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 子路率尔而对曰什么意思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 子路率尔而对曰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是一个儒学大家,不仅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会因材施教,并且非常注重知识的实践,对于一件未知的事情不仅仅听别人如何说,还要自己亲眼所见,亲身做一下实验,这样得来的知识就比较的真实,即使是一件小事,自己如果有疑惑,也一定要坚持实验一下,而不是人云亦云,也就是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存疑。  

《说苑》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孔子去周庙参观,看到有欹器,问,这是什么?有人说,这是放在座右,作为劝谏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器皿,如果里面空了就会倾斜,如果里面的水适当就会比较中正,如果满了就会倾倒。是这样吧?回答说,是的。于是孔子让子路取来水试一下,见到果然是这样的,孔子长叹一声说,是啊,世界上哪里有满了不不覆的道理呢?于是子路问,有能够使得满了而不覆的方法吗?孔子说:“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习此道,惟至德者及之。”满而不覆的情况只有那些德行非常好的人才可以做到。

通过这种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一切学问是非常的谨慎的,对于自己存在疑问的事情一定要亲身的验证一下,可以说其治学相当的严谨,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使事物永远保持不覆,那么就需要积极的修行自己的德行,做到自己主动的走向相反的方向才可以,做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

  子路的性格怎样

子路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多,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为子路费了很多的笔墨,孔子对于子路是非常了解的,对于子路的性格特点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孔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出了子路可能不能善终的预言,事实证明这一推断是非常准确的,我们现在说性格决定命运,子路的性格可能已经决定了其在那个纷乱的时代不能善终的命运。  

子路是豪爽大方的,孔子曾经问子路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跟我的好朋友一起享用我的好车,好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是喜欢交朋友的,当然这是子路的志向,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的为人。

子路是勇敢的,孔子对于子路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我想孔子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而孔子却评价子路的勇敢超过了自己,所以子路一定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子路也是好学并且勇于实践的,子路经常问孔子一些问题,并且《论语》中说子路“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并不是死读书的一个人,是积极的实践的,对于不能及时实践的知识并不希望听到,因为不能实践听到了会觉得内疚。

子路是一个直爽的人,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子路曾经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是一个丝毫不矫揉造作的人,一个非常率真的人。另外,子路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敢于顶撞孔子的弟子,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起直爽的性格。

子路又是一个迂腐的人,这一点从子路之死就可以看到,明明知道自己去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却还是去送死,在其与敌人战斗的时候竟然看重君子的帽子,而不去关注君子的性命,死的那么惨烈,让人叹息。

子路率尔而对曰什么意思

子路是一个性子比较急的人,是一个心里不放事情的人,非常的勇敢,也非常的自信,有人说子路勇猛有余但是智谋不足,这样一个人对人对事总是非常的率直,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不加以考虑,所以在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的时候孔子才建议其多听一下父兄的意见才可以行事,可以说孔子对子路还是非常了解的。  

史书中记载了关于子路的这样一件事,子路不假思索的说,一个有一千辆战车的大国,夹在两个强国之间,经常受到强国的攻击,并且百姓又食不果腹,如果给我一个这样的国家让我去治理,那么我只需要用三年的功夫就能够使得这个国家的人民勇敢善战,使得这个国家的人知道做人的道理。

从上面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性子是非常莽直的,说其自信也好,说其不谦虚也罢,总而言之,子路的理想是有一个国家可以治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积极的入世精神,这是儒家积极进取的一种思想表现,是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一种表现。子路表示自己不仅仅能够治军,还可以治民。从这里可以看到子路是非常的直率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想法丝毫不加以掩饰,作为受到孔子器重的学生,我想子路一定是有着治理国家的能力的,所以说其这些语言是对自己的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是可以的。

  子路的死因是什么

子路是勇猛的,也是伉直的,是豪爽的,也是仗义的,但是就其死因来说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值得,所以后世对于子路的评价是,子路多少有点有勇无谋,子路的形象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的一大部分士,其死亡更是代表了当时士的死法,“士为知己者死”。甚至是死亡的时候也不能违背君子之道,让人感觉多少有点中了“君子”的毒。  

