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河南内乡邓窑及邓窑瓷器
Posted 青瓷
篇首语: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河南内乡邓窑及邓窑瓷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南内乡邓窑及邓窑瓷器
宋代河南境内窑场林立,瓷业繁盛,在全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邓窑是宋代河南烧青瓷的著名瓷窑之一,位于豫西南内乡县。窑址中心在县城西约25公里的蚱岖乡白杨村大窑店自然村。这里宋代属邓州管辖。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197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内乡县文化馆的配合下对大窑店瓷窑遗址进行了调查,将该窑窑址地理位置及瓷器烧造情况首次公布于世。由于该窑发现较晚,资料较少,以致陶瓷学界一些专家把邓窑瓷器误认为耀州窑或临汝窑的产品。鉴于此,南阳市博物馆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又多次对该窑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两处新的窑址,采集到不少新的标本,对该窑瓷器特点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根据采集的瓷片标本,结合传世的邓窑瓷器,谈谈对邓窑瓷器的初步认识。
一、窑址地理位置及烧瓷概况
大窑店瓷窑遗址,地处石堂山区,在县西25公里的蚱岖乡白杨村大窑店及其周围一带,以大窑店村为中心,北起土槽沟,南经房店、水沟、白杨、王沟等村,南北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1986年,河南省政府公布该窑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在与白杨村大窑店同处一道山冲的彭营村新寨和上庄村又发现两处窑址。新寨窑址位于大窑店村北5公里,紧邻村西两条小河交汇处,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的台地上。窑址上散存很多瓷片、匣钵堆积,并发现一处废弃窑址,出土的碗、盘、盏等瓷片,在器型、釉色上与大窑店出土的完全一样,同属宋元时期青瓷系列。在新寨村南2公里的上庄村亦有大量瓷片堆积。在紧邻土槽沟的一块高台地上,发现有大量的黑瓷片,多为唐代的瓷钵残片及罐的残片。青瓷片则发现很少。以此推测,这里可能是邓窑的早期窑址。这两处窑址的发现,扩大了邓窑遗址的范围。
大窑店窑烧造时间较长,至今窑址上散存的遗物相当丰富。在大窑店村东、村北和村西田野上,到处可以看到成堆的窑具和瓷片。在村西北,有两个水坑,水顺着水沟流向前河,水沟两岸遍布窑具。采集到的窑具标本有匣钵、支烧、支钉、垫圈、垫饼等。瓷器标本有碗、盘、罐、壶、炉、瓶、洗、盆、碟、茶托、缸坛及瓷塑玩具等。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碗底带“姚”字和“田”字的碗片,可能是制作工匠或窑主的姓氏。在村西水坑旁边高台地上,还发现几个圆形的制瓷作坊残址,其中一个方池,用废匣钵砌成池壁,一旁堆有成堆的残窑具和没有烧过的瓷坯片等。在村前河岸断崖上还发现有残留的烧土块和一处残窑基遗址,并在残窑基周围发现有堆积的瓷土和釉药等原料。窑炉形制为北方常见的馒头窑。窑壁呈弧形,烧成青白色,直径220厘米左右。
