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台北故宫馆藏唐宋茶器
Posted 口径
篇首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台北故宫馆藏唐宋茶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台北故宫馆藏唐宋茶器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制定一套专供调制抹茶的茶器,正式奠定了茶器在饮茶仪节中的地位。书内以类冰形容越窑青瓷茶碗;类雪形容邢窑白瓷茶碗,彰显了对茶器的审美意识。
宋代为饮用抹茶的黄金时代,独特的点茶方式,以及斗茶风气的盛行,把宋代喫茶艺术带向极致。「鹧鸪碗面云萦宇,兔褐瓯心雪作泓」,除原有的青、白瓷瓯外,鹧鸪斑、兔毫、油滴、贴花黑釉纹茶盏,成了宋人斗茶的新宠。
14、北宋 耀州窑 划花牡丹碗 高8.5 cm 口径20.8 cm 足径5.2 cm 侈口矮圈足碗,壁深斜,足底挖削浅,而器内底心成尖圆形。器外壁口下一道弦纹,器内划一折枝大朵独科牡丹花为装饰主纹。全器施橄榄色调的青釉,斜刀处积釉色深。
02、唐 长沙窑 绿釉柄壶 通盖高18.5 cm 口径4.9 cm 足径7.4 cm 壶圆口,短颈,斜肩,鼓腹,腹以下微内敛,凹足,短流,长方形空心横柄,柄中段上下一圆穿孔,以便串连盖上圆繫孔,带宝珠纽拱形盖。全器施绿釉,底亦施釉,口沿及圈足无釉。釉色青绿乳浊,釉层较厚,釉面满佈细碎开片纹、多处并有大小气泡棕眼,器盖釉色偏蓝,积釉处杂呈蓝斑。胎骨匀称,胎色灰白略粗。 横柄壶多见于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亦有发现,壶为长沙窑的主要生产品类之一,在唐代晚期与短流的茶瓶一样,皆作为注汤点茶之用。横柄壶形制与此次特展,借自国立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一组唐代滑石茶器中的柄壶极为接近,此当为唐代晚期盛行于茶盏内点茶的带柄茶瓶
03、唐 邢窑 白釉玉璧足茶碗 敞口卷唇,斜壁,浅腹,玉璧形底足。内壁满施白釉,外壁挂釉不及底,底部无釉。白釉莹润,聚釉处泛青,胎质细腻坚緻。 敞口、玉璧足的浅碗为唐代中晚期典型茶碗形制,最有名者莫过于越窑青瓷玉璧足茶碗,及邢窑玉璧足茶碗,两窑皆为陆羽《茶经》所载。虽然《茶经》以越窑青瓷茶碗为尚,但首都长安或洛阳墓葬或寺院遗址所出土者,仍以邢窑白釉茶碗为多。同类型茶碗或“盈”字款邢窑白釉玉璧足茶碗,长安西明寺、洛阳白居易邸宅等遗址均有发现。
04、晚唐—五代 邢窑 白釉瓷茶瓶 高20.5 cm 口径7.0 cm 足径7.0 cm 敞口,长颈,斜肩,圆筒腹、上丰下敛,矮圈足,微外撇,底边与圈足一线切线明显,短流,三条纽形把手,上端作一结状。外壁至内颈均施白釉,底足无釉,颈壁可见明显拉坯遗痕。白釉乳浊,把手底部积釉处白釉泛青,腹部有多处淌釉遗痕,胎土洁白。 此类执壶,由晚唐至北宋早期,常见于北方白釉窑系,瓶身略长,为唐宋过渡时期形制,或为装煮沸水点茶的茶瓶。
05、北宋 耀州窑 青瓷划花三鱼小碗 全高5.1 cm 口径14.3 cm 足径3.9 cm 弧形深壁小圈足碗,口微侈,底心微凸,足、底露灰黄色胎,刷有褐色汁。器内外口缘下划浅线一周。器内壁刻划小鱼三尾,对称严谨,隙地以竹蔑划波浪纹。器外壁斜划圆弧短线,不规则间宛似花瓣纷飞。
