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火照”探微

Posted 圆孔

篇首语: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火照”探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火照”探微

  在数千年的瓷窑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发明了许多烧造瓷器的先进工艺技术与科学方法。“火照”的创造和使用是其中的一项重大科技发明。中国古瓷窑考古材料证明:“火照”的发明普及,在唐、宋时期使瓷系(类)增多,产量激增,质量亦迅速提高。本文试图探讨火照的奥妙,还其历史原貌和地位。

  “火照”又称“火标”、“试片”、“试样”、“试火板”和“火牌”,统称“照子”。顾名思义,“火照”就是瓷窑炉膛内(即窑室)火候、温度的“照子”或标样试片。是用以测定、观察窑炉内温度、火候和瓷器坯件瓷化及烧成情况的测温器。相当于现代烧窑用的测温三角锥、热电偶、火焰光度计和遥测式温度计等测温仪器。在古代烧造瓷器的一系列工艺中,控制炉温、火候,是把坯件保质保量地烧成瓷器的关键,亦是一道技术难关。唐中期以前,当坯件装入窑室后,即封闭窑门,点火焙烧。窑工们无从了解窑膛内坯件烧成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对窑炉内的温度、火候气氛难以掌握,瓷化程度如何、烧成与否都难以控制。当时,瓷器烧成的好坏、优劣,只能依赖老窑工长期积累的经验,工匠们以定时间、看火色、听火声、观火焰、辨烟气等方法,堂握窑室内的温度、火候,决定何时低温、排除水分,何时高温焙烧,何时应当保温或降温、冷却,何时该歇火、停烧等。这些方法很难掌握,因此,在发明、应用“火照”之前,胜任烧窑的工匠技术人才不多,瓷窑和瓷器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局限。自从“火照”在唐中期发明、应用之后,火候、温度瓷化等情况变得比较简单了。一般窑工凭借“火照”也能主持烧窑事宜。瓷器产量猛增,品类变多,成品率提高,瓷窑业得以迅速发展。唐宋时期,我国瓷业出现新局面,可以说是与“火照”的出现和使用有密切关系的。

  “火照”这种古代瓷窑测温工具,与现代的测温仪器同出一理。它是瓷窑测温仪器的始祖。火照既简单,又科学,既实用又准确, 能有效地测试、检验窑炉内的温度、火候和瓷器坯件的烧成情况,一千多年来,我国窑工们测定、检验窑炉内温度、火候和瓷器坯件瓷化及烧成与否,全靠这些不显眼的小东西-“火照”。窑匠们利用破损的瓷器坯体切割,改做成一定形状的“火照”与坯件同时装入窑室内焙烧,一般置放于“火眼”下的窑床上或竖插在匣钵内的沙中,当窑炉烧到一定的时间,即“窑事将毕,器不可变”时,窑工们用铁钩从“火眼”伸进炉内,钩出一、二片“火照”进行观察、检验、测定瓷器是否烧熟。

  每烧一窑瓷器需要检测“火照”多欠。每次仅取出一、二片火照观测,从而判定瓷器是否烧成,能否停火。“若坯片孔内皆熟,则窑渐陶成,然后可歇火。” 因火照坯片是由瓷器坯体做成的。又与其同置于一处窑位,故当火照坯片、孔内断面已瓷化、烧熟,则表明满窑皆成,可立即停火;火照检测过就不能再使用,属一次性的测温窑具。小小火照却关系到每窑瓷器烧成的成败,产品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和经济效益的好坏。这就是火照为何在我国沿用千余年而不衰,直到现在,它仍被许多乡村民窑所采用的缘故。可见,火照具有无比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及实用价值。“火照”虽小,作用甚大,如今,它已完成其使命而退出陶瓷工业的历史舞台。但火照的辉煌功绩将永远留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

   “火照”的种类、造型、样式、胎釉与放置炉位等不尽相同,也不是千篇一律,更无固定的模式。它们因各地窑口的原料、窑炉结构不同而各异,亦因器物造型、胎釉、放置的窑位和焙烧的时间不一以及窑工匠师创作上的差别而存在异同。1989年,我们首次发掘了湖北梁子湖古窑场武昌县(现改为武汉市江夏区)青山瓷窑遗址第1、一号瓷窑遗址时,发现“火照”出土于不同窑位、炉段和窑床层次及窑炉外不同的堆积层。其造型、式样、胎质色泽、釉色也各有异同,生熟和瓷化程度亦有差别。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瓷类、形制、样式、胎质与釉色,反映了瓷器烧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检测情况。纵观我国各地古瓷窑遗址出土地的“火照”(“试片”等)、“试火棒”和“测温锥”。它们的形制样式、胎釉等特点,大多数与青山窑的火照相似或相同,小部分存在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十种类型。

