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漫话洪武青花瓷

Posted 青花

篇首语: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漫话洪武青花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漫话洪武青花瓷

  洪武时期的青花瓷,是近几十年来陶瓷研究的重点。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洪武青花瓷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常把洪武青花瓷视为元青花瓷或归于永宣青花瓷之列。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一批瓷器,其中有部分为早于永宣而又和元代典型瓷器不一样的标本。因此,人们认为这部分标本应是洪武瓷,但这个观点并没有完全被国内学术界所接受。此后,80年代初,又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挖出为数不少的洪武瓷。1984年在北京四中原明宫廷库房遗址中发现数千块青花与釉里红官窑残片。1994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又在景德镇珠山明御窑厂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洪武青花。随着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洪武青花瓷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一、正如丘小君、陈华莎在《景德镇洪武瓷新证》一文中所述:“瓷器坯体选料的精细,成型工艺的娴熟精湛是陶瓷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质性变革,是时代风貌更迭的标志。”洪武青花瓷的胎,总体感觉仍较厚重,尤其大盘,但与元代同类器型相比则轻薄得多。由于瓷泥可塑性好,器物绝少有塌底、夹扁和翘棱的弊病。琢器器内接胎痕尤为明显,甚至有的可见较大的接胎裂隙痕,器内胎体均留有手工制作时厚薄不一的旋坯刮抹痕。胎体与元代一样色白质细,器壁匀厚,元代碗盘类器口沿薄、底甚厚的现象,逐渐消失。

  釉色粉白微微显点青,釉面肥腴光润柔和,有的呈现出明代常见的“亮青釉”。浅淡的青花纹饰在这种肥润的釉面下更觉幽倩雅致。圆器类口沿出均有囤积釉现象,形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不足之处是釉面不够平整,缩釉现象严重,有的还带有小小的窑裂或纹片。除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执壶、玉壶春瓶等集中器物底部施釉外,余皆涩胎无釉,但器底多呈桔红色(即火石红或称窑红)并有刷痕。其原因:一说“是因垫在坯件下入窑时的耐火渣含水量较高,在高温下出现二次氧化二形成。”另说是“因盘底面刷有一层含铁量较高的浆水,经火烧后呈现火石红色,所以盘底都有刷痕,用手摸也有不平的感觉。”这种赭红色釉浆,是洪武时特有的。就两种原因而论,有的(或称更多的)应是自然呈现,但也不排斥有人工刷的。火石红斑越浓重,制作年代就越早。

  二、洪武青花瓷在造型上多为大器,保留了元代青花瓷那种硕大雄健、古朴浑厚、气势宏伟的风格,又有创新的一面,处于承前启后的shuoda边个时期。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青花花卉纹棱形大盖罐,胎体厚重,器型硕大,通高竟达65.6厘米。不仅如此,洪武青花瓷无论是盘、碗、杯等,尺寸都比元代的大,如口径41厘米以上的大碗、口径45厘米以上的大盘、高66厘米的带盖大罐及高达32厘米的执壶等。明显大于元代同类器物,造型也较元代的挺拔俊秀。

  盘 元青花大盘直径多为48厘米,洪武青花大盘一般都在48厘米以上,最大的56厘米。元代大盘底无釉,胎色较白。洪武大盘砂底无釉,有一层薄薄的橘红色护胎釉,并有明显刷痕。

  碗 形体硕大,多直口,直壁下微收,深腹。有两种:一种口径约40厘米,足大而无釉,底有火石红釉,在其他时代较为少见。另一种直径多在20厘米左右,浅碗只有直口一种,为首次发现之孤例。两种碗圈足内都有釉,胎壁比较厚,挖足极浅,为其主要特征。

  罐 腹高二细瘦,与元代矮而肥的式样差别明显,整体造型更为和谐,比元代更为秀美。盖钮由元代短小的卷叶柄式,变化为宝珠形。

  盏托 边口比元代和用了的都要厚,边壁还绘一圈规矩的回纹,在这个部位装饰不见于同样器皿。如1994年出土于景德镇珠山东门头的青花花卉纹菱口折沿杯托。

  执壶 与元代相比,颈部边粗变短,腹更肥壮丰满,流修长,柄弯曲多姿,连接流与颈的连接板从元代的倒置“S”形变为流云状。形体虽大而姿态独秀,为其明显特征。弯曲的壶柄上,正反两面均绘有纹饰,与元代或以后的壶柄仅外绘而里不绘纹饰有别,成为洪武官窑执壶所特有。如1994年出土于景德镇珠山东门头的青花蕉叶竹石纹执壶。