这里有烧造瓷器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一,这里地处石堂山区,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大窑店北边的土槽沟盛产瓷土,成白色,杂质较多,距地表较浅,开采方便,至今尚有存留;釉料基本上也是就地取材;山上森林茂密,制瓷燃料充足。第二,运输方便。窑址虽处偏远山区,但水路方便。窑址旁有前河弯曲经过,河面宽阔,河崖较深,距丹江及库区很近,水路可直达丹江和汉口,上溯可达陕西。这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又为瓷器销售提供了十分便利的运输。1992年,淅川县农民在老城西门外丹江古河道打捞出一批金代邓窑瓷器。当时这些瓷器都是成摞地堆放在淤沙中,有70多件,绝大部分为青釉瓷器,碗、盘、碟、洗等生活用品。这正是邓窑瓷器通过丹江水路外销的例证。
据采集的瓷片标本结合传世的邓窑瓷器观察,大窑店窑始烧于唐代,宋代为其鼎盛期,至金元时期仍继续烧造,前后延续达500年之久。窑址出土产品丰富,种类齐全。所烧制瓷器品种主要有耀州窑系青瓷,另外还兼烧花瓷、唐钧;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白瓷;还有酱釉、黑釉及色泽明快的宋三彩等。
二、窑具简介
从遗址采集的窑具来看,当时的制瓷技术相当先进,专业化程度较高。
1.匣钵,分两式。
I式,漏斗形匣钵,直壁方唇,下部内收成小平底,外壁有弦纹数周。有盖,盖呈圆饼状,直径大小不一。
Ⅱ式,桶形匣钵,圆桶状。直壁方唇,较小的为平底,较大的底心内凹且中空,外壁均满饰弦纹。
2.支烧,呈豆柄状,遗存较多。
3.支钉,分三式。
I式,三叉形支钉,三角形饼面,三角上各有一小支钉。
Ⅱ式,圆锥状支钉,圆锥形,截面呈三角形。
Ⅲ式,圆台形支钉,圆台状,高度不同,截面呈梯形。
4.支具,夹砂白陶,呈钵形,大小不同。
5.垫圈,呈环状,手捏而成,大小不等,上下面一般较平整,大多器面上留有圈足印痕。
6.垫饼,呈圆饼状,手捏而成,置于匣钵底部,上承碗坯,饼上皆留有圈足印痕。
7.范类,有“回”形纹饰范、“杨且”字范等。
8.火照,长方形青瓷片,一端呈弧形,中有一圆孔,另一端残缺。
三、唐宋金元各时期主要器物
(一)唐代器物
唐代主要烧黑釉、青釉和花釉瓷,黑釉器有平底碗、壶、罐、瓶、钵等;青瓷有炉、罐等;花瓷有瓶、执壶及罐等。另外,调查中还发现有不少唐代的蓝色或月白色窑变罐片标本,为研究宋代钧窑窑变的来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1.黑釉平底碗
唇口稍敛,弧壁,下收为小平底。内施黑釉,外壁不施釉。口径11.2厘米,底径4.6厘米,高3.8厘米。
2.黑釉双系罐
敛口,圆唇,鼓腹,饼形底。双系残缺,施黑釉不到底。口径16.8厘米,底径11.8厘米,高14.5厘米。
3.青瓷炉
撇口,斜卷沿,短颈,平肩,鼓腹下收为小平底,下附三足已残。施青釉不到底。口径7.5厘米,底径4.5厘米,高9.3厘米。
4.花瓷执壶
壶口残缺,宽柄,短流,垂腹,饼形底,颈下施双系。器身施青釉,釉上蓝色彩斑部分脱落。底径11.5厘米,残高23.8厘米。
5.花瓷四系瓶
长颈,鼓腹,饼形底。颈肩处施四系。黑釉上施蓝色和月白色斑釉。底径13.2厘米,残高36厘米。
6.双系花瓷罐
直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饼形底,颈施双系。青釉地上施蓝青色斑块。口径8.2厘米,底径9.2厘米,高16.3厘米。
7.蓝色窑变瓷片标本
大部分为黑瓷罐片,上有蓝色或月白色窑变。
(二) 宋金元时期器物