  一 日用瓷器坯体做成的“火照”,可分八种

  1.梯形“火照”

  此种类型火照数量最多,极为普遍。无论是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汝窑,或东南沿海的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和广东潮州笔架山窑,还是江西景德镇窑,四川瓷峰窑,以及长江中下游湖北青山窑、湖泗窑等窑口都有出土。其中,青山窑出土最多,达数十件,青山窑第1、2号窑出土的梯形火照,是利用破损的瓷碗、 盏和执壶的坯体切割、改做而成(火照坯片),呈梯形,上宽下窄,中间(或略偏上部)挖一圆(或椭圆)形孔。其胎坚密呈白或灰白色,施青釉与青白釉,一般保留口沿唇部的一边为上端,有釉,其它三边均有切割痕迹,断面皆无釉,圆孔断面亦无釉。其胎、釉、大小规格不同,厚薄不一,釉色亦不尽相同。有的长4.7、宽2.9-3.7、胎厚0.20-0.25、孔径1.1厘米;有的长4.7、宽4.3-3.2、胎厚0.3-0.45、孔径1.2厘米。有一件较为特殊,在火照正面圆孔中右上角与下端各刻划一“X”符号,左下角略残,胎灰褐色、致密,青灰釉,略生烧,长5.5、宽4.3-1.9(残)、胎厚0.15-0.13、孔径0.9厘米(标本89WTQY2T61:35);德化窑上层文化层(属南宋时期)出土的一件长8厘米,宽1.3-3.0、厚0.3厘米。

  2.三角形火照 若干件。广东省博物馆藏品,潮州笔架山窑和惠阳(西支江)窑均有出土。河南汝窑也有出土此类形火照。整器呈不等边三角形,一般用瓷碗坯切割、改做而成,胎致密呈灰白色,釉青灰色发暗,上端(即三角形底边)短,近底中部有一圆孔,两侧边较长,有切割痕迹,断面或下端无釉。一般短边长约3-5厘米,两侧(斜)边长5~7厘米多。

  3.长方形火照 青山窑遗址窑炉外堆积层下层出土。1件,完整。系用破损圆唇弧壁深腹瓷碗坯体切割、改做而成的火照坯片,带碗口沿的一边为上边,上下平行,等宽为2.2厘米,左右两边平行,等长为5.6厘米,胎厚0.2-0.4、孔径1.0厘米,该火照胎致密呈灰白色,施青釉泛淡青灰色,下边与左右边断面有切割痕迹,均无釉,已基本瓷化,略生烧;另外,四川彭县瓷峰窑亦出土数件同类型火照,系用白釉瓷坯体切割做成的。

  4.方形火照 若干件。陕西耀州窑出土数件。皆用破损碗坯切割成方形火照坯片,中间挖一圆孔,胎坚密为白灰色,表面挂一层青釉,断面无釉,规格大小不清;青山窑2号窑出土1件近方形火照, 以破损的薄勾唇碗坯体做成的。 略残。其胎致密呈青灰色。施青釉泛青灰色。表面有水绣杂质,除带口沿一边外,其它三边均有切割痕迹、无釉,已瓷化、烧熟,边长3.9厘米;建窑也出土7件同一形式的“火牌”,略呈方形,中穿一圆孔,表面挂黑釉。

  5.多边形火照 若干件。此类型火照较普遍。青山窑y1、y2出土数件,用破损的瓷碗和瓜棱壶腹壁切割为多边形坯片,中间挖一圆或椭圆孔。该类火照边数不等,以四边形、五边形为多,各边长短不一,最长边3厘米多,最短边为1.5厘米左右,胎厚约0.4、孔径1.2~1.4厘米;此外,德化盖德碗坪仑瓷窑下层(北宋文化层)、龙泉山头窑(宋代)和彭县瓷峰窑等窑址都有该类型的火照出土。