06、宋 建窑 黑釉兔毫盏 全高6.5 cm 口径11.5 cm 足径4.2 cm 弇口碗,口沿外缘向内束收,深腹、小圈足。釉施不及底,旦露深褐色粗厚的器胎。足外壁无釉,足内则浅凹,并深刻一“律”字楷书。釉色鸟黑浓稠且流动性大,外壁垂淌至近足处,内底积厚釉,口缘则薄釉而形成特徵的“褐口边”。碗身裡外均有结晶析出的青黄色细密线条,随釉流动,深茂相杂,宛如秋兔的毫毛,故宋人称之为“兔毫盏”。
07、北宋 定窑 牙白划花莲小茶盏 高5.6 cm 口径13.4 cm 足径3.2 cm 敞口,器壁斜高,底足浅而小。全器除口沿一圈无釉,馀均施透明釉,口沿镶铜扣。碗内壁刻划莲花纹饰,碗内心一周微凹。胎骨匀轻,质细洁白,内外釉面有开片纹。 此类大口小足、碗壁斜直形者,倒置形似斗笠,通称“斗笠碗”,点茶时易乾不留渣,因此颇盛行于宋代。宋代又称此类型碗为“嬖[bì]”。
08、北宋 定窑 牙白划花莲花纹茶托 高6.8 cm 口径11.5 cm 足径4.2 cm 典型宋代茶托形制“形如碗而带托盘,下有足。”,碗的部分为茶托的托圈,用以承盏,中空无底,口微敛,直壁,底略敛;托盘平出,口微上卷,圈足略高外撇。托圈口、盘口、及底足一圈无釉,盘口、底足镶铜扣,圈口则涩胎未加圈扣。圈口、盘口沿内外刻画卷草纹各一周,托圈外壁、及盘内壁则刻划转枝莲荷纹。釉色牙白,盘外壁淌釉数道,略带黄色。 南宋末周密《齐东野语》书内曾提及宋人举茶是茶盏与茶托一起,足见茶托为茶盏的半固定附属器,辽宋壁画或茶画,画中茶器图上的茶盏与茶托,都是形影不离,成组、成套出现的。
09、北宋 定窑 牙白划花回纹茶托 高6.8 cm 口径11.0 cm 足径8.2 cm 形制与前器大致相同,惟此器口微敞。托圈口、盘口、及底足一圈无釉,盘口镶铜扣,圈口及底足则未加圈扣。圈口及盘口刻划回纹一周为饰,馀白釉无纹。釉色牙白莹润,胎质细腻。 宋代定窑烧造数量极大,除精品上贡外,一般民间日常用器亦有生产,碗盘类最为常见,茶托一般则极少见,可能是宫廷订製器皿。白色茶托与黑釉茶盏的对比美感,或许是宋徽宗斗茶时对色泽的另一种美的意识。
10、南宋 吉州窑 黑釉木叶纹茶碗 高5.5 cm 口径15.1 cm 口径3.5 cm 碗敞口,斜直壁,浅腹,小足,形似斗笠。通体施黑釉,内底一点凸起,内壁贴一枯叶纹作装饰,叶纹褐黄、带蓝白条缕斑纹,器内枯叶纹外隙地黑釉上,隐约可见泛银白色的梅花枝与弦月遗痕,此月梅纹或曾以描金或银绘饰,经年剥落,现仅能于转向对光时,才可觅见。 底足无釉,胎质较鬆,呈色灰黄,碗壁显见拉坯遗痕,外底圈足浅黄胎上涂酱褐色化装釉,似有意仿建窑的黑褐胎色而作。釉色漆黑,釉面偶现黄色棕眼气孔点,口沿一圈釉薄呈黄色,加镶铜边。 剪纸贴花黑釉碗器为江西吉州窑独创一格的装饰技法,常见木叶、梅花、龙凤、或文字等贴花图案纹。黑釉木叶碗为其代表作,其技法先于生坯器上施含铁质的黑色底釉,而后再将处理过、沾染含铁较低的黄釉木叶贴著于黑釉之上,一次烧成,因而产生黑地枯叶饶富趣味的装饰。
11、南宋 哥窑 灰青葵口碗 高5.5 cm 口径14.7 cm 足径3.9 cm 碗呈六瓣葵口,敞口微撇,深弧壁,矮圈足。通体施青釉,釉面满佈褐色不规则开片纹,外口沿下一圈积釉较厚,口沿一圈釉薄,显见紫褐胎色,圈足窄小,足底修饰工整,涂有赭色护胎汁。胎骨轻薄,露胎处可见灰黑胎土。 釉色灰青,紫口铁足为哥窑的主要特徵,此盏造型秀挺,釉色腴润,为盏中佳器。
12、宋 龙泉窑 翠青小盏 高5.2 cm 口径13.2 cm 足径2.8 cm 敞口,器壁斜高,圈足浅而小,底心微凸起。全器除底足外,均施青釉,器面满佈浅褐色及白色开片纹。口沿釉薄处显灰白胎色,外口沿及器心积釉较厚,呈湖绿色。胎骨坚薄,足底涂褐色护胎汁,未及处露灰白胎。 碗形造型与前同,皆为典型宋代点茶茶盏,此类茶盏的口径与足径比例相差甚大,故而重心不甚平稳,因此必须配置茶托,此或为宋人茶盏多置于托上的主因之一。
