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书画鉴定"解惑"难

Posted 鉴定

篇首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书画鉴定"解惑"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画鉴定"解惑"难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书画鉴定"解惑"难

  一、传统鉴定的基本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书画鉴定主要是通过"目鉴"和"考订"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往往是以目鉴为主,以考订为辅。"目鉴"与"考订",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书画鉴定巨擘徐邦达先生最先提出的。其实,"目鉴"与"考订"这两种方法并非今人所创,明代的大鉴藏家张丑采用的就是"鉴考结合"的思路。

  鉴别古书画主要在于对实物的"目鉴",即凭视觉观察并识别某一类作品的艺术表现特征。显然,"目鉴"的内容主要是书画作品的"艺术表现特征",其着眼点是书画作品本身,包括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笔法和墨法、材质的品相和整体的艺术特征等四个方面。当然,"目鉴"的前提条件亦颇有局限,即"一人或一时代的作品见得较多,有实物可比,才能达到目的,否则是无能为力的"。考订次于目鉴,所谓"考订",大半是要翻捡文献。目鉴与考订是相辅相成的,这里的"文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书画作品的款识、印章(包括书画家和收藏家的印章)、题跋(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人的题跋)、装潢形制、书画著录和流传过程等六个方面。

  书画的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这是书画鉴定界的共识。上个世纪初以来,书画界逐渐形成了以作品风格判断为主体,考证相关文献为辅助,具有严密逻辑论证风格的鉴定方法。而传世的书画作品数量繁芜,年代久远,风格多元,这为鉴定时的精确定位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文献上虽可做到条分缕析,但是具体到书画作品实物而言,宏富的文献资料与丰赡的存世作品之间的矛盾就会令鉴定实践困难重重。

  毋庸置疑,在书画真伪鉴定过程中,起绝对主导作用的便是鉴定家。尤其是在内地书画市场火爆的今天,鉴定家们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每个书画鉴定家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谁也不可能成为"通才"。

  二、传统鉴定有"走眼"的时候

  传统鉴定,是一种经验鉴定,是基于不同艺术家和鉴定家的知识积累和见识成长,形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画鉴定个人专业体系,经验鉴定为书画研究、书画保护以及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这种鉴定方法在认知和经验上难免会带有个人主观意味,个性化色彩较浓。目前书画最终的鉴定权都在资深的老先生手里,但是老先生的水平再高,谁又能够保证没有看走眼的时候呢?谁又能够保证同样资深的老先生,对于同一幅字画的真伪不发生分歧呢?由此,传统的经验鉴定一直没能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各方鉴定专家在评判书画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鉴定结果出现。

  1995年,中国书画市场出现了一桩著名的公案--张大干《仿石溪山水图》。王定林111万元买到的这幅作品,鉴定大师谢稚柳认定作品为真迹。王定林之后找到了徐邦达和史树青鉴定,两位均表示此画是伪作。同一幅作品,两地著名鉴定家却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自此,南北鉴定界的第一次分歧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2005年3月12日由珠海市博物馆、国之瑰宝网共同举办的"国之瑰宝--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所遭遇的打假事件,可以说是鉴定家与作者家属之争、南北两地鉴定家之争。参加展览的38幅关山月、黎雄才画作被关、黎家人现场认定全是假画,其中的12幅黎雄才作品被送到北京,经过国内多位权威专家鉴定为真品。以上两个案例和其他类似情况反映了书画鉴定机制的不完善和书画鉴定评价体系的缺失。

  央视播出的《鉴宝》节目中,吴作人一幅《牧牛图》最终被从事书画研究鉴定工作4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先生现场鉴定为真品,并估价25万元。随后便有消息传出,吴作人遗孀、著名书画家萧淑芳女士表示该《牧牛图》是伪作无疑。这又是一场关于书画真伪鉴定的争议,目前仍未有结果。无论如何,央视《鉴宝》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并没有能力对文物真伪负最后责任。

  随着书画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躺在博物馆里的历代书画艺术品的宁静也纷纷被打破。过去很多认为真品甚至珍品的东西,似乎一夜之间又说是拙劣不堪的假货。湖南省博物馆60年前收藏的一批齐白石作品,其后人在前几年的一次展览会上说全假。史树青先生收藏着500幅历代书画作品,史先生说95%是真品且不乏精品,我相信。但一位现在非常活跃的鉴定家不仅否定,而且要把史先生的说法倒过来。

