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名家名品] 略论石涛山水画艺术
Posted 传统文化
篇首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名家名品] 略论石涛山水画艺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名家名品] 略论石涛山水画艺术
清石涛 黄海轩辕台图
清石涛 寻诗图 18×14厘米
清石涛 山水 纵14厘米、横43厘米。
清石涛 山水册(一)
清石涛 山水册(之八) 纵23.3厘米、横16.5厘米。
清石涛 山水册(之七) 纵23.3厘米、横16.5厘米。
清石涛 山水册(之六) 纵23.3厘米、横16.5厘米。
清石涛 山水册(之五) 纵23.3厘米、横16.5厘米。
清石涛 山水册(之四) 纵23.3厘米、横16.5厘米。
清石涛 山水册(之三) 纵23.3厘米、横16.5厘米。
清石涛 山水册(之二) 纵23.3厘米、横16.5厘米。
清石涛 富春山色图轴 纵51厘米、横24厘米。
清石涛 淮扬洁秋图 纵89厘米 横57厘米
清石涛 溪南八景图册(二) 纵31.5厘米,横51.8厘米。
清石涛 溪南八景图册(一) 每开纵31.5厘米、横51.8厘米。
清石涛 幽居图
清石涛 山水册(之一) 每开册页纵23.3厘米,横16.5厘米。
清石涛 长干秋色图扇面
清石涛 浅绛山水册
清石涛 狂壑晴岚图 纵164.9厘米 横55.9厘米
清石涛 巢湖图 纵95.5厘米 横41.5厘米
清石涛 清凉台 纵40厘米 横30.2厘米
清石涛 山水清音图 纵102.6厘米 横42.5厘米
清石涛 四边水色图 纵127.8厘米 横55.1厘米
清石涛 飞瀑奇峰图 纵200.7厘米 横69.2厘米
清石涛 设色云山图 纵45厘米 横30.8厘米
山水画是高等艺术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山水画临摹学习是学习山水画的有效途径,学习认识经典绘画语言和前辈艺术大师的绘画美学思想是这一学习环节中的关键。石涛是清初引领潮流的画家,他以主观情志驾驭艺术中的形式与自然,伸张情感意蕴与个性精神,开启了山水画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历史。石涛是众多山水画艺术爱好者所师法的对象之一,结合临摹学习和实践认识,探讨学习石涛山水画艺术的经验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山水画审美思想和创作理念
石涛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并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人画深受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天的人伦性,道家重视天的自然性,佛家重视天的心灵性。石涛大半生寄身于禅林,晚年弃佛入道,艺术上对自然的热爱追求和心灵上对佛学不断的涵养领悟使其提出了“一画”论。“一画”论是石涛最重要的山水画美学思想,“一画”的意义为三个合一:画道与天道合一,自然与心灵合一,本源与境界合一。具体而言“一画”当是能够使万事万物“繁而不乱,众而不惑”的常理,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恒定之理。石涛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能够被人的心灵认识和掌握,并且能够通过艺术手法予以表现的。石涛的“一画”在哲学本源上就是指宇宙循环变化、万物生机勃勃的生命气息;在艺术表现上就是指一阴一阳、虚实相生的表现法则;在艺术审美境界上就是要通过自我心灵的顿悟去领略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气息,并通过再创一个元气周流、生生不息的艺术境界去体验充满生机和无限自由的艺术审美历程。
“一画”理论是石涛主要的美学思想,一画之法落实到山水画创作上,其意思又基本同于石涛早期提出的“我法”、“不舍一法”、“无法之法”。在这些审美和创作思想的指导下,石涛解决了山水画学习与创作中的许多问题,现简举五个主要的问题来谈:
(一)山水画表现过程中笔墨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石涛曾说:“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石涛认为在表现山川过程中,山川变化流动、生生不息的生命气息是山水画表现的质,是第一位的,而在表现过程中的笔墨之法是饰,是第二位的。在清初绘画正统派推崇笔墨第一、绘画本末倒置的时代语境里摆正笔墨与自然山川的位置无疑具有时代先锋的意义。