13、北宋 耀州窑 印花菊花碗 高8.2 cm 口径18.4 cm 足径4.6 cm 广口斜弧深壁碗,矮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黄绿,施釉不及底,圈足露胎。青釉之下碗心模印团菊花纹一朵,内周壁则印缠枝菊花。碗外壁划刻菊瓣纹。
01、唐 邢窑 白瓷执壶 高12.1 cm 口径6.9 cm 足径6.5 cm 敞口,鼓腹,平足,底边与圈足一线切线明显,短流,曲把。外壁至内颈均施白釉,内颈部以下及外底无釉,内壁可见明显拉坯遗痕。白釉莹洁光亮,把手积釉处白釉泛青,腹部有多处淌釉遗痕。胎土洁白细腻。 此类执壶,由晚唐至北宋早期,经常出现于北方窑系,与西安出土唐太和三年(829)王明哲墓出土“老得家茶瓶”形制相似,亦和唐代刘府君墓出土邢窑白釉执壶雷同,又和国立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所藏唐代滑石茶器组中的短流茶瓶相近,此类型制是唐代用来装煮沸水点茶的茶瓶。
相关参考
故宫馆藏高古陶瓷器 隋唐五代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
故宫馆藏高古陶瓷器 隋唐五代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
台北故宫藏南宋官窑集锦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瓷1)
台北故宫藏南宋官窑集锦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瓷1)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青铜器 台北故宫典藏的青铜器光芒四射。毛公鼎、散氏盘等都称得上是镇馆之宝。大名鼎鼎的毛公鼎是在清道光年间陕西省出土的,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这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 典藏精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青铜器 台北故宫典藏的青铜器光芒四射。毛公鼎、散氏盘等都称得上是镇馆之宝。大名鼎鼎的毛公鼎是在清道光年间陕西省出土的,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这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 典藏精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世今生 1924年11月5日,早晨9点多,宣统帝溥仪正在储秀宫和王妃婉容吃着水果聊天,突然,内务府大臣们踉踉跄跄跑了进来,为首的绍英手里拿着一件公文:“皇上,皇上,冯玉祥派军队来了,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世今生 1924年11月5日,早晨9点多,宣统帝溥仪正在储秀宫和王妃婉容吃着水果聊天,突然,内务府大臣们踉踉跄跄跑了进来,为首的绍英手里拿着一件公文:“皇上,皇上,冯玉祥派军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