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曾子换席讲的是什么?孔子为何选曾子接自己的衣钵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曾子换席讲的是什么?孔子为何选曾子接自己的衣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子师孔子的学生之一,入学时间并不长,资历不是最老的,才学是中上等。但是孔子死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亲孙子子思,而是将门下包括子思全部托付给了年轻的曾子,这是为什么呢?颜回毫无疑问是孔子的接班人,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在论政篇章里面提到,颜回的悟性非常高,而且人又公正谦虚,对长者恭敬;凡事就事论事,不迁怒别人,能够对人不存二心,颜回也相当好学;在个人生活上,他安贫乐道;孔子认为宴会时最能懂他心意的人,他说的话,做的事,都不需要孔子多加指导,一个眼神或者只言片语,颜回就能懂他的意思,颜回死之后,孔子悲痛万分,像死了儿子一样。
但是人死不能复生,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必须找一个接班人,他的身体也非常不好了。曾子并不是最聪慧的,孔子曾经说他鲁莽迟钝,遭受父亲的杖责也不知道躲避,生生受着,不仅让自己的身体损伤,也损坏了父亲的名声。但是最后孔子还是看中了曾子的“鲁”。正因为曾子恪守礼数,可以控制,他才能安心的将孔门心法传给他。在孔子死后,他的很多弟子都开始自立门派,唯独只有曾子恭恭敬敬的维护着孔子的地位,传承着孔门的思想理念,不激进的人至少不会犯什么大错。他的弟子和孙子他的性格都特别了解,把位置传给曾子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曾子活到七十岁的时候,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疾病缠身,他怕自己时日无多,于是把弟子叫到床前,交代他们一些处事的原则。只见曾子掀开自己的被子,让弟子看自己健全的双手双脚,对他们说:“我这一辈子正像诗经里面说的,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好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为了能够保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不受损毁,你们以后要记住,要用君子的言行举止来要求自己。容貌上要健康斯文不能暴戾,说话言辞都要彬彬有礼,时刻记住自己和乡野粗鄙之人不同。不要忘记修身养性之道。”
曾子挨到了七十一岁的时候,大限已经到了,一天晚上,乐正子春、曾子的两个儿子曾元、曾申还有一个仆人在旁边伺候,这时候仆人无心说了一句:“主人的席子好华丽,是士大夫用的吧。”乐正子春连忙说了一句:“住嘴”。但是曾子还是听到了,连忙努力的爬起来,让别人把他的席子换了:“我这一生都没有做到士大夫,怎么可以士大夫才用的席子。”乐正子春心疼曾子:“您老人家现在行动什么的都不方便,不宜移动,咱们等到天亮再换好么?”曾子怒道:“你对我的关爱还不如小童对我的关爱,君子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德行,我没有到那个位置,就不应该享受那种待遇,要克己复礼,遵循自己的本分。我这一生都在要求自己,死的时候也要这样。”但是还没等席子换好,他就死了。
曾子是一个被认为有着大气节的人,严以律己,恪守古法,遵守礼制。他死之前因为自己没能做到士大夫但是用了士大夫级别的物品感到惶恐,在病入膏肓的时候还要弟子起身,将席子换了,但是没等到席子换好,就咽气了。他的事迹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儒林外史里面有个严监生,他在将死之时还不忘伸出两根手指,示意为了节省油灯,只要点一根灯芯就行了,这显示出了他的守财奴嘴脸。曾子死前要求换掉华丽的席子却和严监生截然不同,他不是吝啬,而是为了维护他毕生所恪守的“礼制”。在什么级别享受什么级别的待遇,人有等级观念,不能轻易僭越,他维护自己的信念,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被后世的文臣效仿,气节大于一切。
但是曾子换席的做法不建议效仿,精神却值得借鉴。要求别人怎么做,自己一定要做到,否则没有办法说服别人。做人要严谨的恪守原则,尤其是在小事上,更能体现出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坚守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信念和信仰,他是对自己坚守价值观的一种执着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全凭自己的喜好意志做一些事情,不能始终保持一个准则。在不同的事件上显示出不同的价值观,这是很危险的。每日浑浑噩噩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这种感觉的,人一定要有精神信仰,不管这个信仰是什么,他都会让人的言行有所依据,有依可循。
相关参考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在16岁时拜入孔子门下,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同时,也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出身
曾子是孔子的真传弟子,虽然他天资愚钝,但是他勤奋好学,最后成为了一代儒家大师,他的主要的思想主张被收录到《大学》之中,影响了后世很多的学子,其中他“一日三省”的典故更是流传甚广,对于后来的人产生了巨大
曾子是孔子的真传弟子,虽然他天资愚钝,但是他勤奋好学,最后成为了一代儒家大师,他的主要的思想主张被收录到《大学》之中,影响了后世很多的学子,其中他“一日三省”的典故更是流传甚广,对于后来的人产生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