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
Posted 孔子
篇首语:饱带饥粮,晴带雨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十五”、“三十”、“四十”等数字只是虚指,“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等都是修行的化境,一步一步往上走。在人生的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和七十岁,你处在怎样状态上?
作为千古圣人的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堪称是完满人生的典范。儒学对现代人的一大意义,正在于提供了孔子这一人生范本,让我们在摸索自己的道路时,能够时刻警醒自己:我们离完满还有多远?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不是“立了什么”,而是“立在哪里”。孔子是“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是礼制、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有改变世界的豪情,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勇于打破传统才能创造未来。
传统其实是创造的源头。如毕加索成就自己独特风格之前,已经将学院派绘画风格摸索得一清二楚,其传统技法之熟练程度,已经可以和训练多年的艺术家相提并论。有了传统规矩的基底,他才能逐渐变化线条、改造空间,成就伟大的画风。
立于礼,才能知根底,才能谈创新。
四十而不惑
“立于礼”后对于自己所走的路,免不了要经过一番怀疑,甚至是动摇。如孔子自己,面对乱如麻的春秋格局,他也曾“累累若丧家之犬”。但吃得苦越多,越体会到理想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理念中,恢复周礼是他毕生的追求。经过的战乱越多,他对礼仪的追求就越坚定。此之谓“不惑”。
华人大导演李安,年近四十才拍出自己的处女作三部曲,但却一举获得了金马奖、金狮奖等大奖,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当年坚持的电影梦是正确的。
中国人的“不惑”往往如此,潜藏得很深。要经过一波三折的磨难,“不惑”的理想才显出坚不可摧的魅力。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即是每个人活于世上所应担负的一份使命。过了不惑之年,奋斗到了一定境界,要开始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认真梳理。孔子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学问已达化境,开始退隐而修《诗》《书》《礼》《乐》,为后世的文化传承作出巨大贡献。
六十而耳顺
按照字面理解,“六十而耳顺”的意思,是说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心里依然平静。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
而更深层次的“耳顺”,是指“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听其言而能知其人,乃至观察世界、社会都用耳朵去聆听,因为眼只观前面,而耳可听八方,甚至可以调动身体其他器官的触感,汇聚于心,达致无所不通、无所不解的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自己的“天命”了如指掌的人,才能从心所欲。因为经过长期自我修持,内外打通,一切规矩都是我自身的规矩,这些规矩不是个人的约束,反而是内外相互印证的证明。甚至可以说,到达这一境界的人,本身就是规则的制定者,是引领时代走向的风云人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人生的修道阶段;五十而知天命,是悟道的象征;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为证道的表现。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在曲折进取的道路,我们一步一步走,总会遇到不一样的风光。而只有努力过后,我们的人生才能算得上真的完满。
相关参考
什么是三十立、四十不惑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能理解具体含义么? 三十而立,立什么 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
什么是三十立、四十不惑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能理解具体含义么? 三十而立,立什么 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
(术语)唯识宗对于慈恩大师之立四十一位,西明法师立五十一位,初之十信,更分地位十信,与行解十信之二义。而地位之十信者,排列于十住前之位也。
(术语)唯识宗对于慈恩大师之立四十一位,西明法师立五十一位,初之十信,更分地位十信,与行解十信之二义。而地位之十信者,排列于十住前之位也。
(术语)唯识宗对于慈恩大师之立四十一位,西明法师立五十一位,初之十信,更分地位十信,与行解十信之二义。而地位之十信者,排列于十住前之位也。
(术语)唯识宗对于慈恩大师之立四十一位,西明法师立五十一位,初之十信,更分地位十信,与行解十信之二义。而地位之十信者,排列于十住前之位也。
四十岁励志语录: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岁的年龄,正处于中年的中间。这是一个尴尬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和压力都在肩上。遇到爱情,只能眼睁睁放手,爱不能说不能牵手;理想一点点消散,被生
梵名Śata-pañcāśatakastotra。全一卷。摩咥里利制咤造,唐代义净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书中以一百四十八颂赞叹佛德。〔开元释教录卷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p42
梵名Śata-pañcāśatakastotra。全一卷。摩咥里利制咤造,唐代义净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书中以一百四十八颂赞叹佛德。〔开元释教录卷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p42
位于台湾桃园。达明法师创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始称福安堂。后因信徒日增,原址不敷使用,遂购寺前土地三百坪,于四十五年增建四层大楼一栋,四十八年改称福安寺。大楼工程于五十年完竣。p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