宋金元时期,主要烧造印花、刻划花青瓷和素面青瓷,亦烧白瓷、黑瓷、三彩等。印花青瓷为宋金时烧造,造型主要为盘碗类,胎骨坚硬,器壁较薄,釉色均匀,多呈青绿及浅青色。纹饰题材分花卉和水生物两种。花卉题材主要有:缠枝菊花纹、牡丹纹,折枝牡丹纹、菊花纹,交枝牡丹纹、菊瓣纹。其牡丹花卉表现为大花大叶,图案丰满;菊花纹则以小花小叶为主。水生物题材一种以水波纹为主,在水波纹中点缀海螺、游鱼、荷叶等;一种以鱼纹为主体。刻花青瓷较少,题材有莲瓣、菊瓣及弧线纹等。素面青瓷宋金元时期均有烧造,造型多为碗、盘、炉、瓶、罐等,其釉色以青绿为主,又有青黑、青黄、淡青、茶叶末等色。釉色明亮,玻璃质感强,有较多开片。釉面可见密集气泡。施釉较厚,垂釉处如透明的玻璃珠。白瓷主要有碗、盘、碟等,大多施釉较薄。黑瓷有碗、罐、缸等,施釉较厚,釉色明亮。下面按照青瓷、白瓷、黑瓷的顺序,将主要器型分别介绍如下:
1.青瓷碗,又分印花、刻花和素面青瓷碗两型。
A型印花、刻花青瓷碗,分四式。
I式,印菊花纹青瓷碗。敛口,圆唇,弧壁,圈足。青绿釉,釉色莹润明亮。碗内壁印缠枝菊花纹。口径l8.3厘米,底径5.5厘米,高7.4厘米。
Ⅱ式,印牡丹花纹青瓷碗。敞口,圆唇,浅斜腹,圈足。施黄绿色釉。内壁满饰交枝牡丹花纹。口径17.3厘米,底径5.4厘米,高4.5厘米。
Ⅲ式,印海水纹青瓷碗。施青釉,碗内壁印海水纹,底部印水生物。上部已残,底径5.5厘米,高4.7厘米。
Ⅳ式,刻莲瓣纹青瓷碗。已残。撇口,薄唇,弧腹,窄圈足,内底下凹。饰青釉。碗外壁刻划莲瓣纹。底径4厘米,高6厘米。
B型素面青瓷碗,分四式。
I式,大青瓷碗。敛口,圆唇,弧壁,圈足稍外撇。器身施青绿色釉,釉色晶莹,气泡密集,内底下凹,有积釉。圈足不施釉,露胎处呈紫褐色。口径21厘米,底径5.5厘米,高8.4厘米。
Ⅱ式,青瓷中碗。敛口,弧腹, 圈足稍外撇,施青绿色釉。口径17厘米,底径5厘米,高8厘米。
Ⅲ式,青瓷小碗。敞口,厚圆唇,斜腹略弧,浅圈足。施淡青色釉。口径10.8厘米,底径3.5厘米,高4.5厘米。
Ⅳ式,青瓷罗汉碗。敛口,圆唇,深弧腹,圈足微外撇。施青绿釉。口径12.5厘米,底径5厘米,高6.5厘米。
2.青瓷盘,分两式。
I式,印花青瓷盘。敞口,折沿,腹较深,大圈足。内壁一周印菊瓣纹,内底印缠枝花纹,施青绿色釉。口径19.5厘米,底径8.5厘米,高4厘米。
Ⅱ式,素面青瓷盘。敛口,圆唇,浅腹,圈足稍外撇。施青绿色釉,露胎处呈紫褐色。口径16.8厘米,底径6.5厘米,高4厘米。
3.青瓷碟
平底内凹,内外施青釉都不到底,露胎处呈紫褐色。口径8.3厘米,底径3.4厘米,高2厘米。
4.青瓷盅
敛口,平底实足,施浅青色釉。口径5厘米,底径3厘米,高2.1厘米。
5.青瓷炉,分两式。
I式,鼎形青瓷炉。该炉胎厚器大,三足及两耳已失。底部有一圆孔。通体施青釉,釉厚,缩釉明显。口径16.8厘米,底径7.3厘米,残高18厘米。
Ⅱ式,豆形青瓷炉。宽沿,深腹,直柄,喇叭形足。施浅青色釉。口径11厘米,底径7.7厘米,高10.5厘米。
6.青瓷灯,分两式。
I式,青黑釉灯。壁薄,有把和流,把上饰竖条状纹饰,窄高圈足。口径9厘米,底径6厘米,残高4厘米。
Ⅱ式,青紫釉灯。壁厚,有把和流。胎粗,底有脐,施釉不到底。口径10.5厘米,底径6.3厘米,高7.5厘米。
7.青瓷瓶,分三式。
I式,青瓷四系瓶。小撇口, 口下施四个柳叶形系,垂腹,宽圈足。施青釉不到底。口径5.8厘米,底径10.6厘米,高l4.4厘米。
Ⅱ式,青瓷瓜棱瓶。口残缺,颈呈竹节形,施青灰色釉不到底。底径3.2厘米,残高9厘米。
Ⅲ式,青瓷梅瓶。器形较大,口部残缺。弧形肩下收,平底稍外撇。通体施青黑色釉。底径16.5厘米,残高43厘米。
8.青瓷罐,分三式。
I式,双系直口罐,直口圆唇,高颈,弧腹,圈足。颈肩处施双系。施青釉不到底。口径10.2厘米,底径6.4厘米,高13厘米。
Ⅱ式,双系小口罐。小口稍外撇,深弧腹,颈肩处施双系,腹下部饰弦纹,施青釉不到底。口径5.5厘米,底径9.5厘米,高21.5厘米。
Ⅲ式,双系大口罐。大口圆唇,深腹,口下有双系,腹下饰弦纹。施青黄釉。口径13厘米,底径9.8厘米,高20厘米。
