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汤用彤生平简介,国学大家汤用彤

Posted 文化

篇首语: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汤用彤生平简介,国学大家汤用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汤用彤

字号:字锡予

生卒:1893年6月21日(农历)—1964年5月2日

时代:近现代

籍贯:祖籍湖北黄梅县

简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

生平简介

幼承庭训

汤用彤,字锡予,祖籍湖北黄梅,其父汤霖,字雨三,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戊戌变法的前一年署甘肃渭源,任上颇有政绩。次年卸任,先后在兰州、北京设馆教授。渭源耆宿裴建雄、张锡鹏、翔九均系其及门弟子。张氏解放后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是渭源县最后故世的晚清秀才。

汤用彤于1893年8月4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生于甘肃渭源,随父在任上束发修学,启蒙于父亲任教的学馆,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渭源硕儒杨筱霞既是汤氏总角之交,又是其同窗好友。据汤氏回忆:

彤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先父雨三公教人,虽谆谆于立身行己之端,而启发愚蒙,则常述前言往行以相告诫。彤梢长,寄心于玄远之学,居恒爱读内典。顾亦喜疏寻往古思想之脉络,宗派之变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

据此,我们可以理出汤用彤幼年时期四条主要线索:

一、幼承庭训,启发愚蒙。说明出身于仕宦之家的汤用彤,自幼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开始铸就其传统文化的心理模式。

二、谆谆于立身行己,告诫以前言往行。着重于儒家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内在道德修养以及圣贤经传的启蒙教育。这与其在清华就读时祟尚理学,视之为救国之良药的思想,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与其“昌明国故”的现代文化保守主义也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三、早览乙部,喜疏寻往古思想之脉络。说明他自幼接受史学教育,并受清儒“六经皆史”的影响,又“继承了乾嘉以来的考据之风”,为其在近代复古主义的大潮中,投身史学研究,特别是思想史研究,初创了学术基础。

四、爱读内典,寄心于玄远之学。吸引他把学术兴趣驰向佛学、玄学、印度哲学等形而上的空旷原野。汤氏以后之所以能够在冷僻艰深、微妙难知的佛学领域,创造出众口皆碑、无人超越的成就,无不得力于此。

清华学堂

汤用彤出生的年代正是新旧交替的年代,是中西交汇,新学、旧学并陈的年代。1895年,欧阳中鹄力主废除八股。1896年,张之洞奏请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清廷下令各地书院改为高等、中级和小学堂,兼习中学西学。1898年,梁启超上书督察院,请明诏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制六科。同年八股废,学校兴,自隋唐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科举入仕的老路已成为历史陈迹。处在这个时代潮流中,尚且幼小的汤用彤,尽管随其父的教馆,自兰州迁往北京,但决不可能再固守读经致仕的传统,也不可能固守晚清新学家以经术求治术,变法维新的传统。

辛亥革命前,未及弱冠的汤用彤,便离开父亲的学馆,求学于北京顺天学堂,自此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思想上展开了面向新世界的窗口。民国元年,汤氏考入清华学堂,此时正是汤氏意气风发的弱冠之年,清华无疑成为其新思想和整个文化观念孕育的温床。汤氏自1912年入学,至1916年毕业,在清华攻读五年,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基本训练,并濡染了美国耶鲁大学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校风。这不仅为其留学美国、获哲学硕士学位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学和科学的基础,而且为其日后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16年,汤用彤以优异成绩完成清华学业,同时考取官费留美,但因治疗眼疾未能成行,最终留校教授国文,并担任校刊《清华周刊》总编之职。考取官费留美并留校任教国文,足见汤氏是一个契符清华精神的佼佼者,也足见其深厚的国学基础。这些都可以从他在清华期间发表于《清华周刊》的一系列文章中得到资证。然而,清华毕竟不是耶鲁,更不是哈佛,汤用彤毕竟是传统文化熏陶出来,并铸就其文化雏形的中国知识分子。他虽然不可能固守科举入仕、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思维模式,但也决不可能改变民族文化在他心理深层的积淀。此时,他孜孜汲取的西方文化知识,也只能是对国学缺憾的补充和修正。换句话说,此时他走的路子基本上没有突破中体西用的樊篱。即使以后,他也始终没有像自由派胡适,激进派的陈序经一流力主西化而打算同传统决裂,而是把他那实现传统文化转化的思想变得更加完整绵密。