  6.环形火照 1件。福建德化盖德碗坪仑窑出土。整器为环形,断面呈方形,胎坚密细白,表面挂一层影青釉泛浅灰色,有一小段无釉,直径5.5、0.7厘米。

  7.不规则形火照 若干件。青山窑y2中段窑床第二层和窑炉外堆积层出土,多以破损的瓜棱壶坯体腹壁切割、改制而成,中间挖一透穿圆孔,但没有固定的形状,边数、大小、长短都不一样,有的近圆形,有的似“八卦”状或多边形,胎致密呈灰白色,施淡青灰釉,或灰褐、浅米黄釉,周边与孔断面无釉。其中一件浅青绿色泛米黄色釉火照,系用破损瓜棱执壶腹壁切割而成,长、宽约4.6厘米,胎厚0.4-0.45、孔径1.5厘米。

  8.碗形火照 2件。浙江龙泉山头窑和江夏青山窑各出土1件。皆用瓷碗坯件挖孔而成。前者在碗坯腹壁中挖二圆孔而成。后者在碗坯底中间挖一透穿圆孔。

  二:“弯头测温锥”

  于四川重庆涂山宋代窑址出土,是火照的另一种类型。系用瓷土原料做成锥状体,上端(即“后端”)较大呈弯头状,下端(“前端”)渐小成锥尖,整器似“烟斗”形。其胎灰白、坚密,施青釉或白釉,一般前端施釉,有的全无釉。长约10-18厘米;山西临汾龙祠窑亦有出土。

  三“试火棒”

  河北磁州观台窑出土数件。系用瓷土原料做成,整器呈“勺头”状锥体形,上端大,下(尾)端头小似锥尖,上端中间挖一圆孔,横断面近扁圆形,胎坚密呈灰褐色或灰白色,表面挂黄褐釉微泛浅灰青色,下端呈酱黑色,有的通体无釉,长约13-17厘米左右。

  综上所述,现有考古资料中已知的两宋时期火照归为三大类型10种不同式样。它们分别出土于我国各地古瓷窑址。有的出自官窑或历史名窑,有些出土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窑。火照自唐代发明,至北宋得到普及,历经南宋、金、元、明、清而不衰。火照的妙用不言自明。火照虽小,举足轻重。它有力地促进古瓷生产力的大发展,是古代瓷器业发展的关键,应予以足够重视,使之在瓷器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瓷窑考古工作的开展,今后必将有更多古瓷窑址、瓷器和窑具面世。与此同时,也会有更多新火器重见天日,并为我国古代瓷器烧造工艺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实物资料。笔者期待着专家学者和古陶瓷爱好者的赐教。

  中国古代部分瓷窑遗址出土的“火照”、“试火棒”、“弯头测温锥”对照表

  窑口名称     出土时间、地点     “火照”形制、特点     时代   备注

  宜兴涧潨窑 1976年5月宜兴涧潨张桥村后 从该窑产品坯体切割为弧形泥

                    条 “试样”,被置于窑内与产品

                    同时焙烧。         唐代中晚期《中国古代窑址调                                        查发掘报告集》

  彭县瓷峰窑 1977年4月四川彭县瓷峰 用碗壁分切成几块长方形、四边形

                  (白釉)“火标”三方断面无釉,中

                  挖一圆孔。           五代至北宋中 《中国古代窑                                      址调查发掘报告集》

  武昌县青山窑 1989年武昌县土地堂

       乡青山村林场     以破损的碗、盏、盘、碟和执壶等坯

                  体切割改做而成,有梯形、长方形、

                  近方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等,中

                  挖一圆孔。       五代末至北宋中期 《江汉考                                          古》1991/4期

                                         《南方文物》                                          1992/4期

  磁州观台窑  1960-61年、

      1987年3月-7月

      河北邯郸观台镇    用器物坯体切割成梯形“试片”,中挖

                 一圆孔;“试火棒”。       北宋      《文物》1990                                         年4期北大考                                      古系赛克勒博物馆藏

  景德镇湖田窑 景德镇东南湖田  以碗坯切割成四方形等火器,中

                间挖一圆孔。           北宋   “景德镇湖田古窑”,                                     《景德镇陶瓷》1976年                                       1期