  玉壶春瓶  比元颈变短粗,腹肥大而饱满。

  高足杯 足与器身由元代接改为釉接。

  “历代陶瓷器足的形制和工艺手法都有其特征,是当时所留下永久性的不可忽视的代表标志,尤其是我们在鉴别真伪或断代时更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洪武青花碗盘圈足直接较之元代明显增大,高度变矮,形制更趋于平稳,与元代小而高的圈足特征迥异,底足虽保留元代较为明显的旋纹及足墙向外侧斜,但以摈弃元代斜削的习惯,而采用平削工艺,圈足端面相当整齐。这种平切式底面施满釉的圈足在元代是不多见的,成为洪武青花瓷的典型。

  三、洪武青花瓷的呈色蓝中泛灰闪黑,与元代浓翠艳丽有疵的青花料是国产的。后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根据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出土样品作测试,得出结论是与元代青花一样,是高铁低锰进口料。因此可以说,洪武青料即有国产料,也有进口钴料,民间使用的日用瓷则多为国产料。至于青料色泽有别于元代,其原因据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园先生认为“洪武进口钴料呈色不够鲜艳的原因,除青料外,还应与器物的烧成温度及烧成气氛有关。”洪武青花瓷用料较薄,呈色较元代青花为淡,色泽不狠稳定,不是偏灰,就是偏黑,远不如元代青花美观明亮浓翠。

  四、洪武青花瓷题材比元代大大减少,单调简朴。以缠枝牡丹、菊花、莲花及折枝菊花、牡丹、石榴、荷花、灵芝及庭院小景和云龙纹较为多见,特别是扁菊纹。

  从构图方面看,既保留了元代那种花纹满、密集、层次多、留白少的风韵,如前述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青花花卉瓜棱形大盖罐,全器共有十六层纹饰,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的青花缠枝菊纹执壶等,即元代遗风的体现。同事又创出比元代构图较疏朗、留白比元代多的画法,如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青花石榴花纹花口折沿盘和青花缠枝牡丹纹侈口腕等。有些花纹虽然沿袭元代纹样,如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等,但又有变化,而不同于元代。

  莲瓣纹 从元代直边方角渐演变为直边弧角,边框紧贴互相借用,中间不留空隙,轮廓一粗一细,两根线条之间不填色。莲瓣内仅画宝相花等简单纹饰。这种纹宝相花或如意云头纹的作法,是洪武青花瓷所特有的。莲瓣纹多绘于瓶、罐足部,有时也装饰于罐肩部与玉壶春瓶的颈部,罐盖顶部也有用莲瓣作装饰的。

  云肩纹 亦称如意云纹,与元代青花相比,云肩纹变得瘦小简单,由元代较大的四朵云肩纹反战为六朵、八朵及至更多的小云肩,云肩内有无纹饰全白,有的仅绘简单的叶脉纹或折枝花卉。如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镇出土的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和青花松梅纹执壶。绘大云肩纹的在景德镇出土器物中仅见折沿盘一例,而且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蕉叶纹 叶尖部稍圆,边呈锯齿形。元代蕉叶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线填色,上下基本一边宽;洪武中茎中间空白地,一般上细下宽,两蕉叶之间再叠一片蕉叶,呈双层蕉叶纹。

  回纹 元青花瓷回纹是同向呈同心圆排列,洪武以后则是正、反两个组成一组,形同西周铜器上的窃曲纹一样正向绘出。洪武青花瓷所绘回纹作为边饰,绘于盘碗内外沿,瓶、罐肩部或盘中心部位,起分割不同纹饰的作用。如1994年景德镇珠山出土的青花缠枝菊纹执壶、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莲花纹 元代缠枝莲花叶的画法,一般画得像规矩的葫芦形,有的画得肥一些,也有的瘦一些,但均为正面形象出现。洪武青花瓷花瓣绘成麦粒形或变形麦粒形,花蕊有石榴形或圆形,有的绘成联珠形,叶似卷浪但瘦小。洪武莲花应当说比较接近真实。如1994年景德镇珠山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大碗。

  牡丹纹 元青花瓷牡丹纹是以多层次的花瓣与大叶的画法为其特征。洪武青花牡丹纹换班的边饰不同于元青花以小串珠纹露白的手法,而是勾勒齿形花瓣罗阔线后,不全部涂染,却在顶部留白的方法,借以表示花朵的层次,而且白边比元器显得分外清晰,花瓣由元代小花瓣变成曲齿形大花瓣。也有在丰满的茎叶环绕指间绘一朵大牡丹花,双层花瓣,花瓣的边沿绘成齿形,以双线绘出粗茎,茎上布有小刺,洪武青花瓷牡丹纹比元代更接近写实、多装饰在瓶、罐腹部或大盘的中心等重要位置。如1994年景德镇珠山出土的青花缠枝牡丹纹侈口腕。

  菊花纹 洪武青花瓷所绘菊花纹较多的使用扁菊花,花心扁圆,先双线勾勒椭圆环,内填斜网格,菊瓣不像元代大多为一层花瓣双层较少,而是多为双层,内层为白色小花瓣,外层为大花瓣边留白,也有外层是双层大菊瓣的。菊瓣也有是一层的,花心为螺旋状,叶呈葫芦形。洪武青花菊花纹多装饰在大盘中心部位,大罐颈部与碗内的腹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缠枝菊纹执壶和青花缠枝菊纹大碗。

