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回族礼仪风俗
Posted 周礼
篇首语:知识养成了思想,思想同时又在融化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回族礼仪风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族的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均受到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如诞生礼中回族妇女临产时的洗大净,命名礼中给婴儿取伊斯兰教先贤中的名子,向婴儿的左右耳朵分别念“班克”和“尕麦体”,见面礼中的道“色俩目”以及割“逊乃提”等等,都是从伊斯兰教沿用来的。但回族的人生仪礼和生活礼节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又有本民族鲜明的特点,与宗教维系有明显的区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习俗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出了多重的民俗结构。
二、回族的人生仪礼习俗受到了一些传统的吉凶祸福观念和人生观的影响。如诞生礼、命名礼、抓周礼等,新生婴儿没有任何社会行为,都是以亲族为重心,举行其仪式和活动。如诞生礼中,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父母和亲属用羊肉臊子面款待朋友,祝贺小孩长命百岁,婴儿满月剃头或有病散乜贴,以求吉利。同时,回族的人生礼仪习俗还表现出一种回族人民善良美好的愿望。如在命名礼中喜欢给婴儿取伊斯兰教中有名的先贤的名子,在抓周礼中希望孩子抓到理想的物品等等。
三、回族人生仪礼习俗比较俭朴,不大操大办,不搞繁文缛节,一般都在自己家庭或直系亲属中进行。在现代,这种仪礼除命名礼外,其它人生仪礼有所淡化,在城市尤为如此。
四、回族的生活礼节,表现出了一种文明礼貌的美德,也是一项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回族自形成以来,把讲礼貌作为共高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在见面礼中,回族的先民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礼貌语言“色俩目”,不仅见面道“色俩目”,分别时也道“色俩目”;认为道“色俩目”,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团结、友爱,还可化除成见。因此,回族始终保持了相互祝安问候、以礼待人的道德传统。不仅如此,回族还在行动上“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在待客礼中,回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诚恳待人,热情好客,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回族常用礼仪风俗介绍
见面礼。回族见面礼主要是道“色俩目”,阿拉伯音译,原意为和平、平安、安宁。回族人之间用以相互祝贺和问候。其全称问词是“按色俩目尔来坤”,意为“求真主赐你平安”,全称答词是“吾尔来坤色俩目”,意为“也求真主赐平安予你”。这一礼俗源自阿拉伯,据宗教传说,易卜拉欣及其妻子老来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他说“色俩目”,此后人们便仿此而行,而穆罕默德传教时期,说“色俩目”已很普遍,并被视作一种“圣行”。唐朝来华的阿拉伯、波斯人将这一礼俗带进了中国,并成为回族先民及回族人的礼俗,一直沿袭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回族凡是晚辈对长辈、幼者对长者、男女互相间,夫妻间,步行者对骑马者、少数人对多数人祝安问好皆用,即或出门在外的人给长辈写信时,称呼上也加上“代色俩目问候”这一祝安词,有些人出门在外,遇到异乡穆民,讲个“色俩目”就等于是自我介绍。双方会喜不自禁,甚至请你去家中作客,替你帮忙办事,正如历史上说的“回来行赉居送,千里不持粮”,就是此意。但如果见了老人不道安,就认为你不礼貌;有人给你说“色俩目”时你听而不答,视而不接就会惹人轻视,还可能引起误会。只有有问必答,才能引起敬慕之情,互敬互爱,促进友谊。
登门拜访时,应首先在门口征得主人许可后,方可进入,万不可冒昧闯入,惹人讨厌。在作客人座时,不能从人前面跨过,应先道声“色俩目”,要宽让,再坐下。在家中接待客人时,以喜悦面容相待,应马上沏茶、备饭,不可一见面先对客人说:“你吃饭了没?”“你喝茶不?”、“我给你做饭吧!”等等。上饭前,应先上盖碗茶。沏茶时,应当客人面将碗揭开,再放入茶、冰糖、桃仁、红枣、葡萄干、桂圆肉等,倒人开水再加碗盖,用双手捧递给人。这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同时暗示客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
“洗三”。小孩诞生以后要“洗三”,即请亲邻来吃羊肉臊子长面,表示祝贺小孩平安无事长命百岁。四邻在“洗三”这天给生小孩家送长面(现时也有以挂面代替)。
“命名礼”。回族的命名礼主要请阿訇给小孩取经名,大都取自伊斯兰教圣人的名字,如男的有阿里、努哈、穆萨、尤努、尤苏夫等;女的有阿永、法图麦、色麦、麦燕等等,以图吉利。
“抓周礼”。回族举行抓周礼(也叫岁礼)时,要蒸岁糕,同时要摆放一个大红桌子,上面放上钢笔、笔记本、《古兰经》等东西。孩子如抓到《古兰经》就意味着将来是阿訇。
“割礼”。男孩到了12岁,要举行割礼,即割除阴茎包皮。割礼这天,有条件的还要炸油香、宰羊,以示庆贺。关于割礼的意义众说纷坛:或为痛楚考验;或为结婚准备;或为净化生殖器;或为象征性生活危险;或为卫生措施;或为象征性阉割等。割礼最早起源于迦勒底人。据传,公元前四千年埃及曾出现过。亦作为宗教仪式,主要见于犹太教的“割礼”和伊斯兰教的“海特乃”,基督教曾以此为接受信徒之先决条件,因遭反对而中止。
相关参考
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
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
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在元代开始进入云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万余人,占中国回族人口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在元代开始进入云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万余人,占中国回族人口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
回族的风俗传统揭秘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风俗 回族的风俗传统: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
达斡尔族是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达斡尔族人具有尊老敬贤、扶贫爱幼、热情好客、礼貌待人、讲究信义、慷慨豪爽、谦恭互谅等传统美德。尊重老人和长者地礼仪表现在饮食、家庭生活、走路、集会等各种场合。用餐时,老
达斡尔族是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达斡尔族人具有尊老敬贤、扶贫爱幼、热情好客、礼貌待人、讲究信义、慷慨豪爽、谦恭互谅等传统美德。尊重老人和长者地礼仪表现在饮食、家庭生活、走路、集会等各种场合。用餐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