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阿昌族习俗 阿昌族民风民俗简介
Posted 传统文化
篇首语: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阿昌族习俗 阿昌族民风民俗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祝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
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
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
相关参考
阿昌族的丧葬一般分为土葬和火葬两种。对非正常死亡者,如传染病死、凶死、难产死,行火葬。对正常去世者的丧葬仪式由“报丧入殓”、“停尸发送”、“祭奠出殡”、“土葬接灵”等几个部分组成。报丧入殓。老人去世后
阿昌族的丧葬一般分为土葬和火葬两种。对非正常死亡者,如传染病死、凶死、难产死,行火葬。对正常去世者的丧葬仪式由“报丧入殓”、“停尸发送”、“祭奠出殡”、“土葬接灵”等几个部分组成。报丧入殓。老人去世后
阿昌族的居住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正两厢。正房中堂设火塘,会客、议事、日常多在此。中堂正墙上设家堂摆神龛、设“天地君亲师位”,用于祭祖;有“活袍”(经师)之家,旁边另设祭师处,供奉木马、雉尾扇等神物。家
阿昌族的居住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正两厢。正房中堂设火塘,会客、议事、日常多在此。中堂正墙上设家堂摆神龛、设“天地君亲师位”,用于祭祖;有“活袍”(经师)之家,旁边另设祭师处,供奉木马、雉尾扇等神物。家
春节期间,阿昌族村寨除立秋千外,还玩春灯。阿昌族玩春灯的历史据传已有数百年了,但由于阿昌族没有文字,所以确切的年代谁也说不清楚。阿昌族玩春灯的来历,主要是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他们认为灯有“灯神”,“
春节期间,阿昌族村寨除立秋千外,还玩春灯。阿昌族玩春灯的历史据传已有数百年了,但由于阿昌族没有文字,所以确切的年代谁也说不清楚。阿昌族玩春灯的来历,主要是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他们认为灯有“灯神”,“
在滇西阿昌族地区,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的新婚夫妇,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在娘家拜年的“吃春客”活动。此后,新媳妇将要与新郎官结伴从娘家返回夫家。清晨,娘家人要隆重的置办酒席,款待家族亲戚、亲朋好友,
在滇西阿昌族地区,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的新婚夫妇,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在娘家拜年的“吃春客”活动。此后,新媳妇将要与新郎官结伴从娘家返回夫家。清晨,娘家人要隆重的置办酒席,款待家族亲戚、亲朋好友,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云南省一带。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居住在边疆的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云南省一带。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居住在边疆的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