9.青瓷缸,分两式。
I式,弧腹青瓷缸。敛口圆唇,弧形腹,平底内凹。腹下部施弦纹数周。外施青釉内施黑釉,口不施釉。胎粗,釉下可见黑色斑点。口径28厘米,底径21厘米,高38厘米。
Ⅱ式,折腹青瓷缸。大口,折腹较深,平底。腹下部施数周弦纹。外施青黄釉内施青黑釉,口不施釉。胎粗色浅。口径56厘米,底径37厘米,高67厘米。
10.青瓷器座
已残缺。呈束腰形,施青釉,上下面为酱釉。高2.8厘米。
11.瓷塑动物、玩具
手捏而成。品种有小羊、小狗、小鸡等,釉色有青釉,白釉和黑釉等。棋类有象棋子、围棋子等。
12.白瓷碗,分三式。
I式,白瓷大碗。敛口,圆唇,斜弧腹较深。圈足稍外撇。底心有脐,施釉不到底,胎呈浅黄色。口径20.8厘米,底6厘米,高9.6厘米。
Ⅱ式,白瓷中碗。敞口,斜弧腹较浅,窄圈足,施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浅黄色。口径
17.7厘米,底径5.8厘米,高6厘米。
Ⅲ式, 白瓷小碗。撇口微敛,沿内一凸棱。弧腹,小圈足。口径14.4厘米,底径4.3厘米,高6.8厘米。
13.白瓷盘,分两式。
I式,白釉黑彩瓷盘。敞口,浅盘,圈足。盘内底部绘黑彩花草纹,笔法流畅随意。花周围绘三周圆圈线纹。外部施釉不到底,胎呈紫褐色。口径16.4厘米,底径6.3厘米,高3.5厘米。
Ⅱ式,白瓷盘。敞口, 圆唇,浅腹,矮圈足。口径11厘米,底径4.7厘米,高3.4厘米。
14.白瓷盏托
由托盘和托子两部分组成。托盘为圆饼形,饼面中间厚四周薄,中空,下有圈足。托盘内底粘一中空的盏状托子。托子高4.8厘米,托盘口径10厘米。施白釉,釉面较薄,釉色不亮,胎呈紫红色。有残。
15.白瓷碟
尖唇,厚壁,斜腹,浅圈足,外施釉不到底。口径8.2厘米,底径3.6厘米,高2.7厘米。
16.白瓷执壶,分两式。
I式,白瓷瓜棱执壶。腹为瓜棱形,曲流,矮足,口及柄残缺。底径5.6厘米,残高18.2厘米。
Ⅱ式,白瓷执壶。弧腹,矮圈足, 口、流和柄皆残缺。底径6.2厘米,残高17厘米。
17.双系白瓷罐
直口,圆唇,鼓腹,圈足,双系残缺。口径8.5厘米,底径6厘米,高12厘米。
18.黑瓷碗
敞口,厚唇,斜弧腹,矮圈足。已残。
19.黑瓷执壶
口、柄、流皆残缺。折肩,腹下收, 圈足。肩部饰一周凹弦纹。施黑釉不到底。底径9厘米,残高16.6厘米。
20.黑瓷罐,分三式。
I式,黑釉直口罐。直颈,圆唇,鼓腹,圈足。颈肩处饰双系,系上有竖条状纹。口径2l厘米,底径10.2厘米,高26厘米。
Ⅱ式,黑釉小口罐。撇口,深腹,圈足。口下双系,腹饰数周弦纹。口径6厘米,底径11厘米,高21.5厘米。
Ⅲ式,黑釉直腹罐。大口,腹深且直, 圈足,施半釉。口径8.8厘米,底径6.5厘米,高17.5厘米。
21.酱釉四系瓷缸
圆唇白口,弧肩,颈肩处施四系,通体施酱色釉。腹部刻划水波纹问凹弦纹三组,腹下部施凹弦纹数周。口径20厘米,底径20厘米,高58厘米。
四、邓窑器物的装饰工艺
邓窑瓷器不仅造型多样,品种繁多,而且表现在这些器物上的瓷器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印花、刻花、划花、模制、剔花、捏塑、花瓷、三彩、彩绘等。
1.印花
邓窑印花瓷器是借鉴耀州窑先进的表现手法,在该窑装饰中占主导地位。印花纹饰规整,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有的清晰,有的则模糊。主要装饰在盘、碗、洗内壁及底等部位。纹饰内容主要有花卉和海水生物等。
2.刻划花
这是宋元时期我国瓷窑常用的装饰工艺。可细分为刻花、划花、篦划花。这些花纹多数装饰在盘、碗内壁及瓶外壁。刻花纹饰主要有莲瓣纹、菊瓣纹、斜方格纹、竖线或弧线纹等。划花纹饰有弧线纹和花草纹等。
3.模制
窑址上发现的蹲狮形器盖钮、人物形器饰,均是用模具外范模印制出的。曾在遗址上采集到蹲狮范、抱球俑、抱物俑范等外范,都为半合,保存较好。