  毫不讳言地说,中国当代书画鉴定领域存在着不少"专家黑洞"问题。现在有些专家明明只擅长某一方面,却"古今通吃":只精通古字画的,偏要鉴定近现代的;只熟悉某一画派的却要来者不拒,仿佛样样精通。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错误鉴定频出。即使是那些公认的著名鉴定家,在面对同一幅作品时也常常能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引发了不同派别专家之间关于真伪鉴定的争论是此起彼伏。而专家队伍的高龄化,也为传统鉴定工作增加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这种建立在个人知识积累和经验成长基础上的鉴定,我们一般称为经验鉴定。经验鉴定为书画研究,保护以及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书画造伪不仅花样翻新,伎俩丰富,其科技含量也日益增加,这就给经验鉴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因为材质的细微变化单靠肉眼进行判断是不够的。而且由于经验鉴定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往往会造成鉴定结果的差异,甚至出现不准确的判断。

  阻碍中国书画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真伪辨识。现在艺术品价格飙升,但中国书画市场并没有表现出我们所期待的水平,鉴定是个大难题,在国内是个大难题,在世界上也一样。国内当代艺术品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真伪问题,这和国际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在国际上,印象派以后的书画屡次出现高价,而之前的书画作品绝大部分达不到这样的价位,就是因为真伪问题。二次大战以后,世界艺术市场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于印象派等艺术创作活动的跟踪和数据采集以及全套档案的建立。

  因此,无论从研究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艺术品市场的现实需要考虑,都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书画鉴定体系。

  三、高科技手段也有"软肋"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现代科技手段在书画鉴定方面的有效运用成为可能,激光拉曼技术、光谱分析,显微技术等运用在书画鉴定中,通过对书画作品纸张、颜料、墨迹、印章等材质方面的数据分析,为书画作品的断代等提供了可信技术支持,从而起到了与经验鉴定相互印证的作用。目前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书画方面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对书画作品没有损伤,这种无损科技手段的运用对艺术品的保护,研究,传承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理论上讲,材质的稳定,为科技手段参与鉴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但书画材质的组成成分趋近相同,不易用纸张来进行断代。千余年来书画创作所用材质的基本原料稳定,同时这些材质的使用,至今依旧盛行不衰。书画创作所用的绢,是由纺成线状的纤维体以物理方法织成,其组成元素基本稳定,不同时期的蚕丝其成分大致相同。就绢本书画作品而言,不同 时代所用绢的不同,也仅是绢的质地、尺寸、颜色、厚薄、纹路(纺织技术)等的差异。材质稳定,就无法为断代提供一个可以量化的、统一的、精确的客观标准。于是,科技手段参与书画鉴定的设想,似乎近于望洋兴叹。

  书画用纸是利用化学作用使已分裂的纤维体凝结成一种均匀的片状物,其主要原料包括韧皮植物如人麻,黄麻、亚麻、苎麻和藤,树皮如楮树皮和桑树皮,禾科植物如竹、芦苇、水稻和小麦的茎秆,以及种子植物如棉花等。而书画用纸的主要原料是楮树皮、桑树皮和檀树皮,竹纸则从北宋开始。徐邦达先生曾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利用自然科学对纸张进行检测以辅助鉴定的尝试,其结论是"大约到北宋中期造书画纸的原料无所不备,因而就不易以纸来区别其时代的前后了"。

  同一个画家,他有状态好的时候,也有状态不好的时候,其书画水平是有差异的。这就不能完全依赖高科技。

  四、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

  目鉴方法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著述,其中有数据,也包括看大量真迹,这是脑子里的数据和档案库,然后鉴定者从一幅画的笔墨、结构以及多少种变化等分析,真假东西大都可以定论,有分歧的是少数。但是,目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般来说,目鉴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要考据,考据如果解决不了,那就要用科学,科学如果也达不到就要靠科学的发展。这个逻辑关系是清楚的,也就是说,现在有了高科技鉴定,下面的问题就是科技如何逐渐深入的问题。实际上,目鉴也希望有科学的方法协助定案,科技鉴定可以解决很重要的问题。比如说,传统鉴定对于个人风格、时代风格、材料等都要考虑,分歧一直存在,有些问题会争得不可开交。比如前些年的《张大干仿石溪山水图》,两位老先生争得互不相让,最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20多个专家判断,题跋是移上去的,认为是假的,实际上像这样的分歧,目鉴不认可,用科学一下子就解决了。现在国家投资来研究这个课题,非常有必要。

  无论从研究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艺术品市场的现实需要考虑,都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书画鉴定体系。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将经验鉴定业已取得的众多艺术家科学成果,经过专家学者的集体努力,结出集体智慧的硕果,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鉴定评估体系;同时,将传统的经验鉴定成果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尽快改变单纯依靠个体经验和"眼光"的现状,建立以传统经验鉴定为主、科技手段为辅的书画真伪科学鉴定体系,"科技断代、经验断人",实现经验加科技的两条腿走路模式,使鉴定这门学问更科学、更可信。