(二)山水画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山水画创作离不开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石涛大半生入住于深山古刹,优游于林泉丘壑之间,在山水画与生活的关系上,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以其一生的创作成就验证了“生活是艺术表现的基础”这句名言。
(三)山水画创作与师承的关系。清初,师古浪潮流盛行,过分的摹古偏离了文人画崇尚创造的传统。石涛批评了这种状况,他说:“古人既立法,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古人虽善一家,不知临摹皆备,不然何有法度渊源?岂似今之学者,作枯骨死灰相乎?知此即为书画中龙矣。”石涛不但批评了这种对待古人及其作品的不正确的态度,并进而提出“我自用我法”高扬主体创造精神,对古人技法采取借古开今的学习态度。
(四)山水画创作状态的问题。石涛认为要想有创作灵感就必须去除心障,他说:“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在石涛看来,尘世的应酬,身外的物质功名以及绘画创作中的笔墨都可能构成创作中的障碍,他们是心受到蒙蔽的主要原因。人心一旦被这些东西蒙蔽就失去了舒适感,自然就不会有创作灵感。石涛的应对之法是“物随物蔽,尘随尘交”,但要有画还要“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即只有经过精力集中、专一的思考,才会有好的艺术构思出现。在具体到艺术表现时,石涛说:“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就是要胸有成竹,意识里不为前人的笔墨程式所羁绊,而是遵循着对自然山水的真实感受,在创作时放松心情,只有这样作品才会自然生动。
(五)山水画的审美状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石涛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在此,山川与“我”、客观与主观完全融合为一体,这种融合所带来的美是“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把卷问江楼,高呼曰子美。一笑水云低,开图幻神髓”。石涛山水画的这种审美状态,不仅涤荡了人的心灵,也深化了对宇宙自然的认识。
二、作品分析
要总体上分析石涛的山水画作品,可从构图、笔墨、设色三个方面进行。
(一)构图。中国山水画家非常重视画面的构图(章法),讲究阴阳开合、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缓急相参、主客顾盼、远近呼应等构图处理方式。中国人独特的地理、农业生产方式造就了独特的人文观察方式,即仰观俯察、左顾右盼。审美上这种独特的流观万物的视角极大解放了山水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只要变动画面的构图,即可获得高远、深远、平远之景,诚如石涛所说“宇宙在乎手”。传统山水画的目的就是要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欣赏宇宙,要在大自然的节奏里去“心游太玄”。细观石涛的山水画,其作品的构图形式可谓千变万化,然“变化无法,但有活法”,石涛在置陈布势的造景过程中灵活运用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构图处理方式,只不过他的山水画构图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
石涛山水画构图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一般“上不留天,下不留地”。他的立轴作品比较多,而这种作品在画面最上部一般不同于“三家山水时代”的上留天位,下留地位,而是天空从上而下围绕背景山峰用淡墨由浓至淡的染出,地面往往是俯视的景物。如作于1669年的《金竺朝霞图》,此图中景偏右是一高大的主山,主山周围云雾缠绕,远山环抱,山脚下是人家,天空染出,画面最下部绘一山石,山石上部至山脚下景物似乎是站在山石上向下俯望所见,这正是画家“俯仰自得”后的所想所见。
石涛山水画的构图特点之二是因势造景、布局奇绝,善于运用景观合成法。石涛的山水就是他的性格理想的代言。石涛一生命运多舛,个性得不到伸张,其胸中郁勃之气唯有借助于山水画才能表达出来。借助山川之助,他每每在作品中布奇绝之局,造山则峰回路转、险象环生,布云布溪则蜿蜒流动、云绕水复。他的《黄山八胜册》、《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巢湖图》等大量的作品都是其因势造景,善于运用景观合成法的典型代表。
(二)笔墨。石涛早年的山水画多细笔、渴笔,中年用笔多沉厚,尤其是北行之后画面形象多充实繁茂,勾皴及点苔繁密。石涛最大的特点还是用墨,通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来渲染气氛或统一画面,体现“天地浑熔一气”的混沌状态。