《史记》中详细的记载了子路的死亡。卫灵公的时候,卫灵公有一个妖冶的女人,与太子蒯聩有染,太子蒯聩害怕被诛杀,所以逃亡在外,于是卫灵公死了之后,蒯聩的儿子姬辄被拥立为国君,就是卫出公,卫出公继位后丝毫没有将国君的位置让给自己的父亲的想法,并且对逃亡在外的父亲没有任何的表示。十二年后,蒯聩越想越觉得心理难以平衡,于是悄悄的回到卫国,与大夫孔悝一起发动政变,赶走了儿子卫出公。子路听说了这件事非常的气愤,于是赶去城里要求国君不要用参与政变的孔悝,甚至在被拒绝后,要放火烧国君与孔悝站立的高台,于是蒯聩让石乞、壶黶攻击子路,子路以一当二进行战斗,战斗中帽子的带子被割断,帽子掉在了地上,本来子路可以不管帽子继续战斗,但是子路却停止了战斗,弯腰捡起帽子,并且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因为捡帽子,子路被杀死了,子路死后被砍成了肉泥,死的实在是太惨了。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政变,哭道:“子路死矣!”可见对其学生是非常了解的。

子路的死有点不值得,所以我们觉得子路有点迂腐,如果说这就是子路追求的君子之道,那么一定是君子之道害了他。

子路问成人解读

子路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虽然心机不深,虽然称不上是智勇双全,但是子路勇敢豪爽,向往着君子之道,向往着做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人呢?子路自己并不是很清楚,或者是心里有一个标准但是有点拿不准,所以子路去问自己的老师,于是就有了《论语》中的小故事《子路问成人》。  

子路问老师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完美的人呢?孔子总结说,一个完美的人需要具备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和冉求的多才多艺,这样的人才是完美的。但是完美的人也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只需要在看到钱财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义,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去退缩,甚至是不惜牺牲生命,约定的事情和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守信,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的就可以称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孔子在说到一个完美的人的时候并没有采用遥不可及的标尺,而是将普通人完全能够做到的一些标准作为完美的人的定义,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非常的现实,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看那些标准是多么容易做到,当看到金钱的时候,要想到这些钱拿了是不是不义之财,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这就可以了,当出现危险的时候可以挺身而出,与人有约一定要守信,这些事情是多么容易做到的啊,所以每个人在做到这些的时候都可以在心里奖励自己一下,我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多么让人开心!

 子路第十三译文

《论语-子路》中一共包括三十篇孔子与弟子的言行,可以说包括了很多为官、为人之道,仔细读来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其中很多的言语已经在现代社会成为了固定的成语,可见儒家学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时间磨砺不仅仅没有褪色,而是更加的显现出了其特有的魅力。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中孔子只说了一句话:“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的行为品德比较端正的话,那么管理政事就没有什么困难的,如果自己的行为品德不能端正,那么就没有办法去要求别人的行为品德端正。我们现代人说“正人先正己”就是从这里衍伸出来的。

孔子的这一主张是要求为政者不仅仅要制定法律、准则,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做好这些行为与准则,特别是老师,作为老师教育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先使得自己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做到自己的品行端正,不然的话,就是纸上谈兵,所说的那些道德理论就是海市蜃楼,让学生怀疑老师的理论,那么就会没有任何的教育作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正人先正己,这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孔子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从政或者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一种要求,可以说也是儒家的一个道德要求,儒家学说之所以被很多统治者推崇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怎么看孔子得意门生子路之死 子路有什么远大志向

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生而有勇力,且性格刚直,深受孔子的器重。子路之死,也曾让孔子十分悲痛。  说起子路之死,和他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这件事要从卫国内乱说起。卫国有个国君卫灵公,卫灵公的妻

传统文化 怎么看孔子得意门生子路之死 子路有什么远大志向

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生而有勇力,且性格刚直,深受孔子的器重。子路之死,也曾让孔子十分悲痛。  说起子路之死,和他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这件事要从卫国内乱说起。卫国有个国君卫灵公,卫灵公的妻

传统文化 子路负米的故事 子路的性格是怎样的

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

传统文化 子路负米的故事 子路的性格是怎样的

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

传统文化 儒家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子路见孔子发生了什么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新的领域,形成以“仁”、“礼”为中心的政治主张。孔子政治主张下的“仁”:仁者爱人。仁者的

传统文化 儒家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子路见孔子发生了什么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新的领域,形成以“仁”、“礼”为中心的政治主张。孔子政治主张下的“仁”:仁者爱人。仁者的

成语故事 难能可贵

  子路、子贡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很勇敢。子路63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知道消息后,马上赶往京城救难。到了城外

成语故事 四体不勤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经历卫、陈、蔡等国的碰壁后,从叶邑出来迷了路,子路前去问路,回来后发现不见了孔子,就问地里耕种的农夫,农夫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发现遇到德高的隐

文史百科 中国有关孝的故事

1、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顺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

文史百科 中国有关孝的故事

1、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顺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