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古代青瓷烧造溯源

Posted 青瓷

篇首语:你若无书相伴,便没了长相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古代青瓷烧造溯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青瓷烧造溯源

  青瓷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瓷器最古老的品种,被誉为中国瓷器的始祖。青瓷的发展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发展一脉相随,青瓷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明中,青瓷成为基奠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可以认为,青瓷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象征。青瓷自商代创烧以来,历经4000余年,无数朝代,延绵至清末衰落。

  青瓷又称“绿瓷”,是由于在胎体内施以2—3%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色为绿或青黄色而得名。在胎体元素内,铁的含量越高呈色愈深,超过8%以上便呈黑色釉,铁含量低于0.75%则为白色釉。

  据考证,青瓷的发展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青瓷的原始阶段、早期阶段和成熟阶段。与此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所制烧的青瓷称为原始青瓷、早期青瓷和成熟青瓷。原始青瓷是指在原始素烧瓷基础上烧成的带釉瓷器,原始素烧瓷即是夏朝在瓷土中掺入定量长石、石英等成份而烧成的一种基本上脱离了新石器时期灰陶特征,胎质较白,质地坚硬的器物。原始青瓷又称釉瓷或青釉瓷,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带釉瓷器品种,胎体铁的含量约为2%,人工施釉,经1300℃高温烧制而成。制作方法采用轮制法,也有少数的手捏或泥条盘筑法。制作工艺上,原料制作粗糙,陶冶不精细,含有较多杂质,往往导致胎体变形或窑裂现象。器物造型相对比较简单,多为尊、簋、壶、豆、罐、鼎、杯、盂等盛装器,也有少数礼器。此外,由于烧制技术不高,窑温控能力差,器物釉色深浅和均匀程度不同,常常出现器物之间或一件器物之上的颜色浓淡不一,俗称窜烟现象,釉色稳定性不够。原始青瓷釉面滑润,多施于器表和口沿内。原始青瓷的胎体、造型、釉质和烧造工艺上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征。但除施釉和窑炉温度高之外,从胎体、造型和瓷土陶炼程度方面尚没有完全摆脱新石器时代灰陶的遗风,其胎体瓷化程度尚不高,胎质粗糙,器型方面也继承了陶器的某些特点。原始青瓷在山西西夏、河南郑州安阳殷墟、洛阳庞家沟、辉县琉璃阁以及河北、山东、北京、浙江、安徽、广东等地都有发现。

  在青瓷逐渐发展成熟过程中,又经历了由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发展的过渡时期,既具有原始青瓷特征又趋于成熟青瓷特点阶段,我们称之为早期青瓷阶段。早期青瓷系指商周到两汉时期的青瓷,介于原始青瓷和成熟青瓷之间的共有特征,有原始青瓷的质朴风格又具有成熟青瓷的美感。其产品在胎质,烧结性能、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较大进步,但与成熟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青瓷的生产在近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进入了成熟阶段,浙江省各窑址生产的青瓷代表了中国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在浙江的上虞、德清、余姚、宁波等地都出土了大量烧制精美的成熟青瓷,其中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时期窑址出土的器物,又代表了当时浙江最高生产水平。从出土器物研究看,胎质泥土陶炼已经成熟,达到了瓷胎质的指数和标准,质地细密,具有较好的透光性,瓷化程度很高,吸水率低,窑温已达1260℃以上。器表的施釉层较原始青瓷增厚,并通体施釉。釉色淡雅、莹润,光泽度强,透明度好,其烧制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准,具备了成熟青瓷的各种条件。

  三国两晋时期,青瓷的烧制水平显著提高,胎质陶炼更加精细,釉质较汉代更加光润透明,胎釉之间结合紧密,造型较汉代更加丰富多彩,立体雕塑和堆塑的器物开始大量出现,尤其是仿生器型成为时尚,数量之多为汉代无法比拟。这时期青瓷烧造的主要窑址分布在浙江的上虞、绍兴、余姚、萧山、宁波等地区的越窑,温州的瓯窑,金华的婺州窑等。此外,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湖北、湖南、江西的部分地区也开始烧造青瓷。

  在东晋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经历了南北朝、隋代,青瓷一直是南北瓷器制造业的主要品种,胎质造型、釉质等方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最突出体现在二个方面:其一,在南方浙江等地青瓷主要烧造区域逐渐扩展到安徽、四川地等,例如安徽怀远南窑、四川邛崃窑,都烧制青瓷,当地窑址有大量青瓷出土。与此同时,北方受南方影响,也开始烧造青瓷,而且烧造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与南方越窑相媲美,重要的窑址有河南的安阳窑、巩县窑,河北磁县的贾壁村窑。其二,青瓷图案和纹饰选材更加广泛,在继承了前代基本素材的条件下,佛教文化大量传入我国,反映在青瓷上多出现莲花图案和佛像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纹饰图像更趋写实化,逐渐摆脱了纹饰图案化的传统特征。唐代初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带动了手工业水平发展,青瓷制造技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程度,成为青瓷创烧以来发展高峰时代。同期,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生产迅速崛起,其烧制工艺技术也达到了相当水准,甚至与南方青瓷相比美,人们对白瓷的热爱程度并不次于青瓷,对青瓷的喜爱逐渐转移到白瓷上来,青瓷在唐以前一花独秀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对峙局面。因此在唐代,青瓷虽创历史最佳,但无法垄断瓷器制造业,青瓷受到了北方白瓷的强大挑战。