  竹叶纹 元青花瓷竹叶纹叶尖向上,竹叶肥厚。洪武时竹叶不仅向上,也有向下的。

  松竹梅纹 洪武青花瓷松竹梅纹与元相似,但较元疏朗,多装饰于瓶腹、碗盘中心。画法比元多加渲染,梅花常用5个圆圈来表示,扇形松与永乐球形松叶相比迥然大异。

  山石纹 元青花瓷是先用叫浓的青料勾画,然后采用淡青料拓涂,从而出现浓淡两层面。洪武青花瓷则是先勾画出山石的轮廓,石内留出白边,再按山石轮廓平拓,使山石产生阴阳面,而增加立体感。

  芭蕉树纹 元青花瓷上的芭蕉叶呈破碎状,叶茎留白,叶心呈苞状,叶对称,一般为二组。洪武时芭蕉叶也呈破碎状,叶茎也留白,但叶心成螺丝状,也对称一般为二至四组左右。如1994年景德镇珠山出土的青花蕉叶竹石纹执壶。

  云龙纹 洪武青花瓷龙身较元代粗壮,细颈,长身,龙腾姿态没有元代的雄健凶猛,鳞呈小弧形或填彩留白边,立体感强,爪为三至四趾并出现五爪龙,成为景德镇青花瓷中最多见的,五个爪尖连成一个圆形轮环。龙头,元代多呈短扁形或圆形,头较小,洪武龙头叫元长,头部增大。与龙相配的云称“飘带如意云”,云脚较元代短粗,元代蝌蚪云已不多见。有的云纹单独组成为三朵流云呈“品”字形运衡等距排列,作为主题纹饰于碗盘内底。这种“品”字形如意云纹,沿用到正德年间无多变化,直至嘉靖、万历时期才有较大变化。另有一种长尾蘑菇形云,具有元代绘画遗风,云朵周边露白,如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上所绘云纹。“春寿”两字是洪武青花瓷中唯一书写规整之篆款,同类型的“春寿”款瓶传世的只见4件,两件存国内,两件流散日本和英国。

  海涛纹 洪武青花瓷上的海涛纹,先比较粗的线条在中间画一条连续不规则的曲线,在波涛只见缀几个小圆圈或圆点表示水珠,在曲线两侧分别绘上较短的竖线表示水波。从形式上看,它明显脱胎于元青花瓷的海涛纹,但不如元代那样富有动态。海涛纹也有把浪头绘成如姜芽状者,然后在其两侧绘短线条为水波纹,此种画法亦称“海水姜芽”。如1994年景德镇珠山出土的青花石榴花纹花口折沿盘和青花湖石牡丹纹花口折沿盘。

  上面所述纹饰特色仅是按一般规律而言,但也有例外的现象。

  编辑:古语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七招巧辨出元、洪武青花牡丹纹瓷器

七招巧辨出元、洪武青花牡丹纹瓷器  元、洪武时期很多陶瓷品种,特别是青花瓷,窑口、胎土、釉料等都是相同的。因而从器型、胎釉、色调等方面分清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都没

传统文化 七招巧辨出元、洪武青花牡丹纹瓷器

七招巧辨出元、洪武青花牡丹纹瓷器  元、洪武时期很多陶瓷品种,特别是青花瓷,窑口、胎土、釉料等都是相同的。因而从器型、胎釉、色调等方面分清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都没

传统文化 明洪武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洪武青花瓷器的鉴定  洪武青花瓷概念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

传统文化 明洪武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洪武青花瓷器的鉴定  洪武青花瓷概念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

传统文化 [网上展馆] 明代洪武瓷器鉴赏

[网上展馆]明代洪武瓷器鉴赏明洪武龙泉窑刻花缸高23.5厘米。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牡丹菊纹碗口径20.4厘米。明洪武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大壶高47.5厘米。明洪武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大罐高48.3

传统文化 [网上展馆] 明代洪武瓷器鉴赏

[网上展馆]明代洪武瓷器鉴赏明洪武龙泉窑刻花缸高23.5厘米。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牡丹菊纹碗口径20.4厘米。明洪武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大壶高47.5厘米。明洪武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大罐高48.3

传统文化 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

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

传统文化 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

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

传统文化 明初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艺术

从北京出土瓷器看明初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艺术有明一代,从洪武到天顺,历时近百年。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从此成为明代政治中心。这百年间,京城的黎民百姓所使用的碗碟,都是些什么花色呢?我们无法回到五百年前的生

传统文化 明初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艺术

从北京出土瓷器看明初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艺术有明一代,从洪武到天顺,历时近百年。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从此成为明代政治中心。这百年间,京城的黎民百姓所使用的碗碟,都是些什么花色呢?我们无法回到五百年前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