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九一八事件的历史意义
Posted 民族
篇首语: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九一八事件的历史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31年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血鉴。
今天,面对第76个“九一八”,勿忘国耻,我们思考的应当更多、更深。
其一,勿忘国耻当思国运。
走进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让人深思再三的莫过于“国运”二字。
从高耸的残历碑到蜿蜒的展厅,如同是用一串串“难”字勾画出的国难图,国家的灾难、民族的苦难、抗争的磨难……抚今追昔,百感化作一念:当苦日子离去的时间越久远,当富日子光临的越急匆,我们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如何才能让国耻一去不复返?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全国人民的人心支撑,而要把十三亿人的力量凝集起来,惟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其二,勿忘国耻当思发展。
76年前,我国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国门洞开、生灵涂炭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昨天知国耻,看今天想国兴,看明天盼国强。
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为了不再做“弱肉”,不再被“强食”,我们必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科学发展来大踏步地向前追赶。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总体规模虽然比较大,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面对现实,倍感发展之急迫,不思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不抵抗,有发展才谈得上民族尊严,才能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真正巍峨挺立。
其三,勿忘国耻当思忧患。
古往今来,我们的民族不乏“忧论”: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先忧后乐、进亦忧退亦忧,等等。
忧,具有很重要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而,这个道理,似乎没有“直奔主题”,没有“坐落”到目的上——忧患是为了图强,而图强又必须先进。
如今,我国人民先进意识大大增强,国家也正在欣欣向荣地强大起来。
这是个大醒、大幸。
然而,世界风云变幻,“落后就要挨打”还将是一个长久而严酷的现实。
因此,面对76年后的“九一八”,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居安思危”应成为我们须臾不可忘却的忧患意识。
史路迢迢,多有一鉴:“兢兢以强,迤迤乃亡”;“盛世不怠,奋发图强”。
惟有人人不怠,才有举国不怠;惟有举国不怠,我们民族才能长盛不衰,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相关参考
的奉天省日本邮政局长歧部与平在参观了现场后也认为日本的这种作法大愚蠢了,人们一看就明白现场是伪造的,尸体是在人死后扔到现场的。台湾东北问题研究会编辑的《“九·一八”事变》一书中,在“九·一八事变之责任
的奉天省日本邮政局长歧部与平在参观了现场后也认为日本的这种作法大愚蠢了,人们一看就明白现场是伪造的,尸体是在人死后扔到现场的。台湾东北问题研究会编辑的《“九·一八”事变》一书中,在“九·一八事变之责任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1、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的呼声。蒋介石却实行不抵抗政策。不甘做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1、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的呼声。蒋介石却实行不抵抗政策。不甘做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还可以,主要讲述皇姑屯事件的发生、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伪满洲国的建立、平顶山惨案的来龙去脉、东北义勇军的抗日历史和东北光复。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炸毁沈阳柳条屯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企图以此来侵略中国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行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中国内战不息,1930年中原大战,张学良受蒋介石诱惑,率东北军7万余人入关助蒋,使东北防务空虚,给日军行动造成了机会。中原大战后,蒋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行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中国内战不息,1930年中原大战,张学良受蒋介石诱惑,率东北军7万余人入关助蒋,使东北防务空虚,给日军行动造成了机会。中原大战后,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