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庄子为什么会选择逍遥的这条道路?
Posted 庄子
篇首语: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庄子为什么会选择逍遥的这条道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想,要是中国文化史没有庄子这样的哲学家,中国哲学的气韵一定会输不少;要是中国文学史没有《庄子》这部奇书,中国文学的明灯一定会黯几分。历经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谈庄子、看庄子,他是一个人?一部书?一个梦?还是一种文化现象?谁也说不清楚。我们雾里看花,但我们知道那是花,而且不是普通的花,那是怒放在中国文化源头的一枝奇葩。
战国中期,天下乱得一塌糊涂,乱得看不到一点文明的影子。庄子是一个单薄的书生。他看上去再普通不过,个子矮瘦,家境不富也不贫寒,生性机智,好读书,好远游,好与三教九流为伍。那个时候出版社极少,书也极少,所以庄子三下两下就把天下的书读完了。生逢乱世,远游也不是好玩的事情,但庄子为了开阔眼界,执意从老家宋国蒙邑出发,往南游历楚越之地。为什么选择楚越呢?一是因为他最佩服的文化大师老子是楚国苦县人,二是因为楚越相比中原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那里的“野”、那里的“蛮”,十分贴切他心目中“无圣无盗”的“至德之世”。庄子特别不喜欢圣人。他有一句名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七雄相拼,你死我活,哀鸿遍野,你说能把“圣人”的牌位摆在哪里?莽莽暴君,赳赳武夫,有的是残忍心性,有的是虎狼之师,他们就缺“圣人”那一套主义和理论。圣人为暴政张目,为恶行壮胆,为阴谋增色,你说庄子恨不恨圣人!远古的圣人,像尧呵舜呵,庄子懒得答理,太远了,打个招呼都很费力。庄子毫不留情地拿了最近的圣人开刀,好在那个时候大盗多,圣人也多,其中杰出代表就是长得酷似阳虎而差点挨打的孔子。庄子其实最欣赏孔子两样东西,一是学识,一是意志力。但他认为孔子没有把这两样东西用对地方,他用了它们周游列国,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结果累累若丧家之犬。所以,庄子也最讨厌孔子两样东西,一是好为人师,一是张口贤闭口礼,不管现实世界如何倾轧,如何动荡,一个劲念自己的经,说得好听点是书生气,不谙世事;说得不好听那就是虚伪。后世不知有多少儒生中了他们先祖孔夫子的邪气,一边高唱修齐治平,一边把自己的脑袋摇得像货郎鼓,却没几个人听。“百无一用是书生”,庄子早就看不惯与看不起儒家这种作风。
庄子喜欢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作家、大隐士,他作古正经教过孔子的课,虽然教的只是选修课,但孔子多次在《论语》中炫耀他和老子的师生之谊,好像时下许多人到某“大师”门庭一坐就自称学生一样,孔子在那样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亦不能免俗。当然,孔子听老子的课不是为了名份,而是真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他致君尧舜打下扎实基础。庄子把老子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怀念他,学习他,但并不是亦步亦趋,否则就不是庄子了。庄子尖锐批判孔子的虚伪,也不认同老子的虚幻,老子皓首穷经,仙风道骨,他的学问和智慧直怕两千五百年来都是天下第一,可他不立文字,他蔑视世俗,躲避喧嚣。本来还在周王朝的守藏室当了一个史官,因王室内乱,他辞职去都。至函谷关,一个叫喜的守卫劝他留下一部书,他就留了洋洋五千言,名为《道德经》。庄子觉得老子这么做太玄了,不值得,要不是函谷关还有个认得老子、爱读书的守卫,中国文化史该会有一个多大缺口啊!
庄子既不像孔子那样,嚣然尘上,到处求官;也不像老子那样,甘弱守雌,遁身避世。他当隐士选择了“陆沉”,意即“自埋于民,自藏于畔”。现实是不可逃避的,你必须生活在人群当中,但你的心可以沉下去,可以沉溺于思考和狂放之中。跑到山上去当隐士算不得本事,在闹市中能够清心寡欲、宁静致远,才是真正的卓尔不群。庄子追求的“大道”,不是寂无一人,而是如何在人群中、在社会中海阔天空。所以,庄子写的《养生主》不是我们现在的美容保健手册,而是探讨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复杂关系,于荆榛遍地中得一安身立命之地。庄子认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惟一的办法是“与天为徒”,而不能与人为徒,一旦与人为徒就会产生秩序和等级,而与天为徒,则众生平等,只有在天面前,人是不需要遮掩的。你狂放也好,堕落也好,平静也好,在天那里都只有一个不经意的表情,无论花朵的暗香,抑或雷霆的震怒,都不能让天动容。“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不可奈何是社会的事,个人无能为力;但安之若命则关乎个体存废,对生命的珍爱与护惜是每个人一生中最艰深的课题。
这个“知”字非常重要,庄子不主张祛智守愚,他主张“知”,就是说你不那样做,你还要明白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出世与入世都好,人各有志,但如果你没有把道理悟透,出入都会碰壁。很多人在生活中上下无据、进退两难,就是因为没有悟透。“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庄子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想象得出他那苦口婆心的样子。可见,庄子的逍遥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与物为春”;不是外表散漫,而是内心和豫;不是追求生活的随心所欲,而是讲究生命在乱世中的安顿。治世中的飘逸只能算是自然的舒展,而乱世中的平和才是一种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浪漫。于是,庄子主张忘形,忘形就是把形体层面的东西从心灵中驱逐出去,所谓放浪形骸、澡雪精神,拘于形则人的精神无法得到解放,放弃形则名缰自解、利锁自落,整个人都会轻松自在。