  高科技系统介入书画文物鉴定,并不是提供一种判断的结论,比如简单的真假问题,而是依据什么判断真假,它更关注判定过程中提出的可计量的问题和质疑。高科技系统介入书画文物鉴定,完全有可能改变国内书画文物鉴定行业原有的格局,使之逐渐形成大学、文博、社会多方参与的良性互动。2007年12月,浙江大学艺术学、历史文献、计算机、材料学等学科的有关领导和专家聚集艺术学院,举行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及座谈会,探讨合作开展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的有关问题。浙江大学作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拥有雄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资源,可以调动内部艺术学、材料学、计算机、文博,历史、文献等学科,对书画文物鉴定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就是希望将科学技术手段引入书画真伪鉴定中,建立以传统经验鉴定为主、科学技术为辅助手段的书画真伪科学鉴定体系。"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是在对国内外已经运用的科学鉴定方法进行全方位分析之后,在保证书画作品安全性的前提下,运用激光拉曼技术,荧光光谱、显微红外光谱和能谱等现代化分析手段进行中国字画真伪鉴定的试验。其鉴定工作既包括在纸张、颜料、墨迹、印章等年代上的区分,还有技法、笔法、历史渊源、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区分,从而达到区分作品真伪的目的。该项目付诸实践后,会使我国书画鉴定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与传统的鉴定方法紧密结合,使书画鉴定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并从规范化的角度建立相对完整的书画鉴定科学体系和中国书画鉴定数据库,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科学鉴定的依据,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品市场,服务于社会。

  对于中国书画而言,数据库的应用性,元代以前的画远远逊于明清以后以及近现代,而数据库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西方也一样。对于书画市场应用,这个系统工程宋元以前应以经验为主,近现代就主要靠数据了。

  来源:中国品牌与防伪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多元时代的书画鉴定-也谈书画鉴定谁说了算

多元时代的书画鉴定-也谈书画鉴定谁说了算  启功先生的去世让中国书画鉴定几乎跌入无大师时代,也就是无权威人物时代。公认的前辈大师精通古代书画鉴定是与他们特殊的个人经历以及在特殊时代文化背景下所积累的经

传统文化 多元时代的书画鉴定-也谈书画鉴定谁说了算

多元时代的书画鉴定-也谈书画鉴定谁说了算  启功先生的去世让中国书画鉴定几乎跌入无大师时代,也就是无权威人物时代。公认的前辈大师精通古代书画鉴定是与他们特殊的个人经历以及在特殊时代文化背景下所积累的经

传统文化 书画鉴定的目鉴与考订

书画鉴定的目鉴与考订  存世书画作品作为文物的一大门类,一向是鉴定界所公认的高难领域。鉴于书画作品存在着诸如创作材质基本稳定、作品风格庞杂多元、遗存数量繁芜等特殊性,又兼书画鉴定囿于书画研究在实物和文

传统文化 书画鉴定的目鉴与考订

书画鉴定的目鉴与考订  存世书画作品作为文物的一大门类,一向是鉴定界所公认的高难领域。鉴于书画作品存在着诸如创作材质基本稳定、作品风格庞杂多元、遗存数量繁芜等特殊性,又兼书画鉴定囿于书画研究在实物和文

传统文化 启功先生谈书画鉴定

启功先生谈书画鉴定  书画鉴定自古有之,如果从梁武帝萧衍辨别不清王羲之书法的真伪,而令陶弘景鉴定的故事说起,已经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这以后唐代褚遂良,宋代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的柯九思,明代的董

传统文化 启功先生谈书画鉴定

启功先生谈书画鉴定  书画鉴定自古有之,如果从梁武帝萧衍辨别不清王羲之书法的真伪,而令陶弘景鉴定的故事说起,已经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这以后唐代褚遂良,宋代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的柯九思,明代的董

传统文化 对书画作伪的方式、方法的鉴定

对书画作伪的方式、方法的鉴定  要明辨书画的真伪,必须普遍知道些作伪的方式、方法(包括其原因),才能剥掉那些假物的伪装,去伪存真,还它们的本来面目;还有无款书画的断代、明是非问题,更须予以判别详明,使

传统文化 对书画作伪的方式、方法的鉴定

对书画作伪的方式、方法的鉴定  要明辨书画的真伪,必须普遍知道些作伪的方式、方法(包括其原因),才能剥掉那些假物的伪装,去伪存真,还它们的本来面目;还有无款书画的断代、明是非问题,更须予以判别详明,使

传统文化 略谈书画家的名号在鉴定中的作用

略谈书画家的名号在鉴定中的作用  我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传世作品之多,以近现代知名书画家的作品而言,汗牛充栋难以数计。因此,在书画收藏中要全部了解、熟悉所有的作者的姓名、字号,这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即使

传统文化 略谈书画家的名号在鉴定中的作用

略谈书画家的名号在鉴定中的作用  我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传世作品之多,以近现代知名书画家的作品而言,汗牛充栋难以数计。因此,在书画收藏中要全部了解、熟悉所有的作者的姓名、字号,这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