4.剔花
主要装饰在盆、罐的下部和枕面上。题材有剔地花卉、鱼纹等。
5.捏塑
该窑遗存较多动物瓷玩,羊、狗、鸡、猪等,都是直接用瓷泥捏成各种形状,然后用刀刻细部,再施釉焙烧而成。采集的标本中,有一件白釉羊背羊瓷塑,窑工们先用瓷坯捏成两个羊的大致轮廓,用刀雕刻羊角等细部,然后再上、下粘在一起,施白釉烧成。雕刻简练,生动传神。
6.花瓷
花瓷是唐代瓷器中的一项创新技术。它是在黑釉、青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由于它们都装饰在深色釉上,衬托出浅色彩斑,显得格外醒目。我们在调查中采集有花瓷瓶、罐、执壶等,对辨认传世花瓷产地有很大帮助。
7.三彩
在窑址上发现有三彩炉、枕、盆瓷片标本,呈黄、绿、蓝等色,釉色鲜艳、明亮。传世器物有三彩砚台、蜡台等。
8.彩绘
即在坯体上绘画花纹,然后施釉高温一次烧成。该窑主要是磁州窑系白釉黑彩装饰。采集的标本有白釉黑彩花碗片、白釉黑彩瓷盘、白釉黑彩鱼纹盆片等。
五、邓窑器物的特点
邓窑瓷器,特别是印花瓷,受耀州窑及临汝等窑的影响是肯定的,纹饰中的缠枝菊花、牡丹、折枝菊纹、团菊纹、海水生物等都是以上诸窑常用的纹饰。造型方面,如双耳罐、梅瓶、执壶等也是常见的器形。虽然如此,但地方特色也还是很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胎骨胎色
邓窑所用瓷土较粗,且杂质较多,胎质坚硬。胎稍厚,轮旋修坯较耀州窑草率,尤其在器物的圈足部位及内底内壁,更加明显。由于胎质粗糙又含杂质,所以器物普遍使用白色化妆土。这样可以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釉层美观、光亮,提高了瓷器质量。器物露胎足部显出多种胎色,有紫褐、浅紫、浅黄、灰、灰白等色,以紫褐及浅黄最为多见。
2.釉色釉面
宋代的印花青瓷,釉色多呈青绿或浅青色,制作较细,胎土淘洗比较纯净,施满釉,釉色均匀透明。有质量稍次的,釉色呈青绿色,透明度差,釉下多见黑色小斑点。光素青瓷釉色分青绿、青黄、青黑、浅青、茶叶末等色,以青绿釉色居多,介于禹县与临汝窑之间,与耀州窑青中偏黄有所不同。釉汁肥厚,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并有较多气泡与开片。但施釉不均匀,流釉现象普遍,内底与外壁积釉较多。圈足多不施釉。
3.印花纹饰
大窑店瓷器装饰与耀州窑相反,是以印花装饰为主,刻划花少见。印花题材、风格虽与耀州窑系临汝、宜阳等窑同类装饰相似,但印花纹饰比以上诸窑较为精美。
4.底足
宋代的印花青瓷碗,足窄,直立。圈足部位釉薄且色浅,多呈浅酱色,有的可见釉下胎土中黑点杂质。金元时的素面青釉碗,圈足则较宽厚,足墙高且外撇。圈足多不施釉,且削足大都不太规整,有的足墙上面刮削一周,有的圈足与器壁相交处刮削一周。圈足内多有快速修胎时产生的刮泥痕。小碗类足墙较矮且大多粘有沙粒。小碟类圈足上则大多留有三至四个支钉痕。壶罐类器物圈足则更宽矮一些。素面青瓷碗底普遍下塌,底心四周厚中间薄,有一碗片薄到只有2毫米。施釉后大部分碗碟内底积釉较厚。
5.口沿
该窑宋元时罐、缸类器物内外均施釉,但唇部大都留有不上釉的“白口”,这是化妆土的颜色。无论是青釉还是黑釉,这一特征非常明显。
六、结语
邓窑是豫西南迄今发现的宋金时代最大的窑场,有大窑店、新寨和上庄三处窑址。从我们多次调查和采集的大量标本观察,该窑场面积及制瓷规模较大,延续时间亦相当长,所烧瓷器产品丰富,种类齐全,青釉、白釉、黑釉、酱釉多种釉色及窑变花瓷、印花、刻花、剔花、彩绘、三彩等装饰工艺俱佳。邓窑与河南境内烧青瓷诸窑相互交流,产品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富有特色的邓窑瓷器,对我们研究古代瓷器的烧造技术及辨别传世瓷器的产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原文物 编辑:古语