从汤氏就读清华时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来看,其中有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阐发,诸如哲学、生物学,以及为当时知识界津津乐道的社会进化观念,但更为显著的是阐述其理学救国的学术思想。在“幼承庭训”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其“昌明国故,融化新知”的保守主义的文化观念。当然,这也同当时用国粹激励种性,增强国民道德的时代思潮相吻合。

青年时期的汤氏在其初入京时,对宋明理学同样怀着轻蔑的态度。对理学先生,尤有不愿与之为伍的敌意。然而,他很快就把“自强自胜”,“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四千年之真文化真精神”的“鞭辟近里”之学,即理学之中。他首先写出了《理学澹言》的长篇论文,发表于《清华周刊》之上,阐王、进朱,表现了振兴国学、坚定精神,以救中国危亡之本―精神之弱的社会观念。另外,他还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理论之功用》、《新不朽论》、《植物之心理》、《快乐与痛苦》、《谈助》、《说衣食》等论文多篇,以及类似小说体裁的事实报道——《孤嫠泣》,还有外国文学著作评论四则,尽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展开了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文中无不直抒其崇尚程朱理学之胸臆,表现了重视东方精神文明,重视内在道理修养的保守主义倾向,这正是其文化观念发展变化的第一个阶段。

大洋彼岸

汤用彤清华时期的同学,以后足可以称为学衡派核心和主将的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先后均游学美国,并在大洋彼岸获得硕士学位。特别是吴宓,与汤用彤同年毕业,又与汤氏同时留清华任职。汤氏任国文教师,兼任《清华周刊》总编,吴氏则任文案处翻译。1917年,他们又都用庚子赔款留学美国。汤用彤正是从这一年才开始接受真正的西方文化教育。

汤用彤在哈佛学习两年,1920年入哈佛研究院,完全沉浸在沉静的哲学思维之海。学科涉及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正如乐黛云教授分析的那样,原就读于芝加哥西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以及加州贝克莱大学的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慕白璧德(Irving Babbit)教授之声名,先后转入哈佛,以白璧德为师,并非白璧德塑造了他们的思想,而是他们早已形成的思想雏形,与白氏新人文主义取得了共识,因而共同选择了白氏。汤用彤同样在白氏新人文主义的吸引下,系统地接受了白氏基于个人道德完善的“同情加选择”的人文思想,并受白氏重视佛教研究的影响,兼治佛教史研究所必需的梵文、巴利文。研究院学习期间,汤氏刻苦攻读,博采东西,并览今古,成绩优异,提前完成学业,于1922年获哲学硕士学位,与其清华、哈佛学友,以后的学衡派中坚成为我国第一代系统接受近代科学训练并正式灌注西方文化知识的学者。他与吴宓、陈寅恪被誉为“哈佛三杰”也得力于此。

故国新论

1922年,汤用彤载誉归国。其时新旧文化、中西文化、问题与主义、科学与玄学之争日益深化,学术界无不沉浸在古史考证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或创设历史依据。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于上年年底发行,于是掀起了一场如何重建中国文化争论的轩然大波。由学衡派创办的《学衡》杂志于这一年一月首刊。他们针对新文化运动只关心政治实体存亡,漠视传统文化绝续,企图以近代西方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的偏颇之弊,标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故,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学术宗旨,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同年7月欧阳竟无在金陵刻经处,泜洹精舍的基础上创办支那内学院,为近代佛学之勃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汤用彤就是在这样的学术风气中,不仅戴着硕士的高帽,更重要的是挟西方文化,具体说主要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之利器,并以深厚而扎实的佛学研究基础,登上中国近代学界这个大舞台,也登上了中国新式教育的讲坛。他应梅光迪、吴宓之邀,首先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继而于天津南开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执教,任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等职,前后九年左右。