  唐代主要生产青瓷的窑址仍集中于我国南方,浙江的越窑、瓯窑、婺州窑代表着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越窑以产地位于古越州而得名,越窑的中心窑址在慈溪上林湖一带,其产品釉色青中略带黄色,后逐渐演变成湖绿色,胎质坚硬,釉色润亮,纯净如翠。在装饰手法上多采用刻、划两种,题材丰富多彩,多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在唐、五代青瓷的最高代表称为秘色瓷。唐代诗人陆羽称赞秘色瓷“类冰,类玉天下第一”。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之类品,唐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云:“九秘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秘色是指唐代越窑青瓷罕见的颜色,是赞美越瓷釉色之美的专有名词。秘色瓷究竟为何颜色众说不一。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16件越窑瓷器,后经考证,为秘色瓷器,由此确认为,秘色瓷釉色为青碧色,晶莹润泽,犹如湖面碧绿澄澈。瓯窑因濒临瓯江而得名,瓯窑瓷其色泽呈淡青,釉质透明度较高,其器型品种与越窑相近,常见器物有罐、碗、钵、洗、壶、盘等,器型浑朴厚重,具有粗旷之美。晚唐时期,碗、盘常仿花果形,纹饰装饰略显单调,常见有莲花瓣纹和水波纹。婺州窑是唐代生产青瓷的又一重要窑址,被陆羽《茶经》列为青瓷第三窑。婺州窑胎质呈深紫色或深灰色,胎表面饰有化妆工,釉层滋润柔和,釉色呈青灰、青黄略闪褐色。釉面多有窑裂现象,开片处渗有奶黄、奶白色结晶体。婺州窑产品多为民用瓷,有盘口、壶、罐、盆、碟、水盂等。湖南的岳州窑、长沙窑也烧造青瓷。岳州瓷胎轻薄,胎质不如越州瓷窑致密,釉色以青绿居多,早期有米黄色,晚期有豆绿、银白色釉,釉面有不规则的细碎开片,五代后烧造工艺有改进,垫饼改为支钉。器物底足很浅,近似平面。此外,这时期,南方青瓷的窑址还有江西的洪州窑、九江的蔡家垅窑、临川白浒窑、福建安南窑,将乐窑、广安潮安窑、四川成都青养宫窑、邛崃窑等。

  宋代社会经济稳定,手工业极其繁荣,瓷器生产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阶段,无论其规模、数量或工艺水平都堪称前所未有,著名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均窑代表了宋代的制瓷业的最高水平。五大瓷窑的兴盛崛起,使传统瓷器品种发生了重大革命,原有的传统瓷器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有的甚至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各生产青瓷的窑场逐渐被北方几个著名瓷窑取而代之,如陕西铜川耀州就是其中之一。耀州窑自宋代开始烧造瓷器,北宋时开始烧造青瓷,北宋末期达到兴盛时期,其产品以烧造民窑瓷为主,主要造型为碗、盘、碟、罐、合、瓶等,胎质瓷化度较高,吸水率低,胎色呈灰白。施釉匀净,色如青橄榄,有的略闪黄和绿,釉面多小开片冰裂纹。纹饰以刻花、印花、划花及模印刻划为主要手段。北宋中期,刀工渐趋闲熟,并刀痕有斜度,被称为“斜刀”,立体效果明显。晚期图案布局讲究严谨,力求对称。花纹图案有莲花、缠权花卉、波浪纹、鱼纹、鸟纹等。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以烧造青瓷为主要品种。虽文献有较多记载,但传世品很少,因此对该品种研究佐证较少。从极少数传世品中看,汝窑主要烧制碗、盘、碟、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三足洗、水仙盆等器型。胎质簿而硬,器型规整。通体施釉,釉色为天青色,青中略闪兰,也有蛋青、茶青、豆青等色,釉面有时伴有极细的开片纹。烧造方法一般采用支钉或垫饼、垫圈烧法。临汝窑是以烧制民用器为主的瓷场,从已发现窑址情况研究,一类是烧制耀州窑系的青瓷,另一类是烧制均窑系的青瓷。耀州窑系烧制始于北宋,到后期达到鼎盛,金代衰落。主要烧制以碗、盘为主,器型不够规整,式样单调。釉色多青中闪绿,装饰手法多为印花,轮廓线凸起。题材多选用缠枝、折枝的菊花和牡丹花或有团菊纹。海水纹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到十圈,形成多层水纹,中心常有一朵花,此图案成为临汝窑的特殊风格。临汝窑所烧均窑系瓷,器型多洗、盘、碗之类。釉色为青绿、天蓝、月白带有玫瑰斑。一种于淡白釉中带有红色斑点的板沿洗,为临汝均窑所独具。