石涛的笔墨语言在早期的学习阶段主要推崇画家吴道子、张僧繇、李龙眠,少年曾学书颜鲁公,后习过董其昌的书法,但却“心不喜”,即使如此,他后来的许多理论还是继承或“反继承”董其昌的。在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上,他除学习研究过米家父子外,多研究过元代山水画,我们可以在他的艺术形体里,见到元四家以及沈周等人的影子。尽管如此,他的笔墨还是为表现大自然的氤氲气象而服务的。石涛曾说:“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者,天地阴阳之气也。”在石涛看来,笔墨只是描绘山川自然的形式,不是本质。对于笔与墨的功能,石涛总结道:“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复山川之势。”即要表现出山川万物的刚硬挺拔、缭绕宛转、柔和秀逸以及曲折顿挫在于笔的作用。水墨淋漓、浓淡干湿、烘染托晕、烟云缥缈,在于墨的作用,即石涛说的“笔如削铁墨如水”。
(三)设色。石涛的山水画多是设色的,他的设色以老青色(一种花青调墨的混合色)与赭石色为主,石涛还常用淡朱砂色来提醒画面。如《细雨虬松图》、《醉吟图》、1695年作的《山水册页》八幅等。石涛的用色一般是罩染,只有远处山峰用色彩没骨法写出。他一般用赭石色染山的亮面、房屋、人物、树干以及远山等,用花青或老青染山的暗面、树叶等。赭石色鲜亮透明,接近自然界山川土地的色彩,高亮度的土黄色很容易让人产生比类的联想,给人迷离恍惚的感觉。石涛的山水画具有迷幻之感,很大程度上与石涛大量使用赭石色罩染画面有关。如他画黄山的册页等作品。另外,石涛喜用朱砂色将他要在画面突出的部分罩染,如《细雨虬松图》画面右上方,在主峰之侧有一朱砂色的山峰,出人意料,给人产生强烈的视觉跳跃感。
以上从审美思想、创作理念和作品分析两方面论述了对石涛山水画艺术的认识。石涛的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诚非区区短文所能言尽。在当今社会安定,山水画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下,谨将个人对石涛山水画艺术的学习和认识写出,以期有益于石涛山水画艺术的同好者。
摘自:《书画艺术》200701
编辑:之君
相关参考
[名家名品]略论恽南田的身世和艺术清恽寿平仿古山水图册(八)纵25.5厘米,横19厘米清恽寿平仿古山水图册(二)纵25.5厘米,横19厘米清恽寿平仿古山水图册(六)纵25.5厘米,横19厘米清恽寿平仿
[名家名品]略论恽南田的身世和艺术清恽寿平仿古山水图册(八)纵25.5厘米,横19厘米清恽寿平仿古山水图册(二)纵25.5厘米,横19厘米清恽寿平仿古山水图册(六)纵25.5厘米,横19厘米清恽寿平仿
[名家名品]四僧的绘画艺术(下)清髡残层岩叠鹤图纵169.2厘米横41.5厘米清髡残山水图清髡残山居图清髡残平远山水清髡残谷口白云清髡残古木新篁(扇面)清髡残雨洗山根图纵103厘米横59.9厘米清髡残
[名家名品]四僧的绘画艺术(下)清髡残层岩叠鹤图纵169.2厘米横41.5厘米清髡残山水图清髡残山居图清髡残平远山水清髡残谷口白云清髡残古木新篁(扇面)清髡残雨洗山根图纵103厘米横59.9厘米清髡残
[名家名品]张大壮的绘画艺术近现代张大壮岁寒三友近现代张大壮松鼠图近现代张大壮山水近现代张大壮牡丹近现代张大壮荷花鸭子近现代张大壮荷花小鱼近现代张大壮荷花近现代张大壮河塘近现代张大壮桂鱼近现代张大壮端
[名家名品]张大壮的绘画艺术近现代张大壮岁寒三友近现代张大壮松鼠图近现代张大壮山水近现代张大壮牡丹近现代张大壮荷花鸭子近现代张大壮荷花小鱼近现代张大壮荷花近现代张大壮河塘近现代张大壮桂鱼近现代张大壮端
[名家名品]论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近现代黄宾虹山水图轴近现代黄宾虹秋山萧寺图轴近现代黄宾虹黄山追忆图轴 黄宾虹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出中国画表现技巧的“五笔七墨”说,“平、留、圆、重、变”是其五
[名家名品]论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近现代黄宾虹山水图轴近现代黄宾虹秋山萧寺图轴近现代黄宾虹黄山追忆图轴 黄宾虹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出中国画表现技巧的“五笔七墨”说,“平、留、圆、重、变”是其五
[名家名品]程邃清千岩竞秀图(黄宾虹旧藏)清山水册之一纵35.7厘米横57.5厘米清山水册之一纵25.6厘米,横33厘米清山水册之二纵25.6厘米,横33厘米清山水册之三纵25.6厘米,横33厘米清山
[名家名品]程邃清千岩竞秀图(黄宾虹旧藏)清山水册之一纵35.7厘米横57.5厘米清山水册之一纵25.6厘米,横33厘米清山水册之二纵25.6厘米,横33厘米清山水册之三纵25.6厘米,横33厘米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