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中国风俗:滁州地方戏曲
Posted 凤阳
篇首语:人生要事在于树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中国风俗:滁州地方戏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凤阳花鼓戏:是“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故又称“卫调花鼓戏”。清代中叶,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常被作为花鼓灯文场中的主要曲调来演唱,后来,艺人们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种的营养,根据说唱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表演,逐渐向戏剧演变,至光绪年间,形成花鼓戏。
民国初期,凤阳花鼓戏进入全盛期,许多知名艺人如陈广仁、李西、乔成、顾怀功等,活跃于沿淮一带的农村舞台,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吴汉杀妻》、《东回龙》、《西回龙》、《大隔帘》、《小隔帘》等70多出。花鼓戏伴奏只有锣鼓,没有弦乐,其中的三大件(锣、鼓、钹)必不可少,演奏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锣跟人,人跟锣,互为帮衬。
凤阳花鼓戏是“以唱为玩”的业余性质,解放前,演员皆为男性(女角由男性反串),唱腔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后,凤阳县人民政府曾两次抢救该剧种,先后两次成立凤阳花鼓戏剧团,并吸收女演员参加演出,他们将“凤阳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创作出凤阳花鼓《全家乐》,国家领导人董必武观看后给予很大鼓励,由于没有经济收入,1960年,凤阳花鼓戏剧团又被撤销。如今,花鼓戏所存曲调,仅供音乐工作者作创作素材。
相关参考
[豫剧]豫剧又叫靠山吼、河南腔、土梆戏、高调、河南梆子,是我国梆子声腔中重要的一支。豫剧之名,起于本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才普遍使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豫剧遭受挫折,传统剧目被迫停演,1976年
[豫剧]豫剧又叫靠山吼、河南腔、土梆戏、高调、河南梆子,是我国梆子声腔中重要的一支。豫剧之名,起于本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才普遍使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豫剧遭受挫折,传统剧目被迫停演,1976年
(一)民间音乐:民间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管子、笙、尖子、洞箫、二胡、四胡、板胡、坠胡、革胡、琵琶、三弦、月琴、秦琴、柳叶琴、鼓、腰鼓、板鼓、大筛锣、高音锣、中音锣、小锣等。(二)民间器乐曲:有吹管乐
(一)民间音乐:民间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管子、笙、尖子、洞箫、二胡、四胡、板胡、坠胡、革胡、琵琶、三弦、月琴、秦琴、柳叶琴、鼓、腰鼓、板鼓、大筛锣、高音锣、中音锣、小锣等。(二)民间器乐曲:有吹管乐
越剧是杭州的主要地方戏曲,七十年前流行在嵊县一带,现已成为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越剧擅长抒情,曲调优美,表演细腻。1949年前后,杭州有联友、蜜蜂等十多个越剧团。解放后,越剧试创男女合演,效果很好,常演
越剧是杭州的主要地方戏曲,七十年前流行在嵊县一带,现已成为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越剧擅长抒情,曲调优美,表演细腻。1949年前后,杭州有联友、蜜蜂等十多个越剧团。解放后,越剧试创男女合演,效果很好,常演
陇剧是甘肃省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流传在甘肃环县环江地带的陇东道情。陇东道情产生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察。据老艺人的记忆,首先把道情曲调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环县耿湾的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
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
陇剧是甘肃省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流传在甘肃环县环江地带的陇东道情。陇东道情产生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察。据老艺人的记忆,首先把道情曲调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环县耿湾的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
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