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哈尼族的棕扇舞是怎样跳的
Posted 传统文化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哈尼族的棕扇舞是怎样跳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棕扇舞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为了将这神奇的民族舞蹈传承下去,目前经过改编,形成了三个新的版本:小学生课间操,表现学生的活泼;中学生课间操,表现青年的活力;成年人棕扇舞,表现成年人的狂野。
神话:哈尼族《棕扇舞》
棕扇舞是流传于羊街乡及那诺乡哈尼(支系糯比)族民间的传统舞蹈。据棕扇舞研究者倪伟顺老师介绍,棕扇舞早期用于丧葬活动,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棕扇舞走进日常生活,逢年过节、农闲时哈尼族百姓也跳棕扇舞。棕扇舞是哈尼族在漫长的游牧迁徙历史和狩猎采集中产生的,并通过丧葬祭祀活动得以巩固发展,是最古老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它是元江县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哈尼族民俗习性相互交融,互相结合传承至今,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形式。
近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元江县哈尼族棕扇舞于2007年9月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棕扇舞蕴涵了哈尼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等领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哈尼族棕扇舞体现出深沉、古朴、柔韧、粗犷的特点,是哈尼族民间文化艺术在众多文化层面的集中表现。
其中深沉、内敛的风格和色彩,表现出哈尼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品质,而粗犷、豪迈的特点又是这个民族精神意志的重要体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哈尼族的棕扇舞是哈尼族智慧的结晶,也应该是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如今,在众多文艺工作者以及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棕扇舞通过世代流传,它从民间淳朴的丧葬祭祀礼仪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融民族风情风光和歌舞表演为一体的旅游开发项目。它不仅成为了哈尼族展现民族内在性格和追求自我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还成为了哈尼族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
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棕扇舞在整个民族中越来越兴盛,它不仅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且是哈尼族千百年来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相关参考
鹰舞主要是男人的舞蹈,但也有男女合跳的,也有集体跳的,遇到节日或是婚礼,只要是鹰笛和手鼓声一响起,男男女女都会翩翩起舞。在鹰舞中还有“马舞”、“箭舞”、“刀舞”等舞蹈,也是用鹰笛和手鼓伴奏,其舞步和鹰
鹰舞主要是男人的舞蹈,但也有男女合跳的,也有集体跳的,遇到节日或是婚礼,只要是鹰笛和手鼓声一响起,男男女女都会翩翩起舞。在鹰舞中还有“马舞”、“箭舞”、“刀舞”等舞蹈,也是用鹰笛和手鼓伴奏,其舞步和鹰
羌族人民在欢度年节、举行婚礼或亲朋聚会时最爱跳喜事锅庄。大家边唱边舞,通宵达旦,非常热闹。喜事锅庄包括在传统婚礼仪式上跳的“仪礼舞”、“祝贺舞”以及“农节舞”、“游戏锅庄”等。在举行传统的羌族婚礼时
羌族人民在欢度年节、举行婚礼或亲朋聚会时最爱跳喜事锅庄。大家边唱边舞,通宵达旦,非常热闹。喜事锅庄包括在传统婚礼仪式上跳的“仪礼舞”、“祝贺舞”以及“农节舞”、“游戏锅庄”等。在举行传统的羌族婚礼时
“斗角舞”是表现两条牛斗角的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都柳江上游三都一带水族居住区。牛是农民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过去,牛是农耕劳动的重要生产工具。因此,千古以来,农耕民族都喜爱牛,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歌颂牛,
“斗角舞”是表现两条牛斗角的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都柳江上游三都一带水族居住区。牛是农民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过去,牛是农耕劳动的重要生产工具。因此,千古以来,农耕民族都喜爱牛,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歌颂牛,
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甸
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甸
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由无意中发现打击山中空心树会发出响声,于是他们用原木凿空绷上牛皮,做成了鼓。鼓声除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外,有时也可以轻轻地敲击起到
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由无意中发现打击山中空心树会发出响声,于是他们用原木凿空绷上牛皮,做成了鼓。鼓声除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外,有时也可以轻轻地敲击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