就目前所知,汤用彤为中西文化讨论直接而发的仅有两篇文章。一是1943年1月发表于《学术季刊》第一卷二期的《文化之冲突与调和》。另一篇就是汤氏自哈佛初返国土不久,即发表于《中华新报》的《评近人之文化研究》,1922年12月出版的第十二期《学衡》头条全文转录。如果说其后的《文化之冲突与调和》以其人文主义为指导,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民族文化因革推移,悉由渐进的转化理论,那么,《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则是针对当时中西文化论战中的谬误有感而发的。

可以这样说,汤氏学术道路是由讲学、著述、译介三路并进的:

其一,在大学讲坛上讲授《中国佛教史》;

其二,译介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

其三,同时着手《中国佛教史》的撰著。

游学归来的汤用彤立即将其人文主义思想付诸学术实践。他不仅把西学引入旧学领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以西学屏障传统,藉以保存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如果说,清华是汤氏文化观念的摇篮,哈佛则是助其成长的舟楫,而归国后系统表述其人文主义文化观念的汤用彤,无疑是腾跃龙门之鱼,搏击长空之海燕了。

综上所述,先生幼承庭训,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教育,植入了往圣先贤的前言往行及忧国忧民的情思。二十岁以后在清华接受的新式教育,不仅没有使他同传统割裂,而且加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感情,面对近代西方文明的挑战,力图以西学翼护传统,逐渐形成反躬内省、坚定精神的理学救国思想。也正是这一思想,使他和他的同志选择了近代保守主义大师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五年间异国文化的熏陶又为其文化救国的国粹思想找到了他乡故知。儒家的道德伦理哲学,白璧德“同情加选择”的人文主义,在文化层面上的认同纯化而为一种“昌明国故,融化新知”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其归国后的二十余年中逐渐系统化而为一种以古论今、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文化整合系统和全面立论、分疏事实、传统考证、科学比较的治学方法。同时他受白璧德、莫尔的影响,选择了中国佛教为研究对象,刻苦攻读梵文、巴利文,并提出了同情默应、心性体会、广搜精求的治佛教史的思想,在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创造出前无古人,至今也未有人超越的成就。

他对于传统洞悉入微,却没有丝毫守旧之士大夫积习。他是号称哈佛三杰之一的美国留学生,而不露少许时髦之学者风度。因此在中西争论的大潮中融凝如一,既不以西人为祖师,赶作一些政治、社会思想的时髦文章,也不以本族为至善,视传统为无可变革的单一体系。他藉雄辩的历史事实,阐明因革损益的文化转化观念而异军突立,同时表现了他“独立不倚”的人格和学术思想。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学术巨变的年代,也是汤用彤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

相关参考

道教 汤用明简介

汤用明,字晦之。北宋时钟陵(今属江西省)人。据《茅山志》卷十六载,神锋凌迈,通经博物,专内炼坐忘之学。元祐初年(1086年—1094年)闻茅山刘先生道行高洁。遂诣茅山师事之,参受经法。与卢必强、汤道原

文史百科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故事

1、喜欢当和尚的梁朝皇帝萧衍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汤用彤先生总结说;“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

文史百科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故事

1、喜欢当和尚的梁朝皇帝萧衍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汤用彤先生总结说;“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

文史百科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故事

1、喜欢当和尚的梁朝皇帝萧衍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汤用彤先生总结说;“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

传统文化 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生平简介

我们去应聘工作的时候,都是要投简历的。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大书法家欧阳询要去找一份工作,那么他的简历又会怎么写呢?是写自己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然后一一列举自己在书法上的成就,还是将自己的作品直接上呈呢?

传统文化 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生平简介

我们去应聘工作的时候,都是要投简历的。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大书法家欧阳询要去找一份工作,那么他的简历又会怎么写呢?是写自己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然后一一列举自己在书法上的成就,还是将自己的作品直接上呈呢?

传统文化 元曲四大家之马致远生平简介 秋思之祖马致远作品特点解析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

传统文化 元曲四大家之马致远生平简介 秋思之祖马致远作品特点解析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

传统文化 王鹏运晚清官员、词人生平简介,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

传统文化 王鹏运晚清官员、词人生平简介,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