西布鲁特,天山以北的称为东布鲁特。清朝统一新疆前后,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布鲁特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757年布鲁特协助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东布鲁特归附清朝;1759年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过程中,布鲁特希布察克部落的头领阿奇木比曾率兵攻破大小和卓控制的喀什噶尔,起到了牵制作用。西布鲁特归附清朝。柯尔克孜族归附清朝后,由清政府委任本民族首领统治,享有原地放牧不收土地税、贸易税率减少三分之一等优惠政策,使柯尔克孜族社会得以休养生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国侵略者对新疆地区的蚕食鲸吞,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1856年沙俄入侵伊塞克湖地区,遭到柯尔克孜人民的坚决抵抗。1865年柯尔克孜族人民举行了抗击阿古柏匪帮入侵的武装斗争。1877年在清军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得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密切配合。1878年清朝军队收复失地后,西布鲁特14个部落重申归属清朝,清政府委派千户长、百户长管理帕米尔高原地区,并增设了卡伦。柯尔克孜族牧民承担了卡伦的稽查、侦探、修路等任务。1895年英俄两国彼此勾结,背着中国政府私自瓜分了帕米尔地区,该地的柯尔克孜族与塔吉克族组织了“绥远回队”,为此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3年11月,受英帝国主义支持的民族分裂政权“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粉墨登场。与此同时,受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的柯尔克孜族先进分子伊斯哈克拜克,在乌恰山区组织柯尔克孜骑兵武装进行反分裂斗争。1934年,这支武装力量歼灭了逃入乌恰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残部。1937年后,伊斯哈克拜克率部进驻喀什,担负着从喀喇昆仑到帕米尔高原一带的边卡驻防任务,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边境的安全。

  1944年9月,新疆爆发了三区革命。1945年4月,伊斯哈克拜克担任了三区民族军总司令。在三区革命的影响下,1945年8月南疆爆发了蒲犁革命。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人民组织了武装起义队伍,建立了革命政权,有力地配合了三区革命。

 

  1949年,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迎来了新疆的和平解放。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柯尔克孜族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绩。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柯尔克孜族是怎样发展的

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柯尔克孜族是怎样发展的  柯尔克孜族发源于叶尼塞河流域,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仅在我国汉文史籍记载中就曾多次出现,因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汉文史籍对其族称有不同的音译,下面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文化 柯尔克孜族壁挂工艺是怎样的

走进柯尔克孜族牧民的毡房,周边围墙上一张张极富民族特色的精美壁挂,首先会给客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美感,似乎置身于一座小巧的艺术殿堂。壁挂,是柯尔克孜族家庭的一种必备的装饰,也是一种民族手工艺品。形状多为长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文化 柯尔克孜族壁挂工艺是怎样的

走进柯尔克孜族牧民的毡房,周边围墙上一张张极富民族特色的精美壁挂,首先会给客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美感,似乎置身于一座小巧的艺术殿堂。壁挂,是柯尔克孜族家庭的一种必备的装饰,也是一种民族手工艺品。形状多为长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文化 柯尔克孜族编织文化简介

柯尔克孜族具有悠久的手工艺术传统,他们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帏幔、编织、刺绣和皮革制品等方面。帏幔,又叫“壁帘”,柯尔克孜语称为“吐西吐克”,一般挂在柯尔克孜族的土房和木房的壁上,既美观,又有防尘隔潮保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文化 柯尔克孜族编织文化简介

柯尔克孜族具有悠久的手工艺术传统,他们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帏幔、编织、刺绣和皮革制品等方面。帏幔,又叫“壁帘”,柯尔克孜语称为“吐西吐克”,一般挂在柯尔克孜族的土房和木房的壁上,既美观,又有防尘隔潮保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民间都有哪些历史传说

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传说很多,从内容上讲,由自然、地理、历史、人类起源、民族形成,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山、水、动植物的产生、形成等,无所不有。传说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大至宇宙天体、日月星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民间都有哪些历史传说

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传说很多,从内容上讲,由自然、地理、历史、人类起源、民族形成,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山、水、动植物的产生、形成等,无所不有。传说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大至宇宙天体、日月星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民间都有哪些历史传说

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传说很多,从内容上讲,由自然、地理、历史、人类起源、民族形成,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山、水、动植物的产生、形成等,无所不有。传说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大至宇宙天体、日月星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习俗 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遗俗

柯尔克孜族大多数人生活在牧区,生活与畜牧业息息相关,羊群每年是冬季产崽,经过整整一个冬季,储备的草料即将用净。春夏季节是羊群成长的季节,每年春季的降雨往往决定着牧场草势的长成,而牧草长势如何直接影响着

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习俗 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遗俗

柯尔克孜族大多数人生活在牧区,生活与畜牧业息息相关,羊群每年是冬季产崽,经过整整一个冬季,储备的草料即将用净。春夏季节是羊群成长的季节,每年春季的降雨往往决定着牧场草势的长成,而牧草长势如何直接影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