为了强调忘形,庄子不惜走极端,搬来一些佝偻断足的人,像支离疏、王骀等,以形体的残缺来衬托他们德性的光辉。这种对比恰好让我们看到庄子激扬弘厉、愤世嫉俗的一面。形如槁木不是平和,死气沉沉更不是平和。残疾人在任何社会环境中都是社会的底层,庄子却视之如宝,奉若上宾。肢体强健的人,深受奔波劳碌之苦,以好恶得失内伤其身;残疾人饱经虐待,受尽贬抑,反而心如止水,德似满月,最终能归于寂静。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乎大哉,独成其天。”这个小与大,不是指体积上的,而是指内在的容量。“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秋毫之末中有生命的律动,有思想的敏感,有自然的神韵,有天地的丰采,而把功名利禄视为重如泰山的熙熙攘攘之辈,不就如蝇头蜗角么?楚王看中庄子的才华,曾欲聘之为相,庄子当然拒绝了。但庄子并不是认为当官一定不好,他对从政没有成见,他只是强烈反对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凌驾于百姓福祉之上,而官场刻板严肃的等级秩序又往往容易使人错乱、迷失,也是他最不情愿的。为给自己和家庭谋取一个理想的生存境遇,他不得不对世俗作一些妥协,比如,他找挂着相印的惠施帮忙,当了一个既有公俸、又远离常规官僚体系,悠闲自得的漆园吏。他和惠施是老同学、老朋友、老对手,他们之间的每一次辩论都是那个年代思想界的大事。他们的观念越对立,交情就越深厚,这种惺惺相惜后世再不多见。
漆园在宋国蒙邑的蒙山西北部。这里山川形胜,水草丰美,庄子乐此不彼。他把漆园打点得井井有条,既能按时上缴中央财政,还大幅度提高了员工待遇。他的管理秘诀只有一条:尊重每一个人,然后让他们干好自己的事。然而,漆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庄子很快就遭到“仁义之君”的挑衅与逼压,他赶忙全身而退,在任上正好四年。四年官吏生涯给了庄子极为难得的历练,从徜徉山水、俯仰自得到险些掉了脑袋,庄子变得更平和、更睿智,他在官场沉浮中自己挽救了自己,从此精神的快马便一日千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世俗处”。如果说,以前的庄子还有恃才傲物,还有锋芒毕露,那么去职后的庄子就充满了对自然和命运的谦恭。他开始变得“无情”,这个无情不是冷漠,而是将内心的炽热消解在恬淡的生态里,超越那些得失好恶的人伦之情,而拥有纵浪大化的天地之情。庄子把它叫作“心斋”。
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惠施认为庄子太过分,可在庄子的心目中,生与死已经连成一线,那是长长的一线,没有尽头。如果一天,有人突然告诉你“一只蚂蚁死了”,你会悲伤吗?我们和一只蚂蚁又有什么不同呢?庄子自己死前,写了七篇文章传世,当时即被奉为天下奇文。没有人知道庄子是什么时候死的,也没有谁知道他死在哪里了。我想,庄子用宏丽骀荡的文字为自己筑了一个永远的墓穴――他死在《庄子》里了,也活在《庄子》里。我们总是陶醉于庄周梦蝶的迷幻色彩,总是津津乐道于庄子与惠施的濠上之辩。但我们更应该想见,战国中期,争斗频仍,恐怖活动不断,想要有外在的潇洒即便是王公贵族都不太可能。于是,我们看到庄子这个普通书生,在跻身权贵与内在自由之间,毅然选择了自由。好比现在,无数英雄豪杰沦丧于灯红酒绿,又有几人能撇开浮华大道,寻一条小径走到自己内心,去品尝那自由的冷猪肉?
相关参考
逍遥,又作「消摇」,意为优游自得、安闲自在。逍遥是《庄子》一书思想的核心,指一种独立的无需任何凭籍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人们不能达到逍遥的原因是「有待」,也就是需要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如飞扬的尘
女人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本就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存在,一般传统的女性都会顾家,选择相夫教子,但是有些女性却选择在职场中奋斗,最终成为职场的女强人。她们选择这条道路一般都不会一帆风顺,甚至是历经坎坷,但是你知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
由《齐物论》谈庄子 面对战国百家争鸣的烦乱形势,庄子用道家超然的态度对待各个学派的争辩,庄子乃作《齐物论》,让世人们重新体会与自然为友的逍遥自适,旨在解开人们心灵的桎梏。庄子主张破除社会议论的绝对性
由《齐物论》谈庄子 面对战国百家争鸣的烦乱形势,庄子用道家超然的态度对待各个学派的争辩,庄子乃作《齐物论》,让世人们重新体会与自然为友的逍遥自适,旨在解开人们心灵的桎梏。庄子主张破除社会议论的绝对性
由《齐物论》谈庄子 面对战国百家争鸣的烦乱形势,庄子用道家超然的态度对待各个学派的争辩,庄子乃作《齐物论》,让世人们重新体会与自然为友的逍遥自适,旨在解开人们心灵的桎梏。庄子主张破除社会议论的绝对性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崇尚清静无为的精神自由,他的学说思想后来被称为庄学,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哲学思想学派。庄子一生追求逍遥出世,不肯入世为官。庄子在历史上是个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崇尚清静无为的精神自由,他的学说思想后来被称为庄学,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哲学思想学派。庄子一生追求逍遥出世,不肯入世为官。庄子在历史上是个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崇尚清静无为的精神自由,他的学说思想后来被称为庄学,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哲学思想学派。庄子一生追求逍遥出世,不肯入世为官。庄子在历史上是个
1、“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2、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3、同类相从,同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