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林纾其人 其文其画

Posted 胡适

篇首语: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林纾其人 其文其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纾其人 其文其画

  在“桐城派”后期作家中,有一不懂外文但会翻译的奇才,他一生先后翻译各国小说171种,计270册,被称之为“今世小说界泰斗”、“我国翻译界先驱”,他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小说翻译家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他从杭州迁到北京任五城中学教师,拜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为师,攻桐城派古文,深得吴汝纶赏识,在文学界中有很大影响。

  林纾自己不懂外文,但他古文造诣很深,才思敏捷,记忆力特好,有过目不忘、耳闻能记之奇才,先后与人合作,用古文翻译外国古典名著,是位不懂外语的著名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作品几乎全是凭懂外语的人的口述,他能下笔如流水,准确地将其翻译成中文,而且雅驯遒劲,深得人们的青睐。他翻译的处女作是《巴黎茶花女遗事》曾一时轰动京城,风行全国,被称之为“读者但见马克之花魂,亚猛之泪渍,小仲马之文心,冷红生之笔意,一时都活,为之欲叹观止”。从此他一书成名,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当时翻译外国小说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家。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写到:“林琴南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所嗜好的一种读物。”张天翼说:“看了很多林琴南的东西,还有很多侦探小说。”张恨水也说:“名家小说,给我印象最大的要算是林琴南先生的译品。”胡适尽管与林纾有新旧文化观的分歧,但对林纾的评价还是不低的。1922年3月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称“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平心而论,林纾用古文翻译小说的试验,总算是很有成绩的了。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胡适还盛赞林纾所译的《茶花女》,认为《茶花女》的成绩遂替古文开辟一个新殖民地,比严复所云:“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原作相比胡适认为:林译的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的风味。他对于原书的诙谐风趣,往往有一种深刻的领会,故他对于这种地方,往往更用气力,更见精彩。他的大缺陷在于不能读原文。但他究竟是一个有文学天才的人,故他若有了好助手,他了解原书的文学趣味往往比现在许多初能读原文的人高得多。

  由于林纾不懂外文,口译者译错的他自然不知,所以他翻译的作品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删节、错译、漏译的也时有出现,意译部分过多,似有翻译与创作并用,给人以半译半写之感,这是他译著的不足之处。可贵的是他自己做事自己承担,不推卸责任,他曾说过:“纾本不能西文,均取朋友口述而译,在海内所知,至于谬误之处,咸纾粗心浮意,信笔行之,咎均在己与朋友无涉也。”

  林纾是一位正直的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他爱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同情“戊戌变法”面对当时外国入侵,他痛心疾首,同仇敌忾。然而遗憾的是他从小受其父母“畏天循命”的封建观念影响,思想守旧,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即将兴起的时候,他又与“桐城派”,后期作家马其昶、姚永概等人创言古文宗派,反对新文化运动,后被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排挤出北京大学。为此,他愤愤不平相继作《妖梦》、《荆生》等文章讽刺胡适等人,对抗新文化运动。

  林纾不仅是作家、翻译家兼善,而且书法绘画俱工。在被胡适、陈独秀等人排挤出北大后,他摒弃一切,肆力画山水,潜心钻研书画。临摹宋代“两米”,元代高克恭,清“四王”等名家作品。其中《江南雨上图》(现藏台湾国泰美术馆,右上图)采用元代画家高克恭的画法,以横点画山,突出江南雨色的迷离。那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山头昏昏,林木蒙蒙的暴风雨来临之际的山区雨景在他的笔下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此图中似乎在表现一种矛盾的情感。这种矛盾的一方面是他对狂风暴雨来临前那种变化莫测的大自然恶劣环境的一种恐怖和压抑感;另一方面“天变不足畏”,既然暴风雨来了,让我们从容面对吧!你看画中小路和水面一片白色,临水小屋中有人却安详自在静坐观雨。似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那种无畏精神,充分表现出作者以画言志的真情实感。

  林纾的另一幅《雪景山水图》(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是他临摹清早期画家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桃溪居士)作品。此图用墨极为成功,浓、淡、干、潮浑然一体,形成层次丰富的色阶。画家较好地掌握了协调中求对比的色彩规律,巧妙地应用青花和白粉料晕染,使白云与积雪对映相衬。全画不画一人,但从山脚老树的仰视,以及山谷依山而列的茅屋,使人在感觉不到境界荒寒的同时,却把隆冬季节,夜雪初霁,清晨时分,群山银装素裹,朔风劲吹,冰天雪地清冷静谧的景色跃然纸上,而且描绘得十分感人,这恐怕也是作者在追求那种纯洁高雅吧。在《雪景山水》画的左上角题诗为:“群山各新靓,众树喜初沐。云意犹蒙蒙,林端上朝旭。沟水田间鸣,既雨无不足。起访山中人,将相整茅屋。”林纾在画中题记中写道:“是帧乃吴渔山真本藏诸内府,自漯江太傅假得观文,用笔径入营丘堂,奥深可宝贵。壬戌十月畏庐并识。”作者以浓墨题记,以诗入画,以书法入画,不仅从布局角度上弥补了空白,而且以录诗志事的浓墨题记与淡墨的天空形成了浓淡相比,增强了层次感,使诗情画意紧密配合,相辅相成,更能体现整个画面诗、书、画的和谐统一。壬戌年,推为1922年,时年林纾已71岁,已是成名画家,但对前人的作品一丝不苟地临摹识款,充分体现作者那种老而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