  这时期,在众多崛起瓷窑中,最有影响当属浙江龙泉县的龙泉窑。龙泉窑始烧于北宋年间,止烧于清代时期,具有800余年的烧造历史。龙泉窑以烧造青瓷而闻名天下。器物多盆、碟、盘、碗、壶、渣斗等日用品器外,还烧制一些仿古器物,如瓶、鬲、觚、鼎、炉和文具等。龙泉窑青瓷在南宋达到鼎盛时期,具有独特的风格,器型浑厚,淳朴,器底厚重,圈足较矮且宽阔,稳定性好。胎质坚密洁白,釉润透明,釉色青中显灰色。南宋晚期,龙泉窑又演烧出粉青和梅子青两类青瓷品种,使青瓷又达到新的发展高峰。粉青属石灰碱釉的一种,釉层较厚,透明没有杂质,光泽明亮,犹如青玉,柔和淡雅,青绿粉润。梅子青的釉质比粉青更加肥厚,一般多次施釉,透明度不高,但光泽较强,釉色杳如翡翠一般,鲜艳动人。龙泉瓷在手法上多采用刻花并饰篦点、篦划纹,另外,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线条流畅简练,生动有力量。南宋时期的碗以花口碗为主,通常分为五瓣,碗内刻有云纹或划“S”形纹饰。元代龙泉窑在装饰手法上采用划、刻、印、贴、镂雕等多样手法,以划花为主,露胎现象较多,图案纹饰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吉祥图案及汉文字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元代青瓷纹饰绘画在总体上不如南宋末期精美,工艺手法略简单,到了明代青瓷开始走下坡路,青瓷烧制出现了衰败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开始大量生产,烧造水平越来越高,深受人们欢迎。同时,彩瓷开始大量涌现,品种日益增多,对青瓷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冲击,青瓷的地位逐渐下降,愈来愈被社会所淘汰。烧造的数量、质量较宋代相去甚远,生产青瓷的瓷窑锐减,停烧或转烧其它品种的瓷窑很多。至清中晚期几乎绝烧,略有一此仿烧器物。青瓷中只有梅子青和粉青延烧到清早期。

  来源:文物天地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江西洪州窑系的青瓷

江西洪州窑系的青瓷  江西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是中国古代瓷器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早在商代,江西就有了原始瓷器的烧造,樟树市(原清江县)的吴城商代遗址和新淦县的商代大墓,就先后出土了一批原始瓷器。同

传统文化 江西洪州窑系的青瓷

江西洪州窑系的青瓷  江西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是中国古代瓷器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早在商代,江西就有了原始瓷器的烧造,樟树市(原清江县)的吴城商代遗址和新淦县的商代大墓,就先后出土了一批原始瓷器。同

传统文化 宋元影青瓷辨识

宋元影青瓷辨识  所谓“影青瓷”,就是宋元之时在南方所生产的一种青白瓷。其实,我国白釉瓷器在隋唐时代就有烧造,至唐代邢窑已达很高成就。发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达于历史高峰。当时,在南方以景德镇窑为主的一

传统文化 宋元影青瓷辨识

宋元影青瓷辨识  所谓“影青瓷”,就是宋元之时在南方所生产的一种青白瓷。其实,我国白釉瓷器在隋唐时代就有烧造,至唐代邢窑已达很高成就。发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达于历史高峰。当时,在南方以景德镇窑为主的一

传统文化 唐代梅县水车窑青瓷鉴识

唐代梅县水车窑青瓷鉴识  梅县水车窑,又称梅县窑或水车窑,创于唐初,盛于中晚唐,北宋初期已少见。以烧造青瓷为主,生产历时近三百年。20世纪70年代发现,80年代初冯先铭先生赴窑址实地考察命名。冯先铭先

传统文化 唐代梅县水车窑青瓷鉴识

唐代梅县水车窑青瓷鉴识  梅县水车窑,又称梅县窑或水车窑,创于唐初,盛于中晚唐,北宋初期已少见。以烧造青瓷为主,生产历时近三百年。20世纪70年代发现,80年代初冯先铭先生赴窑址实地考察命名。冯先铭先

传统文化 无界·茶之器—宋代龙泉窑茶盏集珍

无界·茶之器—宋代龙泉窑茶盏集珍  宋代特别是南宋的浙江龙泉青瓷,是中国整部漫长青瓷烧造史的巅峰时期的杰出代表,最全面的展现传统青瓷的卓越工艺,为中国古陶瓷之审美典范。及后历代仿产无数,但至今从未被超

传统文化 无界·茶之器—宋代龙泉窑茶盏集珍

无界·茶之器—宋代龙泉窑茶盏集珍  宋代特别是南宋的浙江龙泉青瓷,是中国整部漫长青瓷烧造史的巅峰时期的杰出代表,最全面的展现传统青瓷的卓越工艺,为中国古陶瓷之审美典范。及后历代仿产无数,但至今从未被超

传统文化 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

追寻中国瓷器的源头: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  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

传统文化 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

追寻中国瓷器的源头: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  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