  龙泉山头窑 1960年浙江龙泉山头村 用整碗在腹部挖二个圆孔为“试

                 火碗”以碗胎制成多边形“试火板”,

                 中挖一圆孔。       宋代  《文物》,1981年10期

  德化盖德碗坪仑窑 1976年4月-

       10月德化城关西碗坪仑 用碗胎制成,上宽下窄,上端

                 穿孔,挂青釉(青灰)反面釉泛黄,

                 有梯形(长8厘米,宽1.2~3,厚0.3

                 厘米)、环形二种。       宋代  《德化窑》

  汝窑 1986年、87年冬河南宝

        丰清凉寺     有“三角形”“试片”,上端圆孔,有

                 釉,下部无釉,“试火棒”。    宋代   据秦大树、权奎山先                                      生提供

  潮州笔架山窑 1958、1972年秋

       广东潮安县笔架山  用碗胎制成“三角形”、梯形、四边

                 形“试片”,外表挂青釉和影青釉两种。宋代   《潮州笔架山宋代瓷                                       窑发掘报告》

  建窑 1977年夏福建建阳水吉

     芦花坪         以碗胎制成,呈方形、中穿一圆孔,

                 表面挂黑釉“火牌”有七件长方形,

                 黑釉瓷“火牌”。          宋代  《中国古代窑址调查                                        发掘报告集》

  重庆涂山窑 1982年与83年春

      四川重庆涂山村    “弯头测温锥”,形似“烟斗”,前端呈

                 锥状,后端为弯头形,有的全无釉,

                 有的前端有釉。        北宋至南宋末 “重庆涂山宋代瓷窑                                       试掘报告”《考古》                                       1986年10期。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湖北武昌县青山瓷窑“火照”及相关问题

湖北武昌县青山瓷窑“火照”及相关问题  “火照”,又称“火标”、“试片”、“试样”或“试火板”,俗称“照子”。顾名思义,它是窑炉内火候、温度的“照子”或标样试片。由于陶瓷制品(坯件)装入窑室后即时封闭

传统文化 湖北武昌县青山瓷窑“火照”及相关问题

湖北武昌县青山瓷窑“火照”及相关问题  “火照”,又称“火标”、“试片”、“试样”或“试火板”,俗称“照子”。顾名思义,它是窑炉内火候、温度的“照子”或标样试片。由于陶瓷制品(坯件)装入窑室后即时封闭

传统文化 解析陆探微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何影响?

陆探微作为与顾恺之的齐名的画家,十分可惜的没有一幅陆探微作品流传于世。我们现代人对于陆探微画风的了解也只能从一些文字史料中得知或者是听前人口口相传。不过幸好,由于陆探微的画风对后世人的影响极大,许多目

传统文化 解析陆探微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何影响?

陆探微作为与顾恺之的齐名的画家,十分可惜的没有一幅陆探微作品流传于世。我们现代人对于陆探微画风的了解也只能从一些文字史料中得知或者是听前人口口相传。不过幸好,由于陆探微的画风对后世人的影响极大,许多目

传统文化 魏源《诗古微》探微

魏源《诗古微》探微  本文由《诗古微》的成书过程,探讨魏源思想的变化,并对《诗古微》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从发挥三家大义、驳斥毛说,及贯穿“以三百篇为谏”的观念等各个角度,全

传统文化 魏源《诗古微》探微

魏源《诗古微》探微  本文由《诗古微》的成书过程,探讨魏源思想的变化,并对《诗古微》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从发挥三家大义、驳斥毛说,及贯穿“以三百篇为谏”的观念等各个角度,全

传统文化 魏源《诗古微》探微

魏源《诗古微》探微  本文由《诗古微》的成书过程,探讨魏源思想的变化,并对《诗古微》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从发挥三家大义、驳斥毛说,及贯穿“以三百篇为谏”的观念等各个角度,全

传统文化 古瓷火石红探微

古瓷火石红探微  老一辈的古瓷鉴定专家为中国古陶瓷的鉴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局限,传统的理论和观点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有关火石红的论述多停留在表面的感性层面上。因而对火红石科学研究

传统文化 古瓷火石红探微

古瓷火石红探微  老一辈的古瓷鉴定专家为中国古陶瓷的鉴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局限,传统的理论和观点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有关火石红的论述多停留在表面的感性层面上。因而对火红石科学研究

传统文化 周敦颐性别意识探微

周敦颐性别意识探微  用敦颐开显宋明道学之源头活水,世人对其研究甚多,却鲜有就其性别思想进行研究者。本文通过对《太极图说》和《通书》两书的分析概括其性别思想为:阴阳交感,化生万物;阳健阴顺,阳尊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