相关参考
称谓 五辈以内,父辈称爹,母辈称妈,如二爹,二妈。父辈中排行老大的也称“伯”。 兄里弟弟 姊妹兄弟姐妹 阿伯子丈夫的哥哥 爷们儿父子(女) 客(kai)女婿 喝汤吃晚饭 就吃指吃饭
称谓 五辈以内,父辈称爹,母辈称妈,如二爹,二妈。父辈中排行老大的也称“伯”。 兄里弟弟 姊妹兄弟姐妹 阿伯子丈夫的哥哥 爷们儿父子(女) 客(kai)女婿 喝汤吃晚饭 就吃指吃饭
称谓 五辈以内,父辈称爹,母辈称妈,如二爹,二妈。父辈中排行老大的也称“伯”。 兄里弟弟 姊妹兄弟姐妹 阿伯子丈夫的哥哥 爷们儿父子(女) 客(kai)女婿 喝汤吃晚饭 就吃指吃饭
内乡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缘。东接镇平,南连邓州,西邻淅川、西峡,北依嵩县、南召。自古有“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之说。[1]内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县地古
内乡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缘。东接镇平,南连邓州,西邻淅川、西峡,北依嵩县、南召。自古有“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之说。[1]内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县地古
内乡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缘。东接镇平,南连邓州,西邻淅川、西峡,北依嵩县、南召。自古有“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之说。[1]内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县地古
河南古代陶瓷的科技成就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陶器的出现已有8000年的历史,它对人类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也是中国进入文明史的象征。郑州商代原始瓷器的烧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产瓷器最早的
河南古代陶瓷的科技成就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陶器的出现已有8000年的历史,它对人类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也是中国进入文明史的象征。郑州商代原始瓷器的烧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产瓷器最早的
1、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内乡县衙三省堂匾联意译:为官者吃的穿的,全是老百姓供给的,老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当官的
黄一真(1392年—1472年)号云峰,又号诚一子。明朝内乡夏馆保(今属河南省)人。《南阳府志》载其少时入邑中奉仙观为道士,往来于镇平五朵山间。后师事令真法师李崇朴,隐修三十余年,人莫窥其秘法。南阳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