  全幅作品布局紧凑饱满,笔墨苍润纯熟,画上峰峦环绕,山脉映带连绵,山峰笔墨简洁长皴淡染,山石脉络向背分明。天空使用淡笔渲染,烘托山峰冒雪出云之势,加之满山瑞雪,银装素裹,寒林孤秀,物态严凝,俨然寒冬在目。远山万木压着积雪,在灰暗天空衬映下更显雪色明亮光洁。山谷几间茅屋依山而列,屋顶压着积雪。蜿蜒曲折的山路和溪上小桥皆被大雪所蔽。山脚下,似乎在流动着溪水,溪两岸零散的傲雪老树残叶未尽,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是初冬的大雪,更严寒的天气还在后面呢。

  《中国画家大辞典》称林纾:饱临“四王”墨,并南田上及宋元诸大家杰作,骏骏擅能品。称他的画品位高,很受收藏家青睐,特别是当时北京、上海的收藏家看准他的作品收藏的价值,纷纷收藏。他的朋友陈衍戏称“广数筵”(林纾画室雅号)为造币厂,动笔就得钱。由此可见林纾的书画作品在当时是很有市场的。

  林纾不仅是著名作家兼翻译家,而且还是一名很有品位的书画家,尽管后人很少提到他的书画成就,也许是因为其画之名为其文之名所掩的缘故吧。

  来源:中国文物报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专家点评] 清林纾 北斗洞图轴

[专家点评]清林纾北斗洞图轴  此图为清林纾的“北斗洞”图轴。纵91.5厘米,横48厘米。  此幅是画家晚年的记游之作。枯笔披麻,浅绛敷青,还用平涂法染天空,似吸收了西洋画法,颇富形式感的山石结体又似

传统文化 [专家点评] 清林纾 北斗洞图轴

[专家点评]清林纾北斗洞图轴  此图为清林纾的“北斗洞”图轴。纵91.5厘米,横48厘米。  此幅是画家晚年的记游之作。枯笔披麻,浅绛敷青,还用平涂法染天空,似吸收了西洋画法,颇富形式感的山石结体又似

中国名人 林纾:不通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他虽然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却与魏易、曾钟巩等人合作,以“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

传统文化 从沈周的一幅《山水图》轴谈其画辨伪

从沈周的一幅《山水图》轴谈其画辨伪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别号石田,又号白石翁.别署有竹居主人。出生于苏州府常州县(今江苏吴县)相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自幼聪明过人,早年就以其诗文为

传统文化 从沈周的一幅《山水图》轴谈其画辨伪

从沈周的一幅《山水图》轴谈其画辨伪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别号石田,又号白石翁.别署有竹居主人。出生于苏州府常州县(今江苏吴县)相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自幼聪明过人,早年就以其诗文为

传统文化 蒲华《山水》赏析,摇曳生姿,自题其画,更见协调

  这件山水纯以水墨写成,笔墨松秀,给人一种轻松闲适的感觉,淡墨的大量运用与水分的丰足,使得画面笼罩着蒙陇的气氛,给人丝丝凉意。。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眼前雨雾迷蒙的景象,正与诗意相合。蒲华的

传统文化 蒲华《山水》赏析,摇曳生姿,自题其画,更见协调

  这件山水纯以水墨写成,笔墨松秀,给人一种轻松闲适的感觉,淡墨的大量运用与水分的丰足,使得画面笼罩着蒙陇的气氛,给人丝丝凉意。。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眼前雨雾迷蒙的景象,正与诗意相合。蒲华的

文章大全 恶搞搞笑说说

1、其文五百年不朽,其人一千年不朽,一千年以后,世界末日,什么都朽了。2、为什么法海不懂爱?答:因为法海无“鞭”。3、你给我的爱期限是多久,过期了我还能续费吗?4、我不喜欢整理房间,他们都叫我乱室英雄

传统文化 [专家点评] 清李瑞清 梅花图

[专家点评]清李瑞清梅花图  此为李瑞清的“梅花图”。  李瑞清以书法著名,其画水平亦高,一生临石涛画颇多,后潘天寿在画上曾借鉴过他。其画梅花,自言“于前贤画派了不知,酒后戏以钟鼎笔法写此古梅一株,观

传统文化 [专家点评] 清李瑞清 梅花图

[专家点评]清李瑞清梅花图  此为李瑞清的“梅花图”。  李瑞清以书法著名,其画水平亦高,一生临石涛画颇多,后潘天寿在画上曾借鉴过他。其画梅花,自言“于前贤画派了不知,酒后戏以钟鼎笔法